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重整海权与和平崛起 zt

(2006-08-22 16:25:40) 下一个
军事文摘 2006年1月27日   当庞大的郑和舰队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中国失去了曾经傲视全球的海权力量,几陷万劫不复绝境。19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努力和成果即40年的洋务运动,就是直接被甲午战争中国在海权上的失败而葬送。只有完成了海权力量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算走上不可逆转之路。 当庞大的郑和舰队不再出海远航而在时间中消亡后,中国的历史发展方向开始变动,整个世界也开始了新的一页;东方和西方的力量对比渐渐地有利于西方,这其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失去了海上发展的冲动,中国失去了曾经傲视全球的海权力量,至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没有任何历史事件比中国在明朝失去了海权一事对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发生过更深远的影响。 只有当中国完成了海权力量现代化建设,使自己在海洋方向上的安全处境有了重大的变化,包括完成了使孤悬海外的台湾以及其它众多的中国领土都处于中国海权力量完全的控制之下,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免于遭受来自太平洋方向的海上威胁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算是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 中国海上力量的顶峰和衰落 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于1368年称帝时,经过多年的内战,明朝无力从事类似于元朝的大规模的陆上和海上对外扩张,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乡村背景的明朝开国皇帝与元代的蒙古统治者有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和对天下的安排。朱元璋登基后即停止了按元朝的作法对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征服,并对沿海贸易实施管制,为消除沿海地区的倭寇威胁,明朝开始实施海禁,使民间的海外贸易开始萎缩。但这一切仅是明朝开国初期为休生养息而实施的措施,随着明朝的巩固和朱元璋逝世,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时代拉开了帷幕。 在明成祖朱棣时代,中国的海上活动达到了历史鼎盛,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从1405~1433年这28年间,明朝先后七次派出航海家郑和率领的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船队,出征太平洋和印度洋。郑和船队在海外的航行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使远人慕之归心”,这是以国家强大的海上力量为依托,以武力为后盾,和平开拓扩大中华文明。 当明朝巨大的郑和船队开始向海外进发时,当时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能与这支船队相抗衡的力量。据史料记载,郑和率领的舰队每次出航均有27000余人,海上航程平均20个月,共有大小船只200百艘上下,其中最大的船载人上千,长44.4丈,宽18丈,排水量15000吨,载重量超过7000吨,如此规模的海上舰队仅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海上超级强国舰队中才重现身影。当年郑和舰队的活动航线从西太平洋出发,穿过印度洋,直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当时的全球海域上无任何可以与之匹敌的舰队。由西方人进行的产生了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航海活动,在规模、技术、航线上都与郑和舰队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在时间上也晚了近百年。 这支舰队不是以贸易和征服为目的,而是以巡视、分封、纳贡和赐赠为主亦附有少量的贸易,因此巨大的建造船队,维持船队和航海的费用无法从航海的收入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投入远大于产出的海上力量维护方式仅从经济上来考虑是无法持久的。郑和曾先后七次远航下南洋和西洋,最后一次航行是1432年,这以后明朝停止了舰队远航。 对于为何郑和舰队下西洋截然中止,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之外,明朝的统治者缺乏来自海上的挑战者,缺少合理的经略海洋的方法。郑和舰队下西洋并未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只是将中国的海权力量推向鼎盛。 随着庞大的郑和舰队在时间中消亡,整个世界也开始了新的一页,西方在与东方的力量对比中占了上风,其重要因素就是中国失去了曾经傲视全球的海权力量。从此以后,西方的海上力量增长开始威胁中国,短短的几百年后,中国因为缺乏海权力量而几乎亡国。 近代海权之争惨败 当庞大的郑和舰队正在往返于中国和太平洋、印度洋之时,西方国家也开始了被称为“地理大发现”的海上航行。当时西方的探险舰队仅为一些几十吨至百吨的海船,人员为数百人,远无法与在这之前近百年的中国郑和舰队相比。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西方因工业革命和贸易而强大,这些平凡的西方海上船队最终成了近代中国的最致命的外患。 在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的早期,它们的海上力量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而是呈现一种缓慢的增长,在与当时强大而无意发展海权力量的中华文明相对抗的过程中,西方海权力量曾与中国文明在中国周边的区域有过一段相当长的对峙时期。从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来到中国海岸的16世纪算起,直到1840年英国发动战争,300年后西方才开始对中国拥有决定性的海权优势。西方这时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从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已经在全球海洋上取代了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英国海上力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西方海权的兴起实际彻底上改变了中国的生存环境和周边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使清朝统治者们对缺乏海权而陷于被动有了深刻认识,并产生了强烈的冲动,要求建立中国的现代海军。重建中国海权是1860年前后开始的“洋务运动”之目标,清廷希望通过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现代的机器工业,重点生产舰船、火炮,洋务运动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重心分别是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而后者是中国企图建立现代舰船制造工业的最初尝试,由于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建立在“洋务运动”基础上的中国造船业无法满足中国对现代海军的需求,中国的现代海军事业在这段期间发展甚微。 1884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在洋务运动中建设的福建水师一役全军覆没。清朝政府正式启动大建水师行动,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海军成为清朝主要发展的军种。在这次的海军建设高潮中,清朝政府决定向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定购新式的战舰,中国的海军建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师,该舰队拥有从德国购进的铁甲巨舰2艘,排水量为7000余吨,是当时世界海军行列中第一流的舰船。当时中国各舰队共有军舰78艘,总吨位83900吨,排名全球第八,日本则名列第十六位。 当中国的现代海军力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又因为清朝统治者的昏庸和腐败而停滞时,日本的现代海军建设却始终没有停步。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北洋水师建设的同期,日本也在大力发展其舰队,其海上力量具有明显的以海权争夺为中心的功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日两国都投入了各自最强大的舰队进行海上作战。日本海军有着英国海军战略的影响,一直寻求与中国最强大的北洋舰队进行海上决战以争夺制海权,而中国的北洋舰队则缺乏现代的海军战略,仅将一支庞大的有进攻能力的舰队在战争中的作用局限为运兵船只护航和防御中国沿海。 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之战,中日两国都投入了当时各自舰队的主要力量进行决战,中日两国的舰队各有所长,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是19世纪末远东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海战,整个战斗共历时5个小时,中方重创日本舰队,而自己损失了五艘战舰,主力战舰未损,日未能实现其通过海上决战一举歼灭清朝舰队的计划。 北洋水师主力固守于其停泊基地威海卫内,始终没有积极出海寻敌作战,完全丧失了现代化海军舰队的功能,最终在日军的海陆夹击下威海卫海军基地失守。1895年2月12日,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只在基地内被日军俘获,中国近代史上争取海权的几十年努力灰飞烟灭。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在50年间西方资本主义以海上贸易为中心,以武力为突破,发动了一波又一波对中国的攻击,从而使原来的背陆向海,君临天下的中华文明秩序土崩瓦解。中国不仅失去了所有的藩属,而且本土也直接成为各国瓜分的对象。 由于在一场以争夺海权为目的的甲午战争中战败,中国在几十年间失去了复兴的国力基础,中国人民遭受了近代世界史上最悲惨的命运,直至今天,《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竟成了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的依据。105年前的甲午战争仍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中国和平崛起之迷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将会朝两个方向发展。现代化首先是内向的,从现有的中心城市向乡村和内陆扩展,在这一过程中使中国全国尤其是广大的乡村实现现代化,使中国成为一个均衡发展同质的大国,这一过程完成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同时又是外向的,它要求中国与世界上其它地区,尤其是现代化程度较高和资源更丰富的地区进行交换,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资源和动力,当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后,中国会成为一个高度外向的国家,与外部世界有充分的交流,成为世界上发达地区的一部分,并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被看成是中国人口种族的不断扩大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外部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对资源更加合理的运用将是不可分割的,由于地理空间和时间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现阶段任何希望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即实现类似于几百年科学技术理性发展后的现代西方生活模式的社会,都必须进入全球市场,以期实现资源的合理获得和分配。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在目前阶段就是建立起比未现代化之前更强大的合理获得和分配,乃至消费各种全球资源的机制,同时也是建立保证获得全球资源的强大机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有不同的资源分配、获得和使用的规则,而现代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方式出现后,几百年间始终围绕着建立和巩固市场资源获得和分配方式而斗争,对市场的共同偏好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任何试图全面或局部破坏市场分配全球资源秩序的挑战者,都会最终与西方市场秩序的最强大国家发生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包括现阶段美国正在进行的全球反恐战争,其本质都是参战者各方对资源获得和市场结构的方式有完全不同的理念而引发的对抗。 尽管中国人理想中的社会对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模式有重大的不同,但经历过一系列历史挫折之后,中国人已经明白在现阶段人类科学技术、意识和环境等外部条件制约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全球市场是相对目前中国来说最合理的选择,因此可以说现阶段的中国人完全接受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完全将自己的社会结构重组而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和核心的社会。这个变化是如此彻底,以至于现阶段中国无数不适应现代高度竞争市场结构的人,始终在怀念过去缺乏市场竞争的年代。 早期重商主义的西方在全球进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市场创造和进入手段就是自己的舰队和军事力量,对于任何试图不按西方市场原则交易的国家和民族来说,资本主义最有效的维持市场的手段就是用武力迫使其留在市场,并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交易,当今世界这个巨大的全球市场,就是这么形成的,市场一点都不浪漫,其创造过程就是世界历史现代化几百年进程中的历程。 和平崛起靠现代海权支撑 中国能否和平进入全球市场,即中国能否和平崛起,这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战略问题,答案是如此复杂,以至于任何简单的“能”和“不能”,都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必须用尽量简单的抽象方法来回答,我们只能说: 第一,中国可以和平进入全球市场,但前提是必须遵守所有规则,而现有规则是主要服务于目前市场秩序主导者的,进入这样的全球市场,意味着中国接受永远做二流国家。 第二,中国现代化对全球资源的竞争性需求,终究会对其它资源需求国家造成压力,而持续成长的中国经济和现代化模式,已经开始被某些经济领域和资源的使用者认为是敌意的,它们已经开始使用敌意的非商业手段对抗中国,除非中国不反击对手的攻击,否则和平进入全球市场已经有困难。 第三,面对现阶段的全球市场,和平进入对中国来说是成本最低的,因此是中国的首选,但如果市场其它各方因为市场竞争力的原因而想改变市场规则,或干脆取消市场,使优势始终保持在自己一方时,中国必须有所作为。局部使用非和平手段,是维持更大的市场秩序所必需的,任何秩序包括市场秩序,其终极的维持者都是暴力和军事力量。没有舰队,就没有贸易而只有被抢劫,这是当代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核心规则,中国人应该早就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说,中国是可以和平进入全球市场的,但前提是中国必须有不低于现行市场秩序主导者的军事力量,如果希望市场秩序更多偏向中国的利益,那么中国必须持续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远程海军力量。 中国要完成的现代化事业,将是一个需要历时数百年的过程,这其中合理、有利、有效的国内各项制度的建立,往往要经历过大规模的流血和冲突才得以实现,而中华民族复兴的最重要前提,即中国的独立,更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百年抗争的结果。中国经过建国50多年后的努力,已经在欧亚大陆的东方建立了强大的陆权力量,经历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后,已经没有任何外来的武装力量能够在陆地上击败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中国陆权力量,更何况中国的国家安全已经有核武器作为最终的保障。 而在中国本土上建立起强大的陆权力量,只是中国革命万里长征中走完的第一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有当中国完成了海权力量建设,使自己在海洋方向上的安全处境有了重大的变化,包括完成了使孤悬海外的台湾以及其它众多的中国领土都处于中国海权力量完全的控制之下,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免于遭受来自太平洋方向的海上威胁时,中国革命才算走完了第二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算是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 在这之前,当中国还缺乏足够强大的海权力量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仍有可能被外来的军事威胁中止或推迟。19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努力和成果即40年的洋务运动,就是直接被甲午战争中国在海权上的失败而葬送。因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和目前国际社会的构成之间有着某种深层的矛盾,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事业,同样也存在着被外来力量干扰的可能,而保持强大的海权威慑力量,是使中国能以和平的方式或以最少的代价解决这一矛盾惟一可行的战略。(方 向 原载香港《广角镜》)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