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外电报道:3种神秘的中国战略防御打击武器 zt

(2006-08-22 16:25:40) 下一个
  德国《国际海军》报道:中国大陆日前已经完成093,094的部署以及训练。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军备发展模式来看,一旦一批装备下水那么紧随其后的就新型的设计装备。2004年美国军事侦察卫星HGN-11“星光”在中国潜艇基地葫芦岛拍摄了一张被称为“极光”的中国核潜艇。因此,美国近期刊载了根据ANK-2000系统模拟推算它的水下预测打击图。这种被称为“极光”的核动力攻击核潜艇。外观与法国红宝石II有很多相似。093是在“汉”级攻击潜艇基础下研发的。水上排水量6000吨。水下排水量7150吨。094则是中国在“夏”基础研发的最大水下排水量10000吨。而中国核潜艇一贯是单号是攻击,双号为战略。这说明095极光。应该是核动力攻击潜艇。美国在1998年将俄亥俄级改装为巡航导弹攻击核潜艇。095极光应该也是属于这个类型。也就是说他应该属于战略核潜艇转换巡航导弹攻击核潜艇。这两者最大差别在于,后者使用类似战斧的HN-4。这种“火烈鸟”级巡航导弹射程在4150公里左右,属于常规武器打击范畴,因此,它不属于被世界禁止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对于中国这个“极好面子”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适合的。HN4在外观设计上,就考虑的潜射的可能。冲压发动机喷口采用半暗藏式。这样可以尽可能使弹体保持锥体流线,以便于飞航舱装载,并且,095采用了非以前的攻击潜艇的模式即:鱼雷首部,艇身顶部单点发射。而是效仿了SLBM核潜艇武库舰的模式。那么按照常规它至少可以部署96枚顶部发射HN4。那么水下排水量将在11000吨左右。仅次于094。另外在其前部鱼雷管道依旧是可以发射C805即“T96潜射俱乐部”。他的指挥系统依照指挥舱范围来看,应该是采用“CBN4”即指挥中心模式。与美国俄亥俄级,俄国“台风”级类似。这是控制武库舰的关键。中国早在1996年就引进了法国汤姆讯公司CTF-20舰艇指挥控制中心系统。ES15水下反舰反潜综合指挥系统。当时测试的是R级。095“极光”应该属于跟094在同一个时间段下水。之所以说他装备的是巡航导弹。就是因为从它图片外观可以看出,多列阵排布的发射井。以及弹道口径。目前该潜艇至少有1-2艘在测试。   法国《亚洲军事观察》:DF-5B计划已经全部完成。该计划主要包括更新DF-5A的运载部分,使其具有10吨推力级。因此,DF5B将是中国首次可以采用5X30的GICBM型导弹。类似美国的民兵III。DF-5B依旧分为发射井发射装置。机动车载发射装置。其潜射型号目前进入最后研发阶段即潜射-3。整体DF5B射程将达到14000-15000公里。完全覆盖美国本土。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首枚可以覆盖整个美国的导弹。最值得称赞的是他的固定发射装置。在00年以前,中国最大抵御2次反击以及首次抗击核攻击能力当量为40万吨级直接命中。50万吨级覆盖命中。但是,美国侏儒II弹载弹头单枚当量在60万吨级,也就说150枚“侏儒II”可以摧毁中国西南部署的234个固定井50%左右。其余的也会由于震荡,电磁等2次效应而失去作用。为此,中国在00年以前,很少主动打开发射井,显示。但是,00年以后。中国在DF5B计划里面,包括了固定井抗击计划。“CNM-1”这个计划是将目前固定井在2年改装为G100型。即可以抗击100万吨级当量直接命中。该计划于2004年全部完成。因此,2005年军事演习,中国首次解释固定发射导弹。这就是说明04年以后,中美之间没有了不对称核保护GOM比率从原来的1:5,转变到1:1。也就说,中国一旦采取核武器攻击,美国目前最大的摧毁弹头当量mk10为65万。装载于民兵II。将无法在采取2次反击。而中国的最大的核弹头当量则是130万吨级(单枚单弹头)。而美国抗G100的固定井是不能抗击这种弹头打击的。以至于美国在1998年开始将俄亥俄级改装为巡航导弹。并且在03年与中国签署《关于最低限度使用核武器》协议。   美国《中国军事》:中国目前完全具备了抵抗2次核反击的能力。目前北京已经在00年开始斥资120亿人民,将全部的234个发射井,改装为G100系列。这对于美国来说,是及其危险。美国国防部长在访问中国期间,一再要求观看DF5的固定发射井机构。最终被拒绝。美国在前次依照卫星分析判断,中国可能改装了G100固定防御系统。为此美国与中国签署了《关于最低限度使用核武器》的协议。这是美国出于自身对本土安全考虑。目前世界能够具有抗击2次百万吨级当量打击的国家,仅有,美国,俄国,以及中国。那么,中国政府在05年报告宣称:为保护其国家领土完整,将不惜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中国上世纪60年代,发展核武器。但是仅仅在04-05年军事演习里,首次出现固定发射导弹的情况。这足可以说明,布什总统的核大棒,很难在砸到北京的头上。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