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
2010 (1)
2011 (1)
上次看人写小说,写着写着就把张爱玲的“她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了,但她心里是高兴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随随便便就用到小说里去了。张爱玲的文字,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只是我看了,便要做呕。不知道是不是我不通情理,写文章究竟可不可以这样借光呢?
有的时候,我觉得文字是与写字的气质,经历和禀赋和人格相生相属,是不可以假与人的,就象人的眼睛和嘴巴。
可是什么是抄袭呢?若果是作者有意为之,那固然不好,要是无意为之,就更可怕了。都不知道身上的首饰哪一件是借来得了。文字尚如此,思想,观念的抄袭和延伸就更别提了。
突然怀疑了古书的出处,如果沿袭时风,会不会也有别处的风景的荟萃?文章千古事,也是徒有虚名尔。
罢了:不能罢了,想想我曾经真心敬重,喜欢过的,就觉得极不舒服。只要被我发现,证据确凿,我就坚决抵制。
一般而言,那些有心气、底气、且大气的年轻人一定有着性鲜明个性和主见。法国政治家怎么说来着,十八岁不是共产党心脏有问题,六十岁还是共产党脑子有问题。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到了四十而不惑的年龄,随遇而安,知足感恩便成了那个年龄段的个性。说起抄袭,当然不赞同那种大段的抄袭;若是能指明出处,用得又恰到好处,也未尚不可。
我年轻的时候性格极为鲜明,虽出生黑五类但那高傲的头颅永远朝着太阳。不但不怕苦难,反而渴望苦难;就像高尔基诗中的海鸥,喜欢在猛烈的暴风雨中飞窜。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历经磨难的天涯孤旅,渴望艰苦卓绝的爱情经历,渴望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可望在轰轰烈烈中终其一生。。。那颗青春躁动的心,和那不招自来激昂动荡的情感,岂是重复别人的生活就能抚平和满足的。
一路走来,终于意识到安宁与自由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于是,到了随遇而安的年龄也不免随遇而安起来。从雾里云间潜回冒着土腥味儿的一亩三分自留地,过得像农民一样简单,一样土,一样傻冒,一样俗不可耐,一样容易有幸福感。所谓的气质和思想都慢慢无关起来,因为怕上帝发笑,所以很少思考。
画一个小小的圈,栖在其中,因为圈小圆周也小,眼低手高,照顾起来一点也不吃力,真好正好!
怎么没有新作去原创?怀旧一点点 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