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今开封)之繁华、临安(今杭州)之胜景,此等能令人拥有极端消费欲望的城市,也难免叫人享乐,这是宋代的一喜,也是一悲。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秋霜月下,掩映三潭;冬雨浩渺,细水楼台。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山色空蒙,青黛含翠,偶见高塔,如临仙境。这样仙境,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客在游览它时,总为它的美景所迷,驻足不走。此等美妙,并不是现代才有,早在一千年以前,杭州与西湖就已经无限风光了。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旧译“马哥·孛罗”“马可·孛罗”“马哥·波罗”“马高·保罗”。意大利旅行家。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
元至元八年(1271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及叔父从威尼斯出发,经过黑海和波斯,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夏天抵达了中国元朝的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随后,他在中国居住了约17年之久,期间游遍了中国各地,深入了解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初,波斯伊儿汗国派遣使节来中国向元室求婚,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元朝新妃从海上经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等地到达波斯。并于元元贞元年(1295年)顺利返回威尼斯。元大德二年(1298年)11月7日,在威尼斯和热那亚两城发生的一次海战中被俘,关押在热那亚城狱中。在狱中,马可波罗向同狱人鲁斯蒂凯洛·达·皮萨口述了他在东方的探险经历。鲁斯蒂凯洛将这些见闻用法文进行了详细笔录,并最终整理成一部著作,命名为《东方见闻录》,更广为人知的是它的简称《马可·波罗游记》。元大德三年(1299年),马可·波罗获释,并回到威尼斯,元泰定元年(1324年),在威尼斯逝世,享年69岁。
马可·波罗所著的游记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对欧洲人了解东方和新航路的开辟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均有影响,其游记是当时欧洲人最详细的亚洲旅行记录,马可·波罗的经历激发了哥伦布和其他不少旅行家,其著作是古代地理学史和亚洲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马可·波罗一家到达和旅居中国时,正是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元世祖)统治时期(1260~1294年)。元朝是中国以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国家。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的蒙古诸部,建立了大蒙古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不断地向外扩张:向南,消灭了金朝和南宋;向西,曾发动了三次西征,灭亡了西夏、西辽和在中亚及西亚建立的花剌子模王朝、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哈里发帝国,征服了阿速、钦察、斡罗思诸部,建立了钦察汗国(1243~1502年):疆域东起也儿的石河,西至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至北极圈附近,国都萨莱(今俄国阿斯特拉罕北)。伊利汗国(1258~1355年),又译伊儿汗疆域,东起中亚的阿姆河,西至小亚细亚,南起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国都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察合台汗国:疆域东起吐鲁番,西至阿姆河,南越兴都库什山,北至塔尔巴哈台山,国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附近)。三次西征使被征服的地区和人民遭到很大的破坏和死伤,但其结果是使亚洲大陆北部和中、西部都在蒙古成吉思汗家族统治之下,在客观上打通了中西交通的路线,便利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虽然各汗国之间有时也发生矛盾和斗争,一度影响了道路的畅通,但总起来看,元代的中西交往较之前代是更为便利和频繁。马可·波罗是第一个横穿亚洲大陆并作出详细记录的人,对中国的内地和边疆,对亚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土特产品、轶闻奇事,一一笔之于书,虽朴实无华,但生动有趣。在他以前和以后来华的西方人留有行纪的也不少,在文采和对某一事件的记叙方面也许远胜于他,但像他这样记事之广、全面概括的著作却绝无仅有。特别是,他对元代中国的记载不仅充满热情,而且比较客观。他对所到之处的富庶和文明,总是热情称道,说明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友好的感情。他是友好的使者,为中国和意大利人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马可·波罗游记》向西方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由最初把它视为《天方夜谭》逐渐认识了它的真正价值。
1260年作为国信使赴宋议和,遭贾似道秘密囚禁于真州16年,期间每月坚持递交求见文书,至1274年伯颜攻宋方获释。
羁押期间,他效仿汉代苏武牧羊的忠义精神,通过大雁携带书信向元朝传递求救信息,最终促成元朝与南宋的沟通。这一事件被《元史》等史料记录,成为“鸿雁传书”典故的又一实例。
在动漫中描写马克波罗去南宋途中一少年射中一只大雁,他用金币换回了受轻伤的大雁收养,后来被当做忽必烈的间谍而抓捕收监,又恰巧遇见忽必烈派的使者郝经相遇,便有了鸿雁传书的故事。然而在历史上马可波罗(1254–1324年)是威尼斯商人,1271年抵达元朝,其经历见于《马可·波罗游记》,但未提及与郝经的互动。
郝经活动于13世纪中后期(1223–1275年),两人时间部分重叠,但马可波罗到达中国时,郝经已去世。
"丰臣秀吉一句'先取朝鲜,再图中华',竟成日本400年侵华路线图!从倭寇劫掠到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后更将吞并中国定为国策,二十一条甚至妄图掌控中国经济命脉。这段血泪史警示我们:和平从不是施舍,遗忘历史等于交出未来钥匙。"1592年,刚刚把日本那堆打得你死我活的大名们给拾掇利索了,丰臣秀吉野心怎么也按捺不住了。他说,等拿下了大明,就把北京城边上那最好的十个县,圈出来送给天皇当个后花园,种种菜、养养花。至于整个中国和朝鲜,那都得是他丰臣家的。他要去宁波建都,坐镇大陆,俯瞰整个东亚。从日本本土到朝鲜,就隔着一道窄窄的海峡,太方便了。拿下朝鲜,就等于把脚踏上了大陆的门槛,东北就在眼前。这个算盘打得响。于是,浩浩荡荡的侵略大军就这么出发了。
万历皇帝派兵援朝,和朝鲜军民一起,硬生生把日本人挡在了鸭绿江边上。
这场仗打了足足七年,打到最后,丰臣秀吉自己先扛不住,一命呜呼了。主心骨一倒,入侵的日军群龙无首,只好灰溜溜地撤回了老家。丰臣秀吉那套“先取朝鲜,再图中华”的剧本,被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当成了圣经,一字不落地往下念。从那一刻起,日本对中国的觊觎,就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抢劫,而是变成了吞并领土的国策。如果说倭寇是沿海百姓的噩梦,那丰臣秀吉,就是给整个民族埋下祸根的那个魔头。明治天皇睦仁,刚坐稳江山,就公开喊话,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这“列祖列宗”是谁?说白了,精神领袖就是丰臣秀吉。这“伟业”是什么?不就是他当年没干成的事儿嘛:吞并朝鲜,占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