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交流防癌、抗癌最新资讯。欢迎广大热心于抗癌事业的专家、学者、医学界的朋友们、对防癌抗癌资讯有兴趣的人士来与贺医生共同探究和交流!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保健食品:不吃没事 吃了也不管事?!(ZT)

(2006-10-19 02:57:45) 下一个


 
http://www.sina.com.cn 家庭医药
 
  栏目:特别策划

  健康是生命的基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渴求,对能带来健康的保健食品极为关注。但是,当人们真正把目光投向保健食品的时候,却屡屡感到失望,甚至上当受骗,带来的结果就是面对保健食品的不信任或者不知所措。那么,保健食品到底有没有用?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保健食品?请看本期特别策划——

        保健食品:不吃没事,吃了也不管事?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张宇

  指导专家: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王成亚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教授 蔡东联

  “我最反对儿女们送我保健食品!”当乔大爷向记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让我们颇感意外。因为在采访他之前,我们就从他的邻居们那里得知乔大爷老两口是出了名的“保健食品专业户”。

  据邻居们介绍,去年乔大妈被诊断出患冠心病,好几次发作都让她险些送了性命。从那以后,老两口就特别关注电视上的保健食品广告,还频频参加各个医药公司组织的义诊、讲座。家里很快就堆满了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保健食品盒子,二人每天吃的保健食品能赶上吃的饭了!

  儿女们也为两位老人的健康牵肠挂肚,逢年过节就大包小包地拎着各种保健食品来看二老。但是,吃了那么多保健食品,乔大妈的病却一点不见好。乔大爷现在一提保健食品就气不打一处来,从一个保健食品的拥护者一下子变成了坚定的反对者。

  送什么别送保健品?

  乔大爷的例子在中国的消费者中并非个案,它恰恰代表了多数老百姓对保健食品从“趋之若骛”到“弃之如敝履”的过程。

  中国保健食品业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保健食品席卷各地市场。然而,从80年代的蜂王精大战到90年代的鳖精、鱼油、多灵多、脑黄金大战,再到本世纪初的钙剂大战,不少保健食品生产厂家、商家急功近利,执着于各种功效广告和概念炒作,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和诚信理念。禁不住诱惑的消费者虽然一时上当,带来的结果却是迅速抛弃这类产品。于是,有了包括“太阳神”、“三株口服液”等一系列“名牌”保健食品一夜之间的销声匿迹。

  不信任,是中国老百姓现在对保健食品的第一印象。有资料显示,我国超过70%的人近5年内从未购买过保健品,80%以上的人近5年内从未食用过保健食品,40%的人认为保健食品毫无用处……某保健食品厂家费尽心思炮制出的“送礼送健康”理念,现在已经被“送什么别送保健品”的调侃所淹没……

  保健食品谋求“变脸”

  与保健食品在中国的尴尬境地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国外,保健食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有70%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为具有改善机体亚健康功能的保健食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空间。有关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食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2%以上,而中国只占0.07%。

  据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王成亚介绍,现在的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现状,是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普遍增强,社会总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无序、失信、科学含量低等原因,行业信誉扫地,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正在共同努力,重点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秩序的"法治";恢复社会商业信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市场的管理水平,使市场进入有序的竞争状态。萎缩三年之后,中国的保健食品市场现在终于露出了一线“曙光”,向着健全产业标准,探索品牌时代迈进。

  听说乔大爷家来了记者,几位老邻居都赶过来凑热闹,七嘴八舌地论起保健食品来。记者再次问乔大爷:“那您以后还吃保健食品吗?”乔大爷面露难色,说道:“不吃不行啊,儿女们老送,一片孝心,不吃不浪费了吗?就当吃零食了吧!”

  “我说老乔头,你可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你没看电视上说的,还有那天来我们社区的专家,都说保健食品能治很多病吗?你不要,我可拿走了!哈哈!”一位邻居笑道。

  什么是保健食品?

  对于保健食品目前的尴尬境地,媒体对厂商、甚至主管部门的曝光、责难已不鲜见。但是,一个最基本的情况却被忽略了。那就是消费者自己对保健食品的认识误区,或者不切实际的期待。

  什么是保健食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被很多人误解。

  按照我国1996年3月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的规定,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从这个定义出发,保健食品应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它属于食品(但不是普通食品),应符合我国食品法规定的“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的要求。

  第二,有适宜人群。有学者把人群按健康状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健康人,占10%;第二种是患各种疾病的人,占20%;第三种称亚健康状态,是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慢性病的潜伏期,占70%。这第三类人群,就是保健食品的适宜人群。

  第三,是调节机体某种功能,而不是治疗疾病,这是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要切记,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是调节功能,不是治疗用药。

  是“灵丹妙药”还是“不吃没事,吃了也不管事”的零食?

  保健食品真的有效吗?这是广大消费者最急于知道,但也是误解最多的一个方面。一边是有的人完全听信一些违法广告的不实宣传,把保健食品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边是有人把保健食品看成零食:“不吃没事,吃了也不管事。”这些,都是对保健食品作用的曲解。

  专家指出,保健食品的功能实际上在于把人体“亚健康状态”调整到“健康状态”。比如某人最近易疲劳,睡眠不太好,但是到医院检查没什么病,这个时候就处于“亚健康状态”,用一些保健食品进行辅助调节,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

  很多老百姓认为保健食品应该是用来治病的,如果治不了病,那这种产品就是没用的。其实不然,保健食品的功效主要在于对身体的调理和对疾病治疗的辅助作用,我们不能拿药品的标准来要求它。把保健食品看成药品,觉得吃了以后就要很快见效,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健康声称”——保健食品的作用表述

  和描述药品作用的“功能与主治”不同,对保健食品作用的表述叫做“健康声称”。我们常说的铁可以改善贫血,钙可以强壮骨骼,人参和灵芝可以提高免疫力,大豆异黄酮可以改善更年期症状等,都属于健康声称的范畴。

  但是,由于像“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耐缺氧、抗辐射” 等一类的健康声称让消费者难以理解,在销售宣传上难以奏效,有些企业铤而走险,把保健食品功能夸大宣传并号称能治病,扰乱了消费者的视听。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而言,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说法是科学的,但听不懂;企业说的听得懂,但太夸大了又不敢信。两个原因一个结果——不买!

  因此,消费者医学知识水平上的差距,也成了误解保健食品的一大原因。

  无副作用:不应被遗忘的优点

  王成亚副会长提醒我们,药品和保健食品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药品允许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保健食品是不允许有毒副作用的。保健食品姓“食”不姓“药”,而食品是应当无毒无害的。因此,正规的保健食品是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的,这也是保健食品区别于药品的特点之一。

  现在,乔大爷和邻居们都明白了,保健食品不是不能吃,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吃。指着家里那花花绿绿的一大堆盒子,乔大爷责怪自己的孩子道:“他们哪,只知道花钱,也不搞明白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邻居们也纷纷表示,不知道应该如何选购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不吃没事 吃了也不管事 

  健康是生命的基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渴求,对能带来健康的保健食品极为关注。但是,当人们真正把目光投向保健食品的时候,却屡屡感到失望,甚至上当受骗,带来的结果就是面对保健食品的不信任或者不知所措。那么,保健食品到底有没有用?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保健食品?请看本期特别策划——

  保健食品:不吃没事,吃了也不管事?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张宇

  指导专家: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王成亚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教授 蔡东联

  “我最反对儿女们送我保健食品!”当乔大爷向记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让我们颇感意外。因为在采访他之前,我们就从他的邻居们那里得知乔大爷老两口是出了名的“保健食品专业户”。

  据邻居们介绍,去年乔大妈被诊断出患冠心病,好几次发作都让她险些送了性命。从那以后,老两口就特别关注电视上的保健食品广告,还频频参加各个医药公司组织的义诊、讲座。家里很快就堆满了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保健食品盒子,二人每天吃的保健食品能赶上吃的饭了!

  儿女们也为两位老人的健康牵肠挂肚,逢年过节就大包小包地拎着各种保健食品来看二老。但是,吃了那么多保健食品,乔大妈的病却一点不见好。乔大爷现在一提保健食品就气不打一处来,从一个保健食品的拥护者一下子变成了坚定的反对者。

  送什么别送保健品?

  乔大爷的例子在中国的消费者中并非个案,它恰恰代表了多数老百姓对保健食品从“趋之若骛”到“弃之如敝履”的过程。

  中国保健食品业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保健食品席卷各地市场。然而,从80年代的蜂王精大战到90年代的鳖精、鱼油、多灵多、脑黄金大战,再到本世纪初的钙剂大战,不少保健食品生产厂家、商家急功近利,执着于各种功效广告和概念炒作,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和诚信理念。禁不住诱惑的消费者虽然一时上当,带来的结果却是迅速抛弃这类产品。于是,有了包括“太阳神”、“三株口服液”等一系列“名牌”保健食品一夜之间的销声匿迹。

  不信任,是中国老百姓现在对保健食品的第一印象。有资料显示,我国超过70%的人近5年内从未购买过保健品,80%以上的人近5年内从未食用过保健食品,40%的人认为保健食品毫无用处……某保健食品厂家费尽心思炮制出的“送礼送健康”理念,现在已经被“送什么别送保健品”的调侃所淹没……

  保健食品谋求“变脸”

  与保健食品在中国的尴尬境地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国外,保健食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有70%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为具有改善机体亚健康功能的保健食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空间。有关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食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2%以上,而中国只占0.07%。

  据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王成亚介绍,现在的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现状,是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普遍增强,社会总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无序、失信、科学含量低等原因,行业信誉扫地,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正在共同努力,重点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秩序的"法治";恢复社会商业信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市场的管理水平,使市场进入有序的竞争状态。萎缩三年之后,中国的保健食品市场现在终于露出了一线“曙光”,向着健全产业标准,探索品牌时代迈进。

  听说乔大爷家来了记者,几位老邻居都赶过来凑热闹,七嘴八舌地论起保健食品来。记者再次问乔大爷:“那您以后还吃保健食品吗?”乔大爷面露难色,说道:“不吃不行啊,儿女们老送,一片孝心,不吃不浪费了吗?就当吃零食了吧!”

  “我说老乔头,你可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你没看电视上说的,还有那天来我们社区的专家,都说保健食品能治很多病吗?你不要,我可拿走了!哈哈!”一位邻居笑道。

  什么是保健食品?

  对于保健食品目前的尴尬境地,媒体对厂商、甚至主管部门的曝光、责难已不鲜见。但是,一个最基本的情况却被忽略了。那就是消费者自己对保健食品的认识误区,或者不切实际的期待。

  什么是保健食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被很多人误解。

  按照我国1996年3月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的规定,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从这个定义出发,保健食品应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它属于食品(但不是普通食品),应符合我国食品法规定的“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的要求。

  第二,有适宜人群。有学者把人群按健康状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健康人,占10%;第二种是患各种疾病的人,占20%;第三种称亚健康状态,是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慢性病的潜伏期,占70%。这第三类人群,就是保健食品的适宜人群。

  第三,是调节机体某种功能,而不是治疗疾病,这是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要切记,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是调节功能,不是治疗用药。

  是“灵丹妙药”还是“不吃没事,吃了也不管事”的零食?

  保健食品真的有效吗?这是广大消费者最急于知道,但也是误解最多的一个方面。一边是有的人完全听信一些违法广告的不实宣传,把保健食品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边是有人把保健食品看成零食:“不吃没事,吃了也不管事。”这些,都是对保健食品作用的曲解。

  专家指出,保健食品的功能实际上在于把人体“亚健康状态”调整到“健康状态”。比如某人最近易疲劳,睡眠不太好,但是到医院检查没什么病,这个时候就处于“亚健康状态”,用一些保健食品进行辅助调节,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

  很多老百姓认为保健食品应该是用来治病的,如果治不了病,那这种产品就是没用的。其实不然,保健食品的功效主要在于对身体的调理和对疾病治疗的辅助作用,我们不能拿药品的标准来要求它。把保健食品看成药品,觉得吃了以后就要很快见效,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健康声称”——保健食品的作用表述

  和描述药品作用的“功能与主治”不同,对保健食品作用的表述叫做“健康声称”。我们常说的铁可以改善贫血,钙可以强壮骨骼,人参和灵芝可以提高免疫力,大豆异黄酮可以改善更年期症状等,都属于健康声称的范畴。

  但是,由于像“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耐缺氧、抗辐射” 等一类的健康声称让消费者难以理解,在销售宣传上难以奏效,有些企业铤而走险,把保健食品功能夸大宣传并号称能治病,扰乱了消费者的视听。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而言,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说法是科学的,但听不懂;企业说的听得懂,但太夸大了又不敢信。两个原因一个结果——不买!

  因此,消费者医学知识水平上的差距,也成了误解保健食品的一大原因。

  无副作用:不应被遗忘的优点

  王成亚副会长提醒我们,药品和保健食品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药品允许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保健食品是不允许有毒副作用的。保健食品姓“食”不姓“药”,而食品是应当无毒无害的。因此,正规的保健食品是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的,这也是保健食品区别于药品的特点之一。

  现在,乔大爷和邻居们都明白了,保健食品不是不能吃,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吃。指着家里那花花绿绿的一大堆盒子,乔大爷责怪自己的孩子道:“他们哪,只知道花钱,也不搞明白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邻居们也纷纷表示,不知道应该如何选购保健食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