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事实与实事求是

(2019-06-27 12:40:00) 下一个

最近有一部书很受欢迎,比尔·盖茨将它作为送给全美大学生的毕业礼物。这就是“会让数据唱歌”的瑞典公共卫生和数据处理专家汉斯·罗斯林与妻儿合著的《事实》(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本人非常认同书中关于人们思维的误区的论述。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许许多多的误差,这是因为以下10个常见的误区所造成的:

  1. 一分为二 

这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将这个复杂的世界简单的归纳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西方国家与其它国家,民主党与共和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民主与独裁等等。 如此一来,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以及其变化和发展,因而陷入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僵化的思维中。

  1.  负面思维

处于生存的本能,人们更关注坏消息,大量的媒体和网络也更热衷于坏消息。“今天一号公路车辆平稳行驶道路畅通”不算新闻,而“一号公路发生连环车祸数人丧生”才能引人注目。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会比较片面。书中举例说,2016年全世界有420万婴儿死亡,习惯于负面思维的人很可能会产生很悲观的情绪,以至于对这个世界缺乏信心。但是,如果把眼光放远,看到1950年,这个数字高达1440万。同样一个数字,悲观的情绪得出的是悲观的结论,换一个角度却可以看到进步和光明。

  1. 直线思维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看见一头老虎,必然联想到会被老虎攻击,直接的反应是逃跑。老虎--攻击--丧命,这样的直线思维是人类自然的思维联想。现在我们往往还是会下意识预测一件事情:看见什么就判断未来必定会如何。其实,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不是直线的,过程是变化的。比如我们看见人口爆炸式增长,就担心人口失控,资源匮乏,传染病、战争等等,于是采取严厉苛刻的计划生育。其实物种的繁衍自有其天道,大自然自有它控制的方式,何况人类还有自己发明的避孕措施,人类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控制人口的良方,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生育率越低。适当的控制人口是合理的措施,但过于严苛的政策会导致另一个极端。

  1. 恐惧本能

作者讲述在救治一个飞机失事存活者时,由于极度的恐慌,所有判断都错了。而在旁观者眼里这些却是非常容易的判断。我们平时做的地震演习,一般最合理的第一措施是钻在桌子底下,可是当真的地震来临,慌乱之中,很多人还是急着向外跑,甚至有人从楼上往下跳。这样的决定不是理性的,但又是很难避免的。

  1. 规模错觉

我们趋于过度的详细五官带来的直观感受而忽略事物的全貌,毕竟所谓眼见为实。其实我们的眼睛和盲人的手没有本质的差别,盲人摸象只摸到了局部,难道我们眼睛就看到了全貌吗?

作者用二战中人们看到幸存的飞机机翼中弹远远高于机身,于是决定要加固机翼。事实上,那些被打下来的飞机大都是机身受损,机翼受损的还能飞回来,机身中弹就很难挽救了,因此我们也看不见。

  1. 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不用多说了,我们很多实例在每个人身上都似曾相识。作者在书里还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在北非的突尼斯, 街边经常能看到盖了一半的房子。乍一看,你是不是觉得突尼斯人非常懒呢?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是懒惰造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拖拖拉拉的现象。可是在突尼斯,那里没有发达的金融业,普通老百姓挣了点钱,不去银行存款,或者压根就不信银行。所以他们就买点砖头和瓦片建房子。有多少钱,就买多少块砖,这么一点点积累地建房子。这样就造成了拖拖拉拉的各种半拉子工程。

  1. 命中注定

如果对事物的发展缺乏一个动态的感知,就会认为好的总是好的,坏得就是坏的,先进的总先进,落后的永远落后。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是同一个思维。小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我们都不要用一种静止的眼光去衡量,“命”即便是定好了的,但命不是我们能随便看清楚的,变化本身也是命的一部分,更何况命可以注定,“运”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掌控的。

  1. 单一视角           

人类大脑的认知倾向于将问题简单化。每当我们有了一个想法用于解决一些问题时,我们会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好比你手里拿了一把锤子,看任何东西都像是钉子。锤子就成了万能工具。 于是统计学家觉得世间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数字来描述,心理学家觉得人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加以解决,政客们在不遗余力的推广民主自由,同时哲学家把自己放在藐视一切的位置,神学家又觉得把一切问题交给上帝就会圆满……。五彩缤纷的世界哪里有一把万能钥匙呢?

  1. 归咎他人

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最大生存威胁都来自外部环境,比如野兽的攻击或是自然灾害,所以当坏事发生时,这种本能会驱使我们找一个替罪羊来背锅,忽略对事情真相的理解。不只是个人,国家也是如此。面对气候和环境的恶化,很多国家都在推卸责任,垃圾都是别国制造的,二氧化碳也是别国排放的。两国的贸易摩擦,错误都在对方,都是自己吃亏别人占了便宜。核大国自己坐拥大量核武器不主动销毁却把眼睛盯在别国的核设施上,如此怎么实现无核化?

  1. 情急生乱

一旦某种情绪控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就难免产生急躁和不安,于是思维混乱。所谓病急乱投医就是最好的例证。面对急病,很多人缺乏冷静客观的态度,轻信道听途说的消息,是医生就看,是药就买就吃,结果自然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和灾难。很多时候,商家也正是抓住人们心理的这个弱点来忽悠的,当看到“半价出血折扣,最后一天”的噱头时,有多少人蠢蠢欲动毫不犹豫打开钱包的?此时又有多少人理性的思考:我是否真的需要?这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不得不说,作者对于人们心理这10个弱点的观察和描述是十分准确客观的。但是作者针对这些问题所开出的药方却有可以商榷之处。

是不是像书上说的“用数据思考,才能客观地了解这个真实世界”,“没有数字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作者开篇就用了13个选择题来测试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宣称人类得到正确答案的比例还不如一只黑猩猩。(每一题答对率最高的是瑞典和挪威人,但一般也不超过25%,而美国加拿大人则不超过10%)

1. 在世界上所有的低收入国家中,有多少女孩读完了小学?

A. 20%  B. 40%   C. 60%

2.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

A. 低收入国家 B. 中等收入国家 C. 高收入国家

3. 在过去20年内,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A. 几乎翻倍 B. 几乎没有改变 C. 几乎减半

4. 当今世界的预期寿命为:

A. 50 B. 60   C.70

5. 目前,全球儿童人口(0-15岁)大约为20亿。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全球儿童人口大约为:

A. 40亿   B. 30亿   C. 20亿

6. 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全球人口将增加40亿。这个变化主要来自于:

A. 会有更多的儿童(0-15岁)B. 会有更多的成年人(15-74岁)

C. 会有更多的老年人(75岁及以上)

7. 在过去100年中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翻倍了  B.没有改变  C.减少了一多半

8. 目前全球人口大约有70亿。下面哪个地图最准确地反应了人口的分布?(每个人像代表10亿人口)

9. 世界上有多少1岁的儿童接种了某些疾病的疫苗?

A. 20%   B. 50%  C. 80%

10. 全世界目前30岁的男性平均接受了10年的教育。那么同龄的女性平均接受了多少年的教育?

A. 9年   B. 6年  C. 3年

11. 1996年,虎、熊猫和黑犀牛被列为濒危(endangered)动物,这三个物种中,目前有几个变得更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A. 两个 B. 一个 C. 一个也没有

12. 世界上多少比例的人有电用?

A. 20%   B. 50%   C. 80%

13. 气候专家认为,在未来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将会

A. 升高   B. 保持不变 C. 降低

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所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否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这些量化的分析数据是否就表达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真的说明这个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好?(全世界的确是大部分人用上了电,但是过度的开发电能而带来的对于环境的破坏又如何统计?)除了物质的进步人类在思想上道德上和信仰层面是否也是同样的进步了?

以我们熟悉的国宝大熊猫为例,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现在有1864只野生大熊猫,10年内增加268只。但栖息地破碎化、种群分割现象严重。大熊猫种群数量由原来的18个变成了33个,其中超过100只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只有6个。低于10个或者8个大熊猫数量的小种群,如果不能交流,寻找不到配偶的话,很快会灭绝;小种群近亲繁殖,导致种群衰退和遗传漂变,也会灭绝。

一个野生只有1864只的物种,10年只增加268只就可以被认为不再是濒危了,这个结论似乎有点过于乐观,对于大众而言,告诉他们根据这种数据得出大熊猫不再是濒危动物好呢还是保持一种冷峻的悲观对于保护大熊猫更有意义?

数据是死的,关键还是在人的思维。其实机械的把大熊猫归入濒危和非濒危两大类别,本身就是一个“一分为二”的误区。同样把人的思维划分成情绪化和用数据理性思考也是一个单一简单的做法。

既然我们要避免一分为二,不再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那么作者按收入把世界分为四个层面就更合理吗?一分为二和一份为四似乎也没有本质的差别。

延伸的思考:

人类的思维本质上是由感性操控的,人也是感性的动物。如果人都很理性的用数据去思考,这个世界上还需要人干嘛?操纵数据的能力比人强千百被的机器完全可以取代人类了。作为个体的人,无论如何改变不了我们只能管窥一斑的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摸象的盲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员,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一颗谦虚开放的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接纳另一个盲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让思想集腋成裘才能不断的向事实靠近。

人是感性的动物,这一点我相信是“命中注定”,根植在人类的DNA之中。

什么才是“事实”?如果把人类的感觉器官比喻成一部相机的话,这架相机的分辨率再高也不过几百万像素,我们观察一棵树,不可能看清每一片叶子的形状,更不可能看见叶子上的小虫。要把叶子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胶子、夸克的层面上看到其“本质”,更不是人类能够完成的事了。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人类对自己的思维和意思的了解非常有限,人类的感性或感情用事与其说是一个误区,不如说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现象,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之一,没有什么奇怪的,人类也没有必要因此自责。人类永远无法完美,过分的情绪化固然不可取,但是用数据思考也不是一个更好的出路。毕竟,数据也是人制造出来的,可以说,数据也是人类情绪化的产物。同样一个统计调查,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心态和目的,得出的数据会截然不同。最近,国际最权威的一流学术杂志Science刊登了一篇据说是非常严谨的调查报告,结论是中国人的诚信度在40多个国家中垫底。面对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持的人信誓旦旦大有誓死捍卫的决心,反对的人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是学术界配合西方反华而炮制的闹剧。

数据?然并卵。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

因此,与其纠结于我们思维的误区,寻求数据来帮助我们“全面”思考,不如去思考我们意识的本源和结构,认识思维的本质,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不良习气,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属于我们生命本质的部分,接受我们的缺点,顺从自己的心,真实的去拥抱生活拥抱这个缤纷的世界。

对于普通人而言,生活中大多数的决定其实都是情感的结果,理性占据很少的部分,甚至没有数据的地位。我们升学,求职,辞职,结婚,离婚……等等,哪一项是收集了一大堆数据才做的决定?如果我们恋爱时也把对方的收入划分成极度贫困、日收入在2 美元,2-8美元,9-32美元,300美元以上的话,那我们的情感世界除了数字便真穷的一无所有了。

当然,对于政客,掌握经济命脉的决策者,商人,法官等等,当这些人在思考和做出决定的时候,必须尽可能的减少情绪化思维,不能让情绪左右决定。数据对于他们而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恐怕是比尔盖茨极力推荐此书的原因吧。

无论如何,从宏观上看,究竟什么是事实真相,人如何才能认识真相,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不是可以“让数据说话,用数据思考”的问题。

最后,感觉把此书翻译成“事实”不够贴切,原文不是fact, 而是factfulness,factful是诸多事实的集合,是朝真相的靠近。不如用书中多次出现的一个词作为书名:实事求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