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由梢儿的”笑“想到的

(2008-11-25 12:13:14) 下一个


昨天梢儿忽悠了一篇搞“笑”的文章
 从笑的种类看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她例举了汉语中许多对“笑”的描述:微笑,含笑,奸笑,开怀大笑,眉开眼笑……从而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马上恶作剧,也举了一些英文中关于“笑”的单字:smile,beam, laugh, cachinnate, chortle, chuckle, convulsions, crow, giggle, grin,guffaw, howl, roar, scream, shriek, snicker, snort, titter...


当然,就凭这一点词汇要断言哪种语言“牛”是不可能的,不过这倒是为汉字的“精简”做了一个很好的旁证。请大家仔细看,其实,汉语对“笑”只有一个字描述,那就是“笑”!其余的都是在“笑”之前加上一个修饰成份。而英语里,“笑”有近20种完全独立的单字。


如果采用汉语这种组词法,英文的“笑”就没个完了:“sinister smilecontrived smile, glum smileblasé smilesmilax smilevertical smile……”


没错,英文太繁琐了,一个“车”竟然有Car,Sedan, Hatchback, automobile, pickup, SUV, Truck, Bus, Van, Jeep……等等,可“Taxi”“Rental Car”中文怎么表达?“No Parking”和“No Stop”又怎么说?


汉字的特点就是概括笼统抽象,由此造成了“精简”的特征。同一份文件的中英文文本,中文的篇幅要节约近30%!你看一个“打”的概念,中文可以从打酱油到打电话、打出租、打字、打听、打人、打官司……,英文则必须用一个不同的字来分别对应这些概念。“南京市/长江大桥”和“南京市长/江大桥”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汉语里一个句子就行了!


中文“牛”不牛!


你想过没有?这样“牛”代价太大了,造成了无数的歧义。英语的确比汉语啰嗦,但还要啰嗦的语言是法语。法语和英语篇幅之比是11.2。可为什么国际上的重要文件都以法文本为标准呢?奥运会期间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在中国颁奖,每次都先说法文,再说英语,汉语是最后一位呢?歧视汉语?汉语不优美吗?很可惜,这不是诗歌比赛。汉语表达远没有英法文字准确,即使在英法版本中出现歧义,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以法文本为准,法文表达精确这一优点在国际语言界是公认的。


目前文字的处理进入了电子时代,不再需要人工誊抄、捡字了,所以节省篇幅除了节约一些纸张外(如果需要印刷的话),并无实际意义,而文字表达的精确越来越重要,尤其在科学研究领域里。


汉字在这方面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很多连英语属于哪个语系都搞不清的“爱国志士”却视而不见,或干脆把这种篇幅的节省说成是优点,还要拿出文言文来对比。世界上可能没有那种语文比文言文更“节省”了,我们为什么不回到“之乎者也”的年代呢?


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实汉语和汉字自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隶书简化汉字汉语拼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次的变更都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再一次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为什么文字就要停滞不前呢?象形文字的生命力绝不在它的形态本身,世界上灭亡的象形文字不计其数,汉字得以幸存是在于它能不断变化,适者生存。


随手翻开任何一张《人民日报》,如果去掉其中的“外来”成份——标点符号、拉丁字母和外来词汇,今天的普通人是无法阅读的。看看你能回避这些“日语”吗? ——社会、组织、团体、机关、干部、总理、议员、代表、同志、方针、方式、政策、运动、科学、文化、文明、哲学、唯物论、唯心论……更不提什么“ITWTOMBACEO”,什么“动漫”“蹦迪”、“蓝牙”、“舍宾”、“闪客”、“博客”……


充分认识汉语汉字的缺陷,不是抹杀汉语,更不是诋毁中华文化。改革汉语汉字,恰恰能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包容与吸收,可是汉字却是一块绊脚石。你没看见如今汉语文章里遍地都是的洋文吗?不是中华文化不包容,是汉字没法包容。西洋文字也在不断的吸收外来成份,但是他们共同使用拉丁字母,吸收起来就十分方便。汉字的独特性使我们作茧自缚。看看日本,人家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有人统计现代汉语中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中,“日语”词汇达到70%!中日之间“师生易位”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你难道能说我们的“德莫克来西”比“民主”更符合汉语习惯?


历史证明,若想以保守封闭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结果不仅无裨于事,反而会使自己固步自封,陷入更加被动之境,“弘扬民族文化”更无从谈起。如今,“左”的僵化的意识形态早就应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王国维说过:“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讲一学、治一艺,则非增添新语不可。”“故我国学术而欲进步系虽在闭关独立之时代,犹不得不造新名。况西洋之学术骎骎而入中国,则言语之不足用,固自然之势也。”


但如何“造新字”?武则天的“曌”是行不通的,方块字的奇妙也是它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像西文那样把点横竖撇随意拿来组合,现成的汉字也不能尽善尽美地表达全新的概念。 你看,一个普通的“Birthday Party”目前都没有令人满意的汉语表达方式(‘爬梯’太侮辱汉语和汉字的智慧了),难怪更多的“粉丝”、“伊妹儿”、“骇客”、“丁克”“ 卡拉OK”等充斥汉语之中。


这种现象难道不应该改变吗?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用一个“一辈子都学不完”的语言,我们难道不能创造出更好的办法来既精确又有逻辑地表达我们的思想?


也许那个创造了“日耳曼语系”的医生有什么妙招,他认为汉语是短小精悍的剑,短一点没关系,只要“上前一步,你的剑就长了”可惜的是,在目前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还没等到你“掌握了其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内涵”再“上前一步”,早就做了别人的剑下鬼了。


如果有机会和医生比剑,一把长剑,一把短剑放在我们面前,你医生选哪一把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