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篇

(2009-11-20 11:17:38) 下一个

说起生活,就不能不从衣食住行谈起。世间跨度还是还是从2000年刚来美国谈起。来美国之前,陆续去到过欧洲、香港和其它小国。看到过普通人的平时着装风格,一般是T恤加上全棉西裤或牛仔裤。我把过去在公司上班没机会穿的牛仔裤、全棉西裤以及全棉衬衫、T恤全部塞进箱子,带到美国。此举到不算出格,这些衣服在这里很大众,很入流。在美国,不管租的公寓或买的房子,洗衣机和烘干机是必带的,不会把衣服、被单晾在外面。一是没有时间,二来在户外挂着内衣裤,也不雅观。很多衣服是洗坏的,洗衣机的功率超大,一开始,我个人的所有衣服从里到外一起放进洗衣机,一次洗完,一次烘干,再趁着衣服上尚留有的余温晾一下即可,洗好的衬衫不用烫,很挺括。当时和同学合租,客厅和卧室一样有独立的门,也算一间。为了便宜,我睡在客厅,可惜没有衣橱。幸亏那时姐姐搬家留下很多大纸箱,我正好派上用场。

美国的搬家公司服务一流,电话预约后公司派人上门估算多少箱子,多大的货运车,需不需要特殊装置,比如电视机、玻璃台面等等。然后约定时间上门来搬,一般有5-6人,每人负责一间,每间所用的箱子均不同,卧室衣橱里的衣服连同衣架挂在纸箱内,纸箱封掉后做好标记。易碎的碗、杯子每个都用纸包好,再放入纸箱,确保不损坏,在整理时若他们发现原来就有损坏的会让你先认可。所有的工作,不用你费心张罗,你只需整理金银细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们会最后搬走电视和沙发,那时房间里空荡荡了。全部工作均有保险公司保障。当搬到新居后,他们将标记好的各个箱子送到相应房间,整理当然归自己。如果发现有损坏,那怕是电视机的图像抖动不清了,按照原价赔偿,一个电话都不用上门。

我房间的衣箱都是来自搬家公司,废物利用。当时天冷,屋里开着暖气,比较干燥,衣服也不用烘干,直接挂在衣架上,第二天保证干透。搬到老太太家后,就开始使用烘干机了。因为搬家时,那些箱子全扔掉了。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有时烘干,有时不烘,取决于天气。

我当时带来的衣服至少有一半现在还在穿,有些经常穿、洗,质量还不错,有的有点缩短。那些羊毛衫再也不穿了,或不洗、间或洗的也不烘干了。有一件羊毛衫洗了不错,没事,烘干后成了婴儿服。因为有冷暖气,所以通常一条单裤、牛仔裤或全棉休闲裤,下面穿休闲皮鞋或运动鞋,上着衬衣或T恤,冷的话外加一件薄绒衫、棉夹克只有老年人才穿,我带来的一件黑色、短夹克衫从来没有穿过。

牛仔裤在美国太普及了,满眼看去至少50%的人都穿牛仔裤。品牌很多,有Levi’sLeePoloCalvinKlain等等,每个品牌还有不同系列,每种系列有不同的样式,不同尺寸,一般要试穿一下,老外屁股比较大又凸出,男式的没有问题,女式很难买到合适的,即使是最小号的也很宽大。沈铮索性买小女孩子的尺寸了。

在美国没有人注意你的穿着打扮,大家都一样,医院那些医生上班时需着衬衫,一下班都是牛仔裤。我们系主任夏天来上班,上面圆领T恤,下面西装短裤,外加凉鞋。穿西服戴领带的,一看就是公司的销售人员,也只有他们才这么穿。当然在办公楼上班的白领通常比较正式,你可以看到上面穿着很正规的西装套裙的女式,足下穿的是运动鞋,在路上疾步赶去上班,在办公桌底下会放有一双高跟鞋的。

经过一个当天的寒冷之后,只要哪天一暖和,那些女孩子们马上会穿起吊带衫和超短裙,拖鞋在外面的草地上晒太阳,而且每年夏天的海边,都是春光无限的,有些是全裸的。他们很自然,我看了倒是觉得难为情。美国人平时穿着很普通,牛仔裤加T恤,而且价格不贵,Levi’s牛仔裤大约34美元,促销时10元也有,没有杂牌的,因为品牌早已覆盖了市场,杂牌根本没有利润和生存空间。所以在美国乞丐也会穿PoloCK,不稀奇。女孩子的衣饰很中性,很少看到女孩子穿正式的礼服,但一旦穿上去,再化妆一下,一下子都成了大美人。因为人种的缘故,她们的脸的轮廓鲜明和凹凸有致的身材,乍一看很美,但不能细看,皮肤粗毛发多,所以必须刮毛。在超市了专卖刮毛刀的货架整整一排,与剃须刀有一拼。

美国在超级品牌店,坐落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以及其它一些地方。那是很贵的,通常看看橱窗算了。大众化的百货商店也有很多,不过最近倒闭得不少,Filen’s等,Walmart提供全部商品,但通常我们只会去买一些卫生纸和廉价物品,不会买任何衣服。在品牌店里通常每一季都会有新品上市,我们看看也差不多,无非是多一个口袋、改一下衣领、颜色丰富一点。而上一季的衣服便打折,折扣10-50不等。打折时间一般从11月底感恩节开始一直到新年的12日左右,越到后面,折扣越多,有时会折上再折,最后一件衣服甚至只有几块钱。我们就会找这个时间去购物。我们通常不赶新品上市,赶去二线品牌店,像TJMAXMARSHALL都是从一线商店折下来的商品,质量和品牌都很好,而且通常放在这里卖的均已经便宜40-50%,有时会再有清仓处理,就更便宜了。我曾经化了12美元买了Levi’s牛仔裤、25美元买了Clack皮鞋、14美元买了Nike的运动鞋等,反正不等着穿,看到就买了。另外家居用品也一样,你能买到质量上乘,而价格便宜的商品。不会以为商场里人满为患,通常是50名顾客在一个大约2000平方米的商店内,你周围不会有人与你在一起挑挑拣拣,大可以放心的看。

吃在美国最简单,不知道呀所有的快餐食品全是美国人发明的。因为他们懒,没有欧洲文化的底蕴,懂享受美味,但又不会去做,所以快餐店蓬勃发展。KFC在美国绝对是小弟弟,很少见到,满眼可见的是“麦当劳”和“汉堡王”,也绝不会看到排着长队的。通常有两种买法,一是上店里去买,然后坐下吃,另一种是不用下车,专门有一车道,你只需对着麦克风说你要什么,然后开车到前面的窗口处,他们已经为你打好包了,你只需付钱就行,整个过程大约5-10分钟,所以在美国你可以坐在车里看电影、看表演,不要下车,再加上这些垃圾食品,美国人看上去很肥胖,整个人看上去是正方体,长、宽和厚是一样的,再肥胖的中国人往美国人堆里一站,看都看不见了。衣服很少看见小号的,通常是LXLXXL。在美国吃牛排的话,通常会配一些蔬菜或炸薯条,牛排大约1磅约454克,放在盘中巨大,看到都会吓死人。

最多还是各种各样的汉堡、牛肉、鸡肉,加上熏肉、加上奶酪的。万变不离其宗,偶尔吃一下还好,或开车出去游玩,不想停顿,简单吃一下也行。对比一下美国和欧洲的大餐,在欧洲是享受,有开胃酒配餐前食品,正餐红或白葡萄酒配肉或鱼,正餐后还有甜点配咖啡,最后临出门前,再吃上一块薄荷糖,让你的口腔中没有异味,整个过程大约3-4小时,每一道餐都要等上一会儿,但所有人都不着急,悠闲地喝着酒,说着话。所有的餐具很精致,中型盘,菜式摆放得让你不忍心品尝它,仿佛一幅画一样,在美国也许你能见到,当然在很上等的餐厅,但在一般的餐厅,你能见到的也只是一个大盘,中间放着正餐,旁边堆放着一些蔬菜沙拉和炸土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通常我们会一星期去买一次菜,采购牛奶、鸡蛋、蔬菜、肉、水果、冰激凌或零食等等,烹饪方法一般是自学成才,中西合璧。有时候会照着菜谱学几手,不过主要还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我记得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会炒菜了,不是生活所迫,而是好玩。记得那时放暑假,假期生活很单调,除了有时候碰上同学一起玩,大多时间不知道在做什么,也不学习,有时去街道阅览室借些书看看。父母双职工,每天下班回家差不多5点多了,每天早上妈妈买好菜去上班,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午睡后他们会帮忙洗洗菜,等妈妈回来烧。那时我每天下午415就开始准备了,不是为了做家务,没有那么高觉悟,就是为了打发些时间,反正慢慢也就会做一些简单的菜了。等我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周末在家均是自己烧饭炒菜,因为父母不在周日休息。等结婚分开住后,更是学会了炒菜、做饭。当时有这种锻炼,没有想到在美国发挥大作用了。周六上午会搭同学的车一起去超市买菜,一般情况下,20美元一周的伙食费差不多了。除了牛奶、面包、菜、肉外,我都会挑便宜的买,0.99美元一磅的猪肉,0.99美元12个鸡蛋,饮料从来不买名牌,只买超市自有品牌。其实两者相差不过是3角钱。没有买过冰激凌和贵一点的水果,那时属于奢侈品。反正维持最基本的营养就好了。买回家后,接下来把一周的菜全部烧好,一锅红烧肉,芹菜炒豆干等等,放在容器里。每天准备两个饭盒,装午餐和晚餐。因为通常我在图书馆待到晚上关门。烧一锅饭,不是用电饭锅,而是普通的锅。盛上饭配一些肉和蔬菜成一个盒饭,中午、晚上差不多一周都是这样。冰箱里放上些速冻的水饺和年糕片,作为改善口味。偶尔和同学一起去自助餐厅吃一顿,那通常这一天就是这一顿了。调味品有油、盐、酱油和胡椒粉,没有其它的。有时去中国超市会买一些其他的调味品,但很少。用的饭盒是从国内带去的,没有坏,也舍不得买新的。因为不知道未来命运是怎样,所以生活以简单朴素为上,能不买就不买,外加生活费按18来算,压力蛮大。睡床也是捡的,是一个神父捡来送给我的,我用了3年。那时,生活和俭朴,但是也不觉得很苦,学习生活压力很大,但人很乐观、开心。大概是那种穷开心吧。

吃的方式和习惯也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现在越来越非上海化,自己会动手做生煎馒头和锅贴,经常在周末做这些面食,一是学习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周六周日通常不做饭,饿了就吃些点心,平时上班忙,反而做饭做菜,二是有时候想吃上海的点心,这里哪有,只能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学习了发面,做馒头、生煎、面包和饼干。沈铮做的饼干通常不到一周就吃完了,每天她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零食,但可怜的是美国的零食很多都是薯片,像我们想吃的上海零食,话梅、糕点,一概没有。只能自己动手做一些饼干,可怜吧!看到第一食品商店和街边“来伊份”,食指大动,但已经被其他东西填饱了,我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检查冰箱,看看晚上做什么菜,等我做完了,沈铮的零食也吃完了,饭也吃不下了,她说要减肥,可能吗?

我们太想上海的早点了,油条、大饼和咸豆浆。上次在上海,我都去了永和豆浆,专吃咸豆浆、油条和粢饭。我们这里的早饭是冷牛奶加两片面包,5-10分钟搞定。吃泡饭,酱菜和腐乳在美国绝对属于奢侈。平时上班没有功夫,早上上班到出门半小时搞定,周末有冷饭剩余,就做泡饭,就这酱菜、小萝卜干、腐乳,美味呀!

什么叫地大物博,美国才是,人口少,分散,而且自然资源保护得很好,可以讲像九寨沟、张家界这样的原始森林,在中国很稀奇,但在美国到处都是。这是因为美国对本土资源的保护,不准随便开采,所以到处是国家公园、州立公园。即使不是公园,也是风景优美之处。美国电影《金色池塘》就是在我家附近拍的,类似这种风景的地方,比比皆是。每年56月份,一片绿色和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枫树一望无际,树影婆娑之中一栋栋小木屋点缀其间,地面上铺着一层层金黄的树叶。每年游客总会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是全美国看枫叶最美的地方。

我们的小房子正是在小山坡上,夏天来到,树叶张开,我们的房子会掩映在绿树丛中,缺少了一点阳光灿烂,而一到秋天,满眼的枫叶婆娑,我们不需要去九寨沟,因为我们这里比九寨沟更自然。

但每年我们还会安排一次出游,毕竟待在这里眼界不够开阔我们去了华盛顿、费城、纽约、洛杉矶、圣地亚哥等地。到了大城市,碰触上繁华、热闹的熟悉气息,心里免不了会扑通一声,但时间一长,便会讨厌起来,人杂而多,汽车不停地鸣响喇叭,各色人种在马路上走来走去。地铁很旧、很脏,也有很多乞丐。车水马龙,开车也从不让人,如果想转道,后面是不会让你的,你只能见缝插针。祈去了这些大城市,非常不喜欢,他还是喜欢Hanover,宁静安逸。我不知道好还是不好,我担心他长大后缺乏大城市成长起来的自信和活跃。美国的各个城市、小镇均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即使维修,也基本终于原样。因为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点点滴滴地出现在生活中。我不知道当上海铲掉最后一幢石库门时,上海的文化还能保持几分?失去的永远失去了,上海话在我们这辈也将终结,我们这一代是“最后的贵族”,我希望祈能保持一点上海人的衣 ,天晓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