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有关钱 时尚 文化,看洪晃说的多实在,话糙理不糙

(2008-10-15 13:05:33) 下一个
<<受刺激以后的采访>>zt 洪晃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bdd0a010007np.html
(2007-03-07 18:30:58)

请问你是否看过《穿PRADA的女王》这部电影或《穿PRADA的女王》这部电影?

书和电影都看过了。记得电影是去年六月在美国上映的,首先我是Meryl Streep的粉丝,正好当时在美国,所以就匆匆忙忙赶到电影院看了这个电影。还有就是这个电影说得是我们行当中的事情,再有就是这是个喜剧,我一直憋着想写一个电视剧,也是喜剧,讲所谓“时尚类”人装大孙子的事情,所以特别想学习一下好莱坞是怎么表现的。

觉得这部电影能反映出当今时尚圈的现状么?还是夸张?

夸张是有的,要不然就不好看了,但是我觉得总而言之还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比如这个行业里面对所有人穿着打扮的要求,这是肯定的。我经常听到做奢侈品的人跟我抱怨中国编辑不会穿,丢脸。以我看最丢人的不是不会穿,而是特别想穿,但是穿不出来。

在目前中国的时尚圈中,存不存在像电影中RUNWAY主编那样在时尚圈中能“呼风唤雨”的“魔头”?

  中国没有。原因很简单,有三个。

第一个是我们的“时尚”是外来的,而且是嫁接过来的,没有根底。我做了一下统计,翻开大的时尚类刊物,所有关于产品的报道,100%是外国的东西,特别是奢侈品,一年十二期,就三本大的服装类刊物来说:ELLE,BAZZAR,VOGUE, 每期都至少400页左右,你不会找到任何中国产品,只有中国明星穿外国东西,用外国东西。时尚媒体是建立在一个工业基础上的,就象电影里的魔头教育她秘书有几种“蓝”的那段话所言,其背后是一个几十个亿的工业产值,我们没有时尚工业,而自己的媒体又一脉让消费者买外国东西,所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是我们的编辑水准。魔头需要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我们的编辑是以对奢侈品垂颜三尺的态度去看待奢侈品,只有欲望,没有知识,说还不听。ILOOK原来的编辑部居然有过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哪个人吃一个月的方便面省钱去买个名牌包,主编就会表扬她,说这就叫入行了,这就叫爱自己的工作了。我知道以后去骂了一顿人,我特别清楚地记得我跟他们说,他们如果只是想拥有奢侈品,应该去当二奶,因为我支付不起维持他们买奢侈品的工资,他们的兴奋点应该是创作不是血拼。这话彻底得罪人。但是我坚决相信我的观点也没有错。所有请中国时尚类媒体去外面转一下的公司都知道,一定要安排血拼的时间,不然会叫的,怎么不给我们SHOPPING的时间啊?日程排得太满啦!中国的时尚类编辑可能是媒体从业人员工资最高的,所以都还买得起好东西。但是我的看法是,就是他们装扮脱贫了,文化也没脱贫。因此不可能有魔头。

  第三是中国时尚类刊物的广告压力和工作态度。我们做过一个读者调查,把十几本时尚类刊物里面的文章放在一起,把任何有刊名的地方遮掩起来,让北京上海六百人猜内容是那本刊的,准确率低到5%. 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容非常类同,根本没有什么特色,这是因为大家都在做一样的软宣。而编辑又不能认真地把软宣做得更好一些,基本上是抄新闻稿,所以你可以看到大段大段各刊物相同的字。很恐怖。顺便说一声,我们做调查的时候是包括ILOOK的,这也就是我们去年斩钉截铁要改版的原因。

  最后最后必须说到我们媒体的整体素质问题。我们这儿是唯一一个可以拿“红包”“车马费”的国家,所以让商家都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占版面。魔头绝对不可能做这种事情。

以后会有么?你自己是(或想成为)这样的人物么?

  会有,是不是我不肯定,但是我相信这个人肯定是我们集团和邵忠的现代媒体集团培养出来的,不会是进口刊物,只会是本土刊物。我和邵老板都坚信,中国自己的时尚工业马上就要起来,魔头要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而当你已经是国外刊物附属品的时候,这根本不可能达到。以前我犯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毛病——酸,人家说我是时尚人物我就皱眉头,说我是文化人我就高兴。现在我想开了,我是时尚人物,但是要做魔头我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对行业,特别是中国时尚产业的了解,所以我四月决定搬上海去住一年。在上海有无数中国设计师的小店,旁边还有非常大的工业基地,如果我们能有一个时尚工业,肯定在上海先露头。

可以说时尚圈竞争激烈,你在工作中会不会对下属很苛刻?会不会下达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你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老板?

  我很苛刻,而且是骂人比较狠的那种,说话太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前几年我基本上远离我们的编辑部,只要销售数字达到了我就不管别的,眼不见,心不烦。去年我又开始管编辑部,编辑和我心理上都有负担,我怕他们敢怒不敢言,然后消极怠工。他们就怕我不留面子一顿臭骂,弄得很下不来台。可是接触了一下之后发现还是满好的,而且有几个编辑水准很高,专业很好,挺高兴的。我也给我订了一个规矩,任何时候想骂人要先去喝杯凉水,后来想幼儿园老师那样有耐心地解释我为什么不满意他们的工作。任何人让我喝三杯凉水,我就请她/他走路。到现在为止已经走了两个。嘿嘿。

我们进行了一些对你下属员工的采访,你想不想知道在他们眼中你是什么样的人?在告诉你之前,你自己觉得呢,你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啊?满恶毒的嘛。我当然想知道。其实我不是一个很好的管理人员,他们大概都知道这点,我太情绪化,跟小孩似的。我觉得我和我们雇员的关系不太专业,太过于是朋友,这是我们为什么一起工作的原因,但是也是公司为什么不容易管好的原因。他们叫我“姐姐”是真心的,我相信他们就把我当成总是有不测风云的姐姐,又好玩,又恐怖。

圈外人都会觉得时尚圈华服美食、光鲜无比,是不是真的是这个样子?或者说中国的时尚圈还没有达到国外的阶段?

  时尚媒体是在卖一个梦——所以必须给人华服、美食,光鲜无比的感觉。在所有奢侈品牌里面,路易威登的派对是最顶级的,而当我跟他们中国区老板CHRISTOPHER说的时候,他的回答是:“那就好,我们就是满足大家。(原文:Good, we are here to please)”.这句话已经五年了,但是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在奢华的背后是全世界最让人喝彩的创作,和一丝不苟的服务,因为他们做到了这两点,所以他们光鲜无比。并不是因为他们会开派对。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时尚的人么?平时有什么样的“时尚原则”?比如穿着上的品位或者一些很FASION的爱好。

  要有风格是靠减法,不是加法。就是说你要给自己穿衣服下个规定,不能什么时髦就穿什么,今天你是前卫,明天你是大小姐,后天你又变成另类,那是不行的。从本性上说,我是个讲吃不讲穿的人,但是我的工作不允许我这么做,所以我也给自己订了一整套规矩。

  我的规矩是任何正式的商务约会是套装,衬衫永远是“派”的,中国品派,质量奇好。但是配饰上面可以顽皮一些,稍微让人感到与众不同,但是不能太张扬。衣服最主要的是给于主人自信,而舒服永远是第一,穿着不舒服的衣服,再漂亮也没用。我去见一个奢侈品的客户,尤其是他们的设计师,我会用一件他们的东西,比如包或者丝巾或者鞋。如果是出席活动,所谓的时尚派对,我永远永远穿中国设计师的衣服,这是原则问题。我会用一件活动主办方的配饰,但是衣服永远是中国设计师的。

  对于众所周知的奢侈品,我的偏爱如下:

  LOUIS VUITTON每季节限量版的包是很牛很牛的,如果我很有钱我会收藏。他们的鞋没有包有名,但是其实非常舒服。

  HERMES 的丝巾,非常非常好,任何时候能够让一个非常中庸的套装闪光。

  TODS 的鞋是最舒服的,而包也是最实用不张扬的,是最适合职业女性的品派。

  CHANEL的化妆品其实非常好,而且做工要比任何其它人都更加细腻,更人性化。比如他们有一款专门旅行用的No.5,喷香水的头是一转就出来,没有盖子,所以放在包里很方便。还有一款口红,象圆珠笔一样,轻轻按一下就出来,也没有盖子,这都很人性化,因为女人的包是最神秘的地方,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可能把盖子碰掉了,而他们的化妆品真的想的很周到。这两年我一直想要一个chanel最经典的外套。

  DIOR的马鞍包是非常好的,我喜欢大包,他们每季只要有大包我都会被吸引。原来他们的衣服我是认定自己不能穿的,但是这两季特别好,有很多漂亮的不得了的套装,让我很心动。DIOR的大衣永远好,冬天只要你需要亮相,还不挨冻,他们的大衣是最合适的,比皮草要好,皮草就是昂贵的材料,精致的工艺,没有设计感。

  GUCCI旅行用的大包很好,就是那种带上飞机的手提的包。

  LONGCHAMP的拉杆箱和大件行李很好用,也不是很贵。还有他们有一种折叠的包,出门必须带一个,万一不够装了,那个折叠包就可以拿出来用。我现在到处找一个方便装电脑和所有配件的包,还没找到。有朋友推荐TUMI。

  珠宝是我最喜欢看的,我觉得有很多好东西我们不一定非得拥有,我买不起高级珠宝,但是我总可以饱享眼福。我特别喜欢DIOR的高级珠宝,VICTOIRE DE CASTELANE是那种天才的设计师,建议大家上DIOR网上去看他们给每一季的高级珠宝拍得小电影,可好玩了。还有就是TIFFANY的两个设计师,一个是西班牙人,叫elsa peretti, 非常高雅,还有就是最近建筑师Frank Ghery 为TIFFANY 设计的一个系列的首饰,也非常好。

  表的话就更多了,我老公收集表,所以他比我专业。卡地亚的tank我一直喜欢,但是我从来不敢带特别贵的表,因为我丢表和高级笔的本事特别大,买了就丢。我现在戴中国海鸥牌的陀飞轮,也不便宜,大概五万,但是我觉得很牛,咱中国自己的陀飞轮啊!多不容易。但是戴得我有点害怕,怕丢。

  我最喜欢的设计师是PRADA和三宅一生。PRADA做的任何东西我都喜欢,这真的是我唯一崇拜的一个设计师。我很理解为什么说魔头穿PRADA,而不是穿ESCADA,VERSACE,因为MIUCHIA PRADA是当今设计师里面最知识分子化的,她的设计中有非常含蓄的社会评论,是对当今社会,艺术,文化的评论,PRADA的所有东西是很有学问的。所以,魔头穿PRADA的含义是在这里,归根结底,魔头还是一个非常懂的人。不是随便拉个品派出来魔头就会穿的。

  三宅一生是服装设计师里面的哲学家,他对时装有一套他自己的理论作为支持,而且是从面料开始思考。他的裁板非常结构化,象建筑师设计房子一样。是个奇才,没有任何一个设计师能够做到象他这样风格鲜明。

在时尚圈中工作对你的生活影响大么?是不是“时尚的工作”导致了“时尚的生活”?换句话说,你觉得如果你没有在这个圈子工作的话,会不会生活会完全不一样?

  我想人的时尚追求和经济能力是有关系的,我很佩服那些不花大钱但是穿得很有风格的人。这些人是真正的时尚。如果我不做这行,我买的名牌会比现在更少,让自己更简化一些。

这个问题我们是替广大网友问的。时下,有很多年轻人非常想进入时尚圈工作,就像影片中一样,很多就选择去时尚刊物,你觉得进入这个圈子需要什么样的潜质?

  每个编辑部都有不同的着重点,我这里有以下要求:

  第一,英文要好,所有外国大牌评论家,象SUZIE MENKES这样的人的评论他们要能够看,又能够消化。

  第二,要有感觉,因为技术是可以教的,感觉是悟性,要不有,要不没有。这是先天的。

  第三,要有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时尚编辑和记者,毕竟还是做媒体的,不是做市场推广的,而作为新闻工作,他们一定要兴趣去挖掘新东西,不是跟着新闻稿屁股后面唱赞歌。

  第四,要关注文化,要能够跨行业的去想些事情,不过这一点是靠培养的,是一种思维能力。

  我数了一下,我们公司已经为竞争对手们培养了七个主编,三个服装编辑。所以我想我的做法还是对的,就是我得研究一下如何不让他们跑了。

如何进入时尚圈工作?怎样在时尚圈自我发展?请你给一些建议。

  先去别的新闻单位锻炼一下,积累点职业技能,一毕业就进时尚行业容易被其奢华迷惑,然后就“噗登”跪倒在时尚的石榴裙下,做时尚的人需要对时尚有一个相对冷静的态度。毕竟是个职业,要严肃对待,不是过娃娃家,自己当芭比去,先骗几套衣服试穿一下再说。

最后,你觉得国内目前的时尚圈成熟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袁岳先生上次“解读中国时尚指数报告中”曾说,中国现在是一种“胡里胡涂的时尚”,是这样么?跟欧美时尚圈的差距主要在哪(如果有的话)?

  不成熟,袁岳说得对。其不成熟的原因上面已经讲过了,一是没有工业的根基,二是没有文化内涵,三是缺乏职业知识和基本素质。现在的状态有几个特点:一就是浮燥,大家都想在时尚聚光灯下被照上15分钟,而这到底能给每个人带来什么,大家并没有想清楚。二是类同,刚才也说了,这跟从业人员的水平有关系,没有高水平,就做不出来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又从何谈时尚?

  跟国外的比有很多明显的差别,最大的差别是人。比如国外大刊的主编一般都是五十几岁,有几十年的从业经验,我们的也就三十出个头,能有个五、六年经验了不起,但是派头都拿得可以,造型是凹出来了,里面是空的。编辑也一样,国外的首席时装编辑都是有阅历的,只有中国的编辑基本上是毛孩子。

  其次是沟通的力度,国外的时装编辑和设计师的关系非常紧密,经常沟通,所以理解的好。我们只能跟他们敷衍一下,鸡尾酒一下。所以只能处二次消化国外的信息。也有即无知又胆大的敢发表评论,但是基本上属于不通。

  最后就是我们的时尚媒体太崇洋媚外,别的国家都对自己的设计师有很大的偏爱,唯独中国的时尚媒体,根本不愿意花任何版面去报道中国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发掘本土创作才华的能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pretty_woman 回复 悄悄话 中国服装界与国际是脱节的,基本上是COPY欧州或日本的,近几年有学韩国的.

国际上品牌的产生来源与市场,而中国是来源与学院.出来久了不知现在如何.十年前,中国名牌都出自与各校服装学院或比赛.而国外都来源于市场,服装设计师都有自己的品牌店.

一个品牌的产生是综合的,设计,工艺,市场定位等.而商业性往往被忽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