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抓的灵小抓

Happy Daddy of Ling and Scratches
正文

《色,戒》假作真来真亦假

(2007-11-18 19:38:57) 下一个
周黎明

录入自《看电影》

《色·戒》不是李安电影的异数;《色·戒》也没有歪曲张爱玲的原意。

《色·戒》就是一部以抗战为背景、以色诱为主线的《理智与情感》;如果张爰玲亲自操刀撰写电影剧本的话,极可能走目前版本的套路。

《色·戒》的故事其实颇具国际性,类似题材并不罕见,但李安的处理之细腻,虚实搭配之奇巧,没有煮成咖啡,而成了最上等的龙井和茅台。

人物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只狼狗的特写。那是为汪伪政府看家的狗,1942年的上海虽然是他们的天下,但他们过着惊弓之乌的日子,时刻担心杀手降临。故事的男主角是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他的作用跟那只狼狗相似。而影片的女主角便是一个决意杀死这个为虎作伥者的“猎手”。

原著中,王佳芝和易先生并没有获得立体的塑造,他俩的故事仿佛是麻将桌上的八卦话题,有蜻蜓点水的细节,但无前因后果的慎密。到了电影中,这幅小素描不可避免增添了油画般的厚度。

王佳芝参加抗日宣传的学生剧团,进而投身暗杀活动,并非出于一时冲动,首先,她有家仇国恨,其次,她缺乏家庭的温暖,父亲再婚,对她冷若冰霜,对她的前途置之不理;第三,她暗恋帅哥同学邝裕民(王力宏饰),而他又是这个暗杀小集团的“主谋”。

在感情层面,王佳芝接连受到挫折:父爱的缺失,还有心仪男友的“背叛”。给父亲写信祝贺他再婚,以及接受“组织”安排跟另一个她不喜欢的男生上床(因为他是唯一有性经验的),是把王佳芝推向绝望的两股巨大推力,将王佳芝推向易先生。片中还出现一个卖了她家产供她读书的亲戚,从居住环境以及那人的态度看,也不可能给她任何家庭温暖。

原著中易先生个头矮小,其貌不扬。当然由梁朝伟演起来肯定不会鼠眉贼眼了。易先生好色,但他没有好色的条件,因为重庆方面曾经派女特务勾引他进而对他下手,所以,他眼中的美女首先是毒蛇而不是尤物。他对幽会安排煞费苦心,这是可信的。在正常环境里,王佳芝会追求同龄男生。易先生会勾引风韵少妇,他俩很难走到一起,更难撞出火花。但就是这互为猎人猎物的一对,因特殊的外在环境居然纠缠在一起,并且产生难以言表的感情。王佳芝深知这是一个陷阱,她向“组织”求救,但“组织”让她继续卧底工作,因为能打入易家着实不易;当邝裕民向她示爱时,她表示为时已晚,她用的是香港失身的时间,但实际上是指上海感情失陷的时间。

有了这么丰富的铺垫,最后一刹那她的“丧失原则、丧失理性”才不会突兀。如果光理解成大钻石在起作用,那实在是把她想得太庸俗了。钻石只是外化了易先生的真情,而感情是她沦陷的根本,当然也是易先生对她放松警惕的缘由。

除了男女主角,所有主次要角色均设置了可信的动机,包括那个女生赖秀金,也恋着邝裕民,如果不是王佳芝需要扮演师奶,他们几个已经有三角恋的苗头。那几个官太太嚼着无聊的舌头,但各自都有自己的back story,从她们的口音、兴趣、打扮中可窥见一斑。

情节

张爱玲的原著只有三个重彩浓墨的场景,即开场和终场的麻将戏,以及男女主角买钻戒一场,其他都仿佛不经意地带到一笔。乍看起来,张爱玲更适合当该电影的美工和服装设计,而不是原著的作者。这给李安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天赐良机。小说的留白需要电影编剧来填补,反过来,填得满满当当又不像张的作品了,也不是李安的风格。这个矛盾处理得可谓举重若轻,一个个构思得当的场景从原著的字里行间被发掘出来,铺展开来。从容,也不牵强。

我曾经仔细分析过张爱玲编剧的最早两部电影《太太万岁》和《不了情》。我认为前者是中国影史十大经典作品之一,而后者是失败之作,但从编剧手法看,两者走的是相同的路子。即高雅的通俗剧格式。所谓通俗剧,注重剧情的起承转合;所谓高雅,不似民间通俗剧那么夸张和煽情,更着眼合理性,注重人物的动机。更有文人色彩。

王家卫可以为一个场景陶醉半天,但编剧张爱玲却擅长讲故事,尤其是靠对白推进剧情的场景,她很拿手。故我推测,若张自己给这篇小说编剧,绝对不会拘泥小说的格局,而会把她写景的细腻扩散到故事的每个细胞。

窃以为。影片中两个最精彩绝伦的场景便是原创的,在小说中连影子都没有。易先生首次约王佳芝去餐馆,两人都欲擒故纵。都保持着矜持,每句话都有弦外之音。易欲偷情,但又担心对方来路;王欲虏获敌人,但怕被识破身份。这让我想起阿庆嫂和刁德一的智斗,但他们至少没有显形的情欲成份。

日本会馆那场戏是另一绝招。首先,场景的设置非常巧妙,曾留学日本的易请王佳芝来日本人的场所,并不是为了炫耀奴才和主子的关系有多紧密,而是感叹大势已去。“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小说中就这么多,如何翻译成影像语汇?按照惯常的逻辑,他应该去郊外空旷的地方,或者听一听日军节节败退的新闻,但他却让这个红颜知己感受了一下他的失魂落魄,而且,他还说他不喜欢日本人唱歌,由此引出王佳芝那段“天涯歌女”。真是神来之笔,当她唱到第三段的时候,她对他的爱已昭然若揭。她并没因他有权有势而爱他,当他脆弱时。他的人性也逐渐浮现,也感化了她。

至于那个邝裕民亲戚的熟人上门敲诈被打死的情节,是很好的转折,但属于常规桥段。而刚才提到的那两场双人戏,将编导演三者发挥到极致。千言万语,尽不在言中。这是改编成功的地方,多了那么多铺垫和细节,竟又挖出另一层空间来,有了另一块留白。

表演

如此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微妙的情感纠葛。是千载难逢的演员出彩良机。梁朝伟的易先生阴险毒辣,内心封闭幽暗,跟陈冲扮演的易太太造成反差。易太太无论身在何处,总是一副毫无防范的样子,而易先生将一切都隐藏在心里,喜怒从不形于色。梁朝伟从忧郁王子迈入阴暗的深渊,从一开场,他的气势就足以吓退大批革命青年。

绝大多数女演员演一辈子戏,都不会碰到王佳芝那样的好角色,光是她跟几个同学之间的交往,就足以显现她的多面性,更别说她跟易先生的对手戏。汤唯塑造的王佳芝,由于生活的压抑,把演戏当作一种释放。

当王佳芝扮演麦太太时,她有一种满足感。王佳芝显然把勾引易先生当作演戏,她享受这种“造假”的过程,因为在这过程中,她不再被操控。而是在操控别人。她从做戏,到入戏,到不能自拔,这中间有丰富的过渡层次,对于演员实在是莫大的考验。

至于那三场著名的床戏,令人惊讶之余,回味无穷。照理说.王佳芝盼望感情的甘霖,她期待的是柔情蜜意及与之匹配的做爱方式。如果说,易先生的粗暴乃长期压抑的结果,或者他工作中施暴的移植,那么,王佳芝的接纳似乎不合逻辑。当王佳芝接下来再见到他时,她爆发出的“我恨你”,既不是西方人说的“恨”,也不是撒娇的“恨”,而完全是中国古诗词中的爱恨交加。潜意识里。王佳芝盼望被征服,她肉体的被虐乃精神和感情被虐的延伸而已。第二场交媾戏没有暴力,但体位怪异,象征着两人之间的关系极不正常。到了第三段,恢复了传统的姿势,暗示着感情因素的增加。

写意高手李安在这里一反常态,其实,赤裸裸写实的背后依然蕴含着丰富的联想空间,否则,那三场戏只需出现脸部镜头便可反映角色的心理状态。在高手手中,花活儿是服务于戏剧的;在低手那里,花活儿是为了炫耀。

从表面看,《色·戒》电影版之所以惊天动地,跟小说一样着墨于非常规之处;细究起来,这类爱上敌人的故事何尝不是理智与情感的终极冲突?当王佳芝假戏真做时,她为感情至上付出了性命。易先生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在心太软的时候才首次走进对方指定的地点,并差点送了命。

当王佳芝在刑场上面对同伴时,她后悔吗?她愿意“死是他的鬼”吗?“她临终一定恨他”——易先生这样想,他坐在她客居过的房间里,百感交集,知趣的易太太赶忙走开了。他似乎不后悔,他征服了王佳芝的心,这是不小的成就。

这显然早已不是那个郑萍如的故事,而是张爱玲和胡兰成婚恋的高度戏剧化,并且透过了李安这道棱镜。

“色”就是“情感”,“戒”就是“理智”。两者本应平衡,无奈乱世中的人们没有这种福分。当感情战胜理智,并立刻导致悲剧,那么,这实际上是对感情的否定。

这违反了好莱坞感情至上的潜规则。如果王佳芝跟易先生同归于尽,如果易先生事后伤心自尽,那么就浪漫到小资了。但冷酷的现实似乎告诉我们:色字头上一把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