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个人资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我们这一代:77+78级、老三届(上)

(2011-09-19 14:36:17) 下一个

我们这一代:77+78级、老三届(上)  2011-9-15

到明年年初,77级就毕业30周年了。大学的同学们早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班同学的聚会了。我虽还没定下来是否回国参加这次聚会,但心里总有些冲动,想写点什么出来,回忆、纪念一下这三十年。只是这个题目太大,跨越的时空太广,牵涉事物、人物太多。只能泛泛地聊聊吧,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

 

Cowboy的一句留言,把我带到了他的网上家园,他的《人生的起伏跌宕 》引起了不少77级同学的注目,尤其是在77+78级出了国的同学们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都大同小异的缘故吧:反右,“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下乡,回城,考大学,上大学,工作或是攻读学位,出国,适应国外生活,创业,立业,。。。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反右运动前后,我们父母,能说会道的,好写爱想的,免不了戴上“右派”的帽子;雪上加霜的“三年自然灾害”让我们身体上的先天不足得不到补偿;接踵而至的霜上加冰凌的文革,夺取了我们学习知识的权利,因为“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很清一色:除了毛泽东思想之外,没有别的思想来掺杂,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伟大:他几乎是统一了当时中国六亿人的思想,那时候人们的思想是那样的单纯,真真是没有什么私心杂念的,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像如今这样复杂。后来是文革中派别斗争,从文斗发展到武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紧张起来,人们的私心杂念,在毛泽东思想的“滋润”下,让那些刚刚有了一点点权力的人就耀武扬威起来,借机打击报复曾跟自己闹过点别扭的人,致使那么多人才毁于一旦。许多人因为一念之差,走上了绝路。

所以,文革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说是一场浩劫,一点儿也不过分。尤其老三届,是受害最甚的了。人一生中最好的时光被这场浩劫劫走,一去不复返不说,留下的后遗症,后患无穷!

 

77+78级中也有一些老三届的同学,他们可以说是老三届中的佼佼者了,我一直都很钦佩他们,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为人处事也成熟,在我眼里他们是“胸有大志”的一代人。可惜的是他们这一代人太受压抑了,最后真正成器的,相比起后几年出生的人来要相对少得多。

 

77级是文革后第一次经考试被录取入学的大学生,十多年来高中毕业生都被送到“广阔天地”去练“红心”了。那些享受父母身边留一个子女的政策留城的人群里,大多数也是在工厂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呢。参军是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很想往的出路,起码可以免去下乡,口粮有保证,还有军装穿。可就是当兵,也要看是当上什么兵了,家里没点儿关系的,免不了被送去修铁路,架桥梁。加上那个年代,凭着手上的几个血泡、老茧就能被推荐上大学,没有点儿关系,会走后门的,大学的门朝那离开恐怕都不知道。因此,历年的高中毕业生们毕业后大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下乡的想方设法办回城,在城里的,就一心一意干活吃饭,结婚生子。

 

当然,有心劲儿、努力刻苦学习的人还是有的,他们不信知识无用论,他们乐于去找大自然的秘密。我知道的一位是高我好几届老三届,一直很喜欢学英语,下乡后,仍坚持背英语单词、看英文书籍,回城后,被分配到长江航运公司当跟船的,在甲板上,他一边洗抹甲板,一边背诵英文诗书,不跑船的时间里,他翻译了许多书籍。因为他只是偏重于英语,其他各科成绩都不行,大学,他没考上。多年以后,我来德国,听说他也在鲁尔大学学习呢,看来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那时还有一些人是在父母的启发、督促下继续学习的。记得那是我母亲私下带了好几个学生,都是家长们托我母亲教他们的孩子,跟她学日语,好让自己的孩子多少有一技之长,今后上进的机会就会多一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武汉市有名的一家医院的医生,他每周都亲自陪他女儿倩倩来我家两次,一次学日语,一次学发声;此外,这位父亲还给他女儿请了家庭教师,在家学弹琵琶、扬琴。学日语时,是父女俩一起学,学发声时,当父亲的也跟着体会如何运气,找共鸣腔,等等,很有股钻研劲儿。他女儿总是文文静静的,只是每次好像都是很精疲力竭的样子,学习进度上不去。

我高中毕业后按政策留城在家待业,后来进工厂当了学徒工,那段时间里,母亲也鼓励我跟着她的学生一起学。一般来说,自己的孩子是教不出来的,我那时又是玩心颇重,成天跟街道上、工厂里的同龄人玩耍疯闹,也不为自己的前途操心。母亲就说我不像个姑娘家的,让我好好跟她的这个女学生倩倩学学那股文静劲儿。在母亲的催促下,我倒是还真的静下了心来,陪着倩倩学了一阵子的日语,主要是觉得倩倩有些特别,我只不过是好奇,陪着她学日语,接近她,了解她。

可母亲给她讲语法时,她很难理解,母亲要讲好多遍,举列出很多列句来,她才能理解一些,进度很慢。她的医生父亲也很着急,看得出来她父母回家后又跟她说过多次的,可她还是不能好好理解。母亲干脆就说,那就死记硬背了,--母亲教学还是很有一套的,什么样的学生就用什么样的教法。

后来我才发现,倩倩的语文和算术基础都很差,其他学科就更不用提了。在她应该学习的时期里,父母被关押,她成了没人照看的孩子。去上学时,在学校里受气,她就干脆不上学了,以至于连初中都没能毕业,留城后也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当父亲的才这样费尽心思让她多少能学点儿“一技之长”,希望她在今后的生活好好生存下去。

我那时心态浮躁,这样的学习进度我无法再跟着学了,就放弃了日语学习。

倒是我父亲找来不少算术题,我又很喜欢解题,代数、三角、甚至解析几何,级数,等等,很让我上瘾。因而高考时,数学我几乎没怎么复习,上了大学后,入学的摸底考试,我很轻松地得了120分,班同学们很惊讶,我却不以为然,那些题目我都做过好多遍了的。我喜欢数学,喜欢数学的严密性、答案的唯一性。父亲看我解题有些死板,就找些有好几种方法都可以解答的题目来,让我做他是想启发我不要太死板了。

后来我上了大学,父亲也鼓励我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学一些“模糊数学”的原理。可我怎么就不喜欢不起来“模糊”!殊不知如今“模糊数学”的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了。看来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

 

大学毕业后,各人走的路也差不多,出国的路子虽各有所不同了,可刚到国外时的感受都差不多。比如打工、捡家具等。

 

 

牛仔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这不可重塑的一代,其实那一代人都是不可重塑的,都有那代人的特征。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现在上了年纪,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就会觉得是那么的不可思议,那么“沧海桑田”。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假期里在家复习功课时,偶尔看到小汽车从楼房边的道路开过,曾幻想过:什么时候能有小车来接我?那个时候家里要是什么级别的领导才能安上电话啊,我父母只不是穷教书的,那里敢奢望坐小车!如今,自己也住上了洋房,开上了小车,。。。

 

想想那时也挺矛盾的,其实大学毕业后我只想找个安稳的工作,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可一个接一个的升学机会又舍不得放弃,考了研究生,被送到国外读硕士;博士课程就在前面招手,就又接着读博士,。。。学无止境啊!对我们这一代饱尝了知识饥荒的人来说,不会轻易放过每一个可能的学习机会。估计这就是77级同学的共同点。

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堂上的学习,学的是一些基础的理论,虽然不怎么切合实际,可一旦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就会觉得“原来如此”。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在课堂学到的要实用。

 

 

我们这一代:77+78级、老三届(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