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从郭松龄反奉到杨宇霆被杀

(2004-06-15 12:29:43) 下一个
郭松龄反奉是奉系军阀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由他引发的和延伸的对于奉军后来以及同日本的关系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包括张作霖之死的起源。 郭松龄为人正直肯干,是奉军中难得的翘楚,张学良倚之为万里长城,有“我即茂宸,茂宸即我”之言,郭所统辖的部队在奉军两次入关都立下汗马功劳,惟其锋芒太盛、锐意太足,加之思想左倾,以致于张作霖迟迟不予其独立驰骋的地盘,曹吴垮台后,奉系军阀将领连晚到之张宗昌、李景林都有督军相酬,而郭仍然一人向隅。郭同张手下亲信杨宇霆、姜登选素来不睦,遂怀疑杨等人搞鬼。后来郭之打出“清君侧”就是为杨而来,枪杀姜登选也是仇隙已久的解决。 然而,以往我们喜欢把郭的反奉上升到相当高度,一度甚至把他 作为我党的同情者视之,这大抵和郭某些当时看来的超前过激的言论有关,再者郭的部众后来成为东北抗联的一部也大有关联。 不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且还有一点经常受到忽视,那就是 郭之反对张作霖在奉系军阀阵营不是形单影只的,先不论其他人 ,就在姜登选、杨宇霆来说也不见得反对郭的这个观点,姜登选只不过反对使用激烈的手段罢了,而杨宇霆则是认为时机不到,再者郭一旦侥幸成功,杨当然不会很好,所以,为个人利益计杨倒宁可选择张作霖而非张学良。 一九二四年爆发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张作霖胜利告终,奉军内部多数人意见是固守平津,庶几可以保留河北一带的地盘恢复到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前的格局,再有不至于战线拉的过长,而张作霖利令智昏一度饮马长江,奉军首席聚敛能手王永江因为奉军的蛮干引发的财政危机以致于“一目失明、心室漏血”,以辞职为己任。其他高级将领有因实力受损,有因不愿看杨宇霆等坐大,都对张作霖的错误决策表示不满,李景林则背地里和郭松龄串联意欲拿下老帅代之以少帅。郭松龄反奉之后,诸如吴俊升、阚朝玺 等人都先后派人和郭联络,表示意见。遭到郭的拒绝之后也没有马上翻脸,直到日军公然干预成功后才把主要兵力投入战斗(吴俊升“觉醒”较早,阚朝玺后来的被撤职也是明证)。再有一个关键的例子是日本人对郭的态度,日本人在东北享有特殊的权利和特殊的地位,他们对奉军内部的观察往往是非常具有实效性的 ,其实,不惟这件事,就连此前的冯玉祥班师回京发动“首都革命”一事早在冯玉祥回京的同时的十月二十二日,奉天的日本控制的报纸就公开宣扬此事,而此后北京之外的人得知曹锟下台的消息也是通过日本人的电台才获得的,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韩森给美国国务卿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的电文中专门提到日军的情报工作的“可怕”。而日本人敢于公然对此事不讳言态度则是已经判断出直系的溃败已然是早晚的事了。所以,郭松龄一旦反奉,日本方面很快提出接洽,这在日本人来说也是等于表明了他们对奉军内部的这次变革的实际看法,换言之,张作霖地位岌岌可危,与其扶持旧有的张不如拉拢新锐的郭,况且,郭并不反对少帅掌权,这样也可以隐蔽去日本人通过郭来掌握东北实权的真正企图。然而这个想法虽然没有被郭看穿,不过郭以爱国军人自命,决不可能以利用外人的势力办自己的事,再者,郭对自己独立倒张充满信心,不要说日本人出手,就是吴俊升、阚朝玺等人摇动的橄榄枝也不在郭的眼中。日本人在失望之余转而继续表示支持张作霖的统治,居中联络的则是杨宇霆,也就是这时候开始日本人对杨宇霆产生了浓厚的新的兴趣,这是日杨交欢的开端 ,由此奠定其后日杨的合作。 日军随后派兵出面,到得郭松龄前锋抵达新民县时,日军派出八十多架飞机连续轰炸郭松龄本部白旗堡,以致附近三十里都成焦土,日军从左侧压迫郭军,吴俊升黑龙江起兵军从后路包抄,而前面则有关东军河川一部在阻拦郭部,这里需要提的是,冯玉祥以往被看作是背盟,这是不对的,因为冯玉祥当时正在和真正背叛的李景林一部交火于天津,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郭松龄被俘,同日,李景林败逃天津,国民军才腾出手来,早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冯玉祥就通电附和郭松龄,如果不是表明态度何以需要公然通电呢?郭之失败除了外部因素外,内部变乱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邹作华的叛变等都直接给郭军以极大的打击。 郭被俘之后,杨宇霆请张作霖立刻将其处死,旧史上多说张学良 如能赶到定可保郭不死云云,其实,以后来张作霖当众演出“辕门斩子”的活话剧来看,郭之死是定不可移的,只不过张不会公开处死郭,因为这次内讧之于张的打击实在是大,所以,杨宇霆的请示虽然画蛇添足不过却也正和张作霖不想夜长梦多的想法。 郭败亡,受益最大的则是杨宇霆。杨宇霆不仅成为折冲于新老派之间的焦点,也是调和张家父子矛盾的要人,更是日本人代理东北事务不能逾越的桥梁。 张作霖在处理郭松龄旧部的问题上一直被旧史称道,其实这也有张不得已的苦衷,郭部一共是六万八千人,占奉军入关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而且都是奉军中的新建精锐,一旦追究起来无非是自折羽翼罢了,再有,郭这件事牵连实在太多,委实不能认真,否则人心惶惶终无了局。还有一点向不被人注意,那就是张作霖为张学良保留储备的干部资源,说到底郭部很多人也是张学良一手栽培起来的,这也就是后来奉张和国民军较量时,张作霖单独为郭松龄旧部魏益三单独编练一军的缘故。奉张在用人上有其独到的地方,这也是奉系军阀较之于其他派系军阀内部较为稳固的主因之所在。后期,各派凋零殆尽,唯有奉张硕果仅存,不能不说 他在使用人才上尚有可取之处。 然而,解决郭之后留下的最大遗留问题就是日本人趁机要挟的原来袁世凯也不敢答应的《二十一条》的第二项意即满蒙中日人的地位问题包括南满铁路等多项条目,奉张以日本人压迫太狠以致于不满,再有,此时奉张也谋求到英美的谅解,转而和英美开始 联络,张自称“美国人够意思,不像小鬼子那么算计”这让一直把东北看作禁脔的日本人大为恼火,有“熟饭给人吃”的感觉, 这也是埋下杀掉奉张的伏笔之一,然则杀掉张容易,继续寻找一个张的代理才是日人首要考虑的问题,此前向背叛的郭松龄示好便是证明,此间因为有了杨宇霆,所以,日人动手便显得比较有后劲了。现存的日本河本大作、町野武马等人的回忆多数回避不谈日人和杨宇霆等的密切合作,只谈关东军之鲁莽行事,以让人误以为关东军操切酿就皇姑屯事件,借以撇清日本政府。然而我们查看日人岛田俊彦所写的《皇姑屯事件内幕》一书就可以看出至少有两点完全确立,第一,日本政府基本首肯这次行动,虽则后来田中内阁垮台由此而来,参与者公使馆武官建川美次郎即是联络人之一,(内阁和军部的联络者)河本大作是亲自执行者。 第二,炸药使用量高达一百五十公斤,必致死奉张。作为奉张的顾问町野武马是联系杨宇霆等人的要角之一。 从这个事实来看,町野武马等人事前不仅知道,也曾经参与议论 ,至少是默许,否则无法解释奉张火车到达皇姑屯之前日人纷纷下车的举动,而杨宇霆参与此事因为后来翻案文章多数称杨之死乃是死于跋扈或者不愿意易帜,独不想改旗易帜最大受益者和最大受阻者是谁的背景。杨宇霆为人骄横跋扈有之,更主要的是其人野心最大,惯于招权揽势,奉张在日,杨以张以下第二人自诩 ,唯独嫉郭松龄而已,张学良并不在他的眼中,能利用奉张打倒郭等于遂了杨的夙愿,其时,杨外结日人,内连常荫槐,势力日渐扩大,奉张曾有逐步削弱杨的考虑,不料事起突然遂成画饼。 由此也可看杨宇霆亦有迫不及待的可能。杨宇霆的计划是消灭奉张之后即以张学良即之,不过是为虚君制度,此亦为日人所目之为的丰臣秀赖之于德川家康的格局。 张学良杀杨宇霆曾经有过一个说法就是讲杨宇霆参与杀害先大帅 ,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张一人的说法,历来不被重视,其实探求历史背后,杨不仅有此动机,也有类似的行动,包括后来端纳于张学良告密说常荫槐等人私下购买大量枪支武装所谓的山林警备队 一事。杨宇霆先推立张学良也是迫于现状,以郭松龄起兵那样的 不寻常的变乱都要打张学良的旗号,何况是正常的改变,唯张上台后,杨常控制实权,适当时机后再取而代之。不过,这件事之所以后来终成泡影,在于杨宇霆威逼太甚以致于张学良突然发难 ,再者杨过于轻视张学良的力量终致堕如网中,另一个则是日人在此事上的摇摆不定,他们虽然相信杨的合作力度,却时常怀疑杨在奉军中的威望和正统地位,因而想继续玩弄分而治之的把戏 ,不料张出手很快解决统一问题不久就杀掉了杨,这让日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得已开始谋求赤膊上阵直到发动九一八事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