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南京图书馆,说的是老馆,就是在成贤街上,靠近四牌楼、南京工学院那里。等到新馆在大行宫中山东路起来以后,南京工学院也已经成了东南大学了。
1990年代那时,中国大学生们最热衷的是出国,去美国,而去美国的唯一途径是读研,当然也有移民,那是极少数,在那个时候,也有公派,那也是少数。读研究生要选美国学校,有一本美国大学介绍叫Peterson's Guide,是当时中国大学生的宝典,相信差不多年龄的朋友应该都知道(20190203补:今天看到报道,美国国安局钓鱼执法,设立一个假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结果逮捕了130人,129人来自印度。中国人研究Peterson's Guide的,应该都不会上当,因为这所假大学不会上Peterson's Guide,Farmington University,听着不熟悉。)。这书只在图书馆里有,所以我去南京图书馆,主要是为了看这个书,有好几册,每年出一版,很快就被翻的破破烂烂了。查阅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看奖学金情况,那时中国人工资也就百来块吧,跟美元汇率却是8:1,可想而知,怎么可能靠自己交学费,房市也还没开放。必须拿到奖学金才有可能拿到签证,当然有例外,比如1989年夏天那段时间,只要你有I-20表,手续齐全,领馆就签。Peterson's Guide里记录的是美国比较正规的3千来所大学,这本书翻到后来,美国大学的基本情况都装在我的脑子了,听到一所大学的名字,就基本知道它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大学等等,这所大学里自己专业的情况更是清楚。
要出国,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英语,那时大学生们常干的就是到街上找还不太多的外国人练英语,还有就是英语角,记得南京在鼓楼那有一个,就在鼓楼公园外。南京图书馆为了配合这个需求,有段时间每个星期会放一部英语原版片的录像给学生们练练听力,其实主要也是让中国的青年人们了解些外国的风貌。记得是在图书馆主建筑对面,有个小楼,大约三层吧,忘了具体层数,放录像的是在三楼,那是一座相当久的老楼,楼梯很窄,又暗,忘了是不是木地板,有一个印象似乎上楼梯还会吱吱噶噶的响,如果没记错的话。录像的来路不清,大多数的效果不是影院水平,声画都不是最清楚,但是学生们已经很满足了。看着看着,语言之外,也是对电影艺术的了解。就是在南图,我第一次看到了今天被称为梅姨的梅里尔.斯特里普,她的克莱默夫妇之争(Kramer vs Kramer),猎鹿人,苏菲的选择,走出非洲等等。那时的中国表演,还没完全摆脱革命性,电影都是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今天中國的文艺界已经没有这种倾向了,反而是我们的国际政治和外交还是没跳出对抗思维),正面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绷着的,反面人物都是猥琐不堪的。可是梅姨的表演非常放松,讲话中还会插入咳嗽,说着说着还会摸摸鼻子之类。后来看了《世界电影》等刊物,知道在克莱默夫妇之争中,法庭上的讲话是她自己写的(另一种说法是她在拍摄时即兴表演的)。当然还有其它,比如金色池塘,亨利.方达,凯瑟琳.赫本和方达女儿--健身达人简.方达,那时我的英语很差,稍微快一点,加上录像带的瑕疵,根本跟不上,到是有一个可能实在无聊来看老片子的老外留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别人讨厌他也忍不住。
说到外国留学生,那时中国的业余娱乐生活还是非常枯燥,留学生都非常无聊,我们单位有一个美国阿拉斯加来的女士,也是如此,我还陪她来看过一次,她看完还想跟放映员租片子回去看。这些美国人(假设上面讲的那个男老外也是美国人)确实很天真纯朴,没有什么弯弯肠子,有什么感情就直白地表露出来,我们这个女老外也是,40来岁了,看个片子大惊小怪,我们看起来很平常的情节,她象个小孩一样,吃惊地用手捂嘴,有时几乎要跳起来。
说回来,南图放的片子,有一部非常特殊,名字叫巴黎的最后一曲探戈。很多人可能听过这个名字,但看过的恐怕不多,正常渠道很难弄到,原因是里面的全裸镜头。对了,这部片子的导演就是前不久刚去世的,导演过末代皇帝的贝特鲁奇,男主角是挟教父之余威(都是1972年出品)的马龙白兰度,女主是Maria Schnider。那次看的带子是全本,没有剪切,确实有很多全裸镜头。后来看过对Maria Schnider的采访,问她,马龙白兰度是国际巨星,他是不是很性感(记忆可能不准确,类似),Maria举手在脖子处比了一下说:他从这往上很有魅力。对于那时还没完全开放的中国社会,这部片子的震撼力可想而知(脑补)。散场的时候,一帮青春年少的男女们默默地低着头走出来,谁也不愿跟别人目光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