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
2016 (86)
2017 (154)
2019 (79)
2021 (73)
2022 (129)
2023 (263)
张幼仪,自然就是徐志摩前妻。她的侄孙女张邦梅(Pang Mei Natasha Chang)写了一本书记录张幼仪的生活。
张邦梅爷爷是张幼仪弟弟,比幼仪小2岁。这本书以英文写成,1996年在美国出版,书名是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小脚和西服。张邦梅第一次见到张幼仪是1974年,张幼仪从香港到美国。
上面是张幼仪父母,父亲是医生,母亲有一种大家气质。下面是1927年张家兄弟姐妹们聚在上海参加父母葬礼,坐者左起,大女,四女,幼仪,立者,三女,二儿媳,男的,坐者,大男,二男,八男,五男,三男,立者,七男,四男和六男。
上,徐张在西方的第一张照片,1921年,第二年离婚;中,幼仪大姐大姐夫与幼仪的婆家人,大姐从小与徐家很近,徐家甚至想把她嫁给徐志摩(可以想象,徐志摩肯定不喜欢,大姐还是小脚);下,二哥张家森(君劢)和徐志摩,日期未知,应该是在离婚(1922)前。
上,张幼仪1924年在德国,她说一位女士在街上应该戴帽子,否则会被人当作用人;下,二哥,刘太太,幼仪,刘先生在巴黎大学。刘家让当时怀孕的幼仪住在他们家,当时徐志摩已经离开了。
张幼仪二子Peter,(怎么看着像女的?),二岁,1925年,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他生于柏林,与父亲只见过一面;下面,张幼仪在柏林的唯一朋友Bora Berger非常喜欢Peter,在他死后,把他的照片挂在桌子上方。
张幼仪自德国回国后与母亲和姐妹合影,她穿西方衣服,其她人全是传统服装。
上,张幼仪八哥张家铸,盛装去参加徐志摩的第二次婚礼(与陆小曼?),他对徐志摩很崇拜,乃至要求自己死后,在葬礼要读一首徐的诗;中,18岁的张幼仪与儿子,徐家的骄傲;下,张幼仪大儿子,徐积鍇,小名阿欢,跟奶奶在硖石。
张幼仪与少年阿欢(看上去似青年)
作者爷爷张家铸,立者,与二兄张君劢和四兄张家敖,1945年美国。
上,张幼仪与孙辈在上海的Avenue Hague(是哪条街?),下面是作者一家,作者是右起第二,美国康州。
1986年圣诞,张幼仪与作者张邦梅在张幼仪的纽约公寓。
张幼仪在上海,1937年前后,是上海妇女储蓄银行副总裁,为了拍照,她穿上了黑色的丝旗袍。
谢谢观看!
2) Avenue Joffre, 中文名 霞飞路, 是1915年时为表示尊崇一次大战中西线法军总司令的霞飞元帅(Marshal Joseph Jacques Césaire Joffre)而改名的。 二战中1943年经中国政府交涉,将租界正式收回。改名为 林森路。 至 1949年,因为林森 担任过国民政府主席,又改名为 淮海中路。
3) Avenue Petain,中文名 贝当路, 1922年筑成,为尊崇一次大战中在 凡儿登 血战抗敌的法军将领贝当元帅(Marshall Philippe Pétain)而命名。二战中中国政府将租界收回后,改名为 衡山路,沿用至今。
附带照片中的第九帧 (数张小照片合并一处的都算为一帧),下面有说明:
“上,张幼仪与孙辈在上海的Avenue Hague(是哪条街?),下面是作者一家,作者是右起第二,美国康州。”
所提到的 Avenue Haig (注意,原文的拼音是错误的) 是原来法租界的几条干道之一。在1910前后,法租界的工部局越界筑路,往外扩展。其中有几条在一次大战之后改了名称,用以纪念一战中英、法军队的将领。
1) Avenue Haig, 中文名 海格路。 纪念英军将领海格元帅(Field Marshal Douglas Haig) 。 二战中1943年经中国政府交涉,将租界正式收回。改名为 华山路,沿用至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