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西周末才出现的名词。甲骨文中气有乞求,迄止和终止三义(于省吾),并无气血之义。气血和精气的气是春秋以后引申的新义。这些气在三代以前,最早的名称则为 “精”。“精,明也”(贾逵〈国语〉:“精意以享”注)。又 “精,日月之光明也”(〈吕氏春秋·圜道〉高诱 “精行四时”注)。方以智〈通雅〉卷十一云:“古精亦通晶,晶为星光。”〈说文通训定声〉:“精假借为晶”。〈说文〉:“晶,精光也”。甲骨文中星作“晶”,精,晶,星三字,古通今分。因此,精明,精光才是上古移精祝由中“精”字的本义。上古初民对精光的认识起源于巫术的灵力和人类生命之初的某种直觉。这种来源于人体潜能的特殊的感觉,后世有专门的修炼方法。〈文子·上德〉:“夫道者,内视而自反”,〈列子·仲尼〉称“内观”,<内经>名 “色脉诊”,东汉道经称 “内视”,三国时有<内视经>一卷(<抱朴子·遐览>).到南宋时,郑樵<艺文略>录内视经二十三种,共二十五卷,已成一大功种.
古人认为精是生命的来源,有星主人民的传说.<管子>:“凡物之精,比则为生”.<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是故五藏者,主藏精者也.”<文子·下德>: “精存与目,即其视明;存于耳,即其听聪;留于口,即其言当;集于心,即其虑通”.更早的还有<左传>昭公七年,子产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又昭公二十五年乐祁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
精是古代巫术气功的灵力.<素问·移精变气论>: “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又<生气通天论>说: “圣人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史记·扁鹊仓公传>说上古俞跗徒手的外科手术是 “练精易形”.正如<庄子·达生>说: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这精与自然的造化合而为一,返回过来还能帮助自然的造化功能.
精明也是古代择巫和降神治病的条件.<国语·楚语下>卷十八云: “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又“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徹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汉书·郊祀志>也说: “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观射父和班固都把 “精爽”作为择巫的首要条件.按“爽,明也”(<左传>杜预注).巫的“其明则光照之”,作为产生治病的特殊才能的“明”的光,决不是人人可享受的日月之光,而是由于巫的“精爽不贰”而产生的“精光”.<庄子·康桑楚>也称“天光”,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正如宋施肩吾说: “内观之至也,则气入泥丸,神超内院矣”(642.10.4)
甲骨文中 ‘十’[十字每一端上带一个小横杠,好象两个工字交叉](甲,二四一六)字,唐兰首释巫,但起源不明.何新<诸神的起源>释它是象征太阳神发光体的符号,是一大突破.但对十字四周的休止符号仍未得到合理的解释.从今天特异功能者所看到的气功外气都是各种颜色的光束(注1),巫术的精光应当也是有限制的发光体.古人为了区别于日月星辰之光,所以在象征太阳神的十字周围,加上休止符号,并用它作为巫的象征.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已经把精光同日月星辰之光区分开来,这是气功认识史上的一大跃进.<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 精光之道,大圣之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 “或云大臣必不作巫官,是未读<楚语>矣!贤臣何必不作巫乎”.周公也兼“能事鬼神”的大巫(<尚书·金滕>).这是精光能够在文字上得到反映的社会条件.初民也有过“家为巫史“(《国语》同上)和“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龚自珍《定盦续集》卷二)的传说时代。这是巫术气功非常活跃的时代。凡是巫舞,巫祝和巫步治病,一般都有“移精变气”的因素,其思想基础就是朴素的精光论。气化论则是春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学说。这也就是光的气动说,如医和说“天有六气”中“明”是一气;《曾子·天园(?)》:“明者,吐气者也”,它早在先秦而不是人们说的明末《物理小识》才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
据作者从卜辞中发现,商代盛行过的疣[打不出原字,是病字头下一又字,用疣字代]法,也是移精变气的一种形式。疣在卜辞中近六十见,它的初义是用手行气治疗创伤的办法。(注2)有些卜辞中借假为疾病“痏”。《集韵》:“疣,或作痏”。杨上善《太素·热病》:“痏,伤也”,即创伤,《周礼·天官》也称“疡”,旧释“疛”,非是。《说文》:“疣,颤也”,这是患者接受行气治疗时的动象,并不限于注家所说“手颤”或“头颤”。疣在卜辞中也作人称,“疣人”(人,四。四九)是负责管理疣巫的官吏,相当于〈周礼〉中的疡医。〈甲骨文合集〉收录了一片从未发表的卜辞中有“疒人”(13。5066),当是〈周礼〉疾医的前身。中医分内外科制度最迟始于商代武丁时期,已有三千多年了。卜辞中屡见名疣的大臣,他随军队行动,并向殷王进贡羌俘,殷王多次为他占卜吉凶,当是亲信。疑是〈韩诗外传〉卷三与〈说苑·辨物〉中的中古“吹窍定脑”的俞跗。疣法到殷末衰落,只有民间尚存。战国古玺王疣(罗福颐〈古玺汇编〉(73。471)),肖疣(119。1023),吴疣(131。1172),可以作证。罗释“疣”为“niu(病字头下丑字)”,形误。今从徐中舒《汉语文字字形表》释“疣”。周代只有疡医还用“祝法”和“以五气养之”(《周礼·天官下》)。郑玄改“祝”为“注”和“气”为“谷”,误。王安石《周官新义》卷四说:“医之用祝尚矣,而疡尤宜祝。后世有以气封疡而徙之者,盖变气祝由之遗法也”。今词源仍沿用郑说,信经学权威之害。疡医行气水平已远不如商代的疣法。
春秋末,老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把历来属于神学领域的“精光”,当作客体,提出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著名论断。他讲的“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决不是预设的概念,而是内视中的真景象。二千多年来,我国凡是长期练功的学者包括唐白居易,施肩吾,宋朱熹,陆游,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内,还有医家,武术家和宗教家的学者都程度不同地从中得到了验证。战国时期掀起了我国第二次行气高潮而且由他控行气发展到自控的养生行气,出现了著名的“战国行气玉铭”。《管子·内业》把精光论与气化论溶为一体,创立了精气学说。我国已知的最早医方《五十二病方》中有禹步行气治疗蚖(毒蛇)咬伤的方法。《说苑》说扁鹊弟子“子明吹耳,子仪反神”,这个子仪据余嘉锡考也是最早的本草经的作者。《灵枢·病传》说到当时已有“导引行气”的方书,并列为九种方书之首。这是同两汉以后的中医很少懂得行气,有很大不同。《灵枢·官能》提出的民间医生专业教育,因材施教的方针中,把培养应用内视的“视色”和“导引行气”的医生,分别作为七大专业之一,而“视色”的医生列为首位,并挑选有天赋的“明目者”培养,即有特异功能的人传道,这也是后世中医早已失传了的作法。即使今天许多高等院校开设少年科技班,也未闻中医院校招收有内视特异功能的青少年班。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原来战国时期有它培养人才的特殊的措施,这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产生,犹如近代天文学的发展,有赖于望远镜的发现和使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好景不长,战国后期他控行气又一次走向衰落。西汉初阳庆传仓公的十种方书中已没有导引行气。晚出的《素问》《异法方宜论》,《血气形志篇》和《灵枢》的《九针》,在概述各种治法时,已不再提行气,行气只作为经络运行的名词。西汉末《难经》则把五藏之气的生色和死色一概当作面色。《内经》中常说的“观其冥冥”,“而工独知之”的色脉诊,西汉初仓公以后,在中医主流派中已后继无人。这些都标志着,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下,刘向说的“技术晻晦”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刚刚从巫医手中解放过来的行气,再一次落到了宗教家手中。
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医还在应用的“经络学说”和“藏象理论”,这是中医观察人体“软件”的东方特殊的“解剖学”.<庄子·人世间>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物就是“恍惚之物”.用现代语言来解释这个气就是人体内空间任何一点上,天人之间,人际之间三者相互作用的总和.作为这个相互作用的总和的特殊功能,现代有机论哲学和系统论的定律,即“整体功能大于或小于各部分的功能”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但这个总和的结构,却是自然界给立足于实体的物质和场以逻辑性和精确性著称的现代科学思维设置下的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总和的结构,在常态下即人体的藏象和经络,经络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和多维空间的立体结构,已为祝总骧等人的实验所证实;在行气的功能态下,就是精,气,神三个不同的层次,以及命门,气海,(两汉以后发展为上,中,下三丹田)五藏和十二节等先秦“摶气如神”的位置.总之,古人的“气”是介乎精神与物质之间,实体和场之间的第三类物质,它在人体内有它独特的信息传递的通道和能量转换的机制.应该说,人类对这个领域的探索还刚在开始.现在就想搞大一统的思维方法,或者为时过早,或者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最后的实践可能表明当代科学思维和中国古代科技的思维,两者的关系只能是互补的.认真地总结二千多年来从老子,唐宋内丹派,以及佛教道教气功到今天气功师发放外气,特异功能者透视人体的论述和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思维方法以及独特的观察,验证工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已经是我国当代学者面临的又一个历史任务.
先秦行气两起两落的原因:一. “巫以明术见杀”,医也不例外.商代已有疒人逃亡的卜辞,战国最后一个扁鹊也死于秦太医令李醘(?)之手;二.行气作为科研,<灵枢>是其范例;偶尔救死扶伤,未始不可;而作为常法,却不利于发功者的保精养气.后世行气大师如汉魏的甘始,左慈,唐代的张果,吕岩,宋代的施肩吾,张伯端都不再采用,而是转向指导自控的养生行气.当今遍及全国的发放外气热,实难持久,已发现个别的为此而早夭.古为今鉴,现在也到了应该降温的时候了.大家都要关心和爱护气功师的健康.
(1)<气功>(1981.2.4.146)<气功与科学>(1987.1.15)(1986.9.19)(1987.1.20)(1987.11.5)
(2)详见拙作<释疣---兼论商周医事制度>一万二千字,未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