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电视,是个动画片。片子开头,鲜花开了,叶子落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这时,画外音响起,“每一片雪花都千差万别”。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小鸭子的事,他一生下来,就跟大家不一样。在大家泥里滚来滚去的时候,他在优美的画画。在别的小鸭子玩球的时候,他在率领一群女的小鸭子唱歌。他们管他叫,“duck sissy”。 这鸭子的爸爸妈妈开始有些发愁,这孩子为啥和大家不同呢?
画外音在介绍这只鸭子时,说,“He is different than most of the ducks”. 这时,这只小鸭子,抗议道,“It’s not different. I am uniqu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what you say, it may hurt people’s feeling.” 画外音,配音的就是在本能里勾男人魂的Sharon Stone. 她笑笑,从此以后,在介绍这只小鸭子的时候,说的就是,“嗯,这unique的小鸭子。”
我看过一个有意思的节目。是这样设计的,一间屋子里,有大概10个人左右,其中有一个,是被测试的人。测试什么呢?有一个人,会举起一张写着数字的纸,纸很大,上面就一个数,很好认。然后,他让大家每人说出他们看见的数字是什么。比如,纸上的数字是9,那所有的人,都先商量好,都说看见的是5。只有被测试者被蒙在骨里,而且让被测试的人,最后说。看看被测试的人的反应,看看他或她,能不能坚持自己所看见的,在大多数人说和他(她)截然不同的结论时,表现会是什么。
大多数被测试的人,在头一两三轮,都表现的镇定自如。当前面所有人都说5,而纸上明明是9的时候,坚定而不含糊的念出正确的数字。可越往后,就声音越小,好象自己的判断力出了问题,为啥自己总和大家看得不一样?难到我真得看错了,可是不可能啊。于是,自我拷问。再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大家说啥,就是啥,基本上放弃自己的真实判断。有意思的是,不同人,几乎多多少少都经历了这个过程。有的人,第三轮就投降了,他是个Sales Man, 跟本没有经历任何自我拷问,很快高高兴兴,随着大家,说大家的数字。好象这是个游戏。有的人,坚持时间要长一些,但到最后,也受不了压力,跟着说了错误的数字。只有一个小女孩,还是亚裔的,她自始至终都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尽管最后,她脸色蜡黄,声音发虚。但还是,小声的坚定的说了自己看见的数字。
在这个节目里,被测试者,尝试挑战“常识”,他们是挑战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种peer pressure 给大家每个人,带来的pressure, 到底有多大,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能象那亚裔小女孩,和那只unique的sisssy 小鸭子一样,可以不去理会大家在说些什么,而坚持自己的看见的,或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你不同,那么中间会有人,好心的劝你,你能不能象大家一样呢?
刚好还看了一篇,大女人和小女人的文章。是洪晃的。大意是,“打小时侯起,我们家人就教育我当大女人:要独立,要大气,要自尊,要善良。我尽量按照他们的教导活了半辈子,才发现这只是女人很多种活法之一,不太实惠,在小事上经常吃亏。下辈子我应该试一试小女人的活法,说实话,我很羡慕她们。”
又想起以前看过的电影,The Stepford Wives. 在那个风景优美的小镇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完美的,“The women are impeccably coifed and dressed. They always say the right things, Their homes are immaculate and their cooking is superb.”当然了,最后nicole 演的wife发现,这些男人,都已经把他们的老婆变成了机器人。小镇的做始者,就想找这么个地方,让女人更象女人。而那些被改良的妻子,全都是“很不女人”的女人,诸如是公司的CEO之类。
和别人不同,要有很大的心理承受力吧。社会里的游戏规则是认同。我们认同和我们价值体系一样的人群,事件,在他们中间,我们看到自己,从而安全。人是社会动物,我们有了参照,便不觉得孤独。如果我们胆敢和大多数人不同,且不说,会不会被人接纳,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就足以让自己,照着纸片说别的数字,小鸭子也只好放弃画画,唱歌,去学打棒球了。至于怎么做个让男人喜欢的女人,呵呵,连洪晃都看出来,做小女人实惠,那就赶快去买化妆品,多撒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