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黄北顾

都是文人比都是文盲更有意思。但做文人不能一路凯歌,更不能是利维迎。若做至祸乱五常,就离流氓不远了,还不如文盲好。
正文

思维的体操

(2006-05-20 15:33:26) 下一个
 

  思想(思绪或是念头或是情绪或是某种心境)不断产生,又不断被遗忘。人的一生会产生多少这样的东西?如此变幻、丰富、繁杂、缥缈的东西就在一个人的头脑中绵绵不断、永不停歇,生生灭灭。

  曾有过的念头,如不记录,过后就会被外在世界的无限信息淹没,也会被后来源源不绝的思想取代。很少能够记清曾想过什么,如果不用语言描述记录(描述本身也会扭曲走样),或者通过记住事件来恢复记忆,人是不会记住什么的。

  记不住,到头来什么也不会留下,好像什么痕迹也没有。记住了,就会顺着它回忆起往事,林林总总的经历过的人和事。

  历史对现实作过的贡献当然犹如楼阁之下的地基,但对眼前的存在来说,它除了具有猎奇和历史价值外,对别人似乎毫无意义。自己的历史对自己之所以重要,除了具有慰藉精神、滋润心灵的作用,真正的意义是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历史来确认自己。越是闲暇无事,年纪垂老,远离社会中心,越需要用回忆个人历史来确认和理解自己。比如国家总理,尽管老迈,但每天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就在时刻提醒着自己的存在和角色,以及他与这个社会和人群之间的关系。无数的坐标使自己能够轻易地判断自己存在的位置和状态。

  远离社会和人群的人犹如远离海岸的孤舟,无倚无傍,不知所处,不知所往。此刻精神的真空自然需要记忆来填充。空虚折磨精神,周围什么都没有时,人会对自己是否存在、是否存在过产生疑问。假如连记忆都是空白的,人是什么?个体感受不到自己存在时,这种存在对他本人比对别人更没有意义。至少别人能够看到你的存在,不管这种感知是否具有精神意义。

  人不能只用眼睛和心来被动接受来自外在世界的投射。生命的体操就像人学说话,不能只听不说,不能只让物质作用于精神。精神欲得到保持和壮大,必然主动释放。自然界美妙而活力永存,可对生命个体来说,自然界太漫长,演变过程太缓慢了,近乎静止。心与自然独处,时间久了,会变得迟钝恍惚。思索永恒,而永恒的东西对什么来说才有价值呢?永恒对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呢?相反,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似乎是那种转瞬即逝、效用短暂的东西。它简直与永恒对立。之所以没用,就因为其永恒,大而无当。譬如宇宙,对于人生,等于没有。不如一粒黄豆于实际需要有益。心若沉溺于永恒,则无前无后,无始无终,如止水,如苍穹,无喧哗琐碎,也就没有了内容。生活和脑力活动都需要快速、烦琐、复杂多变的锻炼,精明和精细都是通过思维这些微小杂乱的内容锻炼出来的。这些内容不管它多么庸俗无聊,多么渺小无用,但都可以用来发展人的智力。一种由人臆想出来的游戏,按照由人杜撰出来的规则进行的游戏,对于填充生活,对于推动思维活动都是有意义的。这就是精神与物质的互动过程。

  因此,沉湎于不能维持生活存续的任何思维,都近乎颓废和堕落,而没有利益的智力活动成果也将不被认可。过分“实际”的思考方式会威胁和损害生活,而抛弃这种思维,又会毁了人自己。社会是人生的内容,人又是社会的内容。人不能渴死,也不能被淹死,把握起来很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