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风:民主运作不完美不等于民主失败(ZT)

(2006-12-04 17:01:42) 下一个
徐学江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列举了台湾民主政治中的种种乱象,进而得出结论:台湾的民主只能是失败的民主。这个结论是否可信,尚需观察,不过,徐先生的一个论证很有意思:“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共同追求;政党政治也是当今世界普遍现实。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民主,要不要政党政治,而是要什么样的民主,要什么样的政党政治。世界上没有抽象的最好的民主政治。最好的民主政治,就是具体的、适合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实际的民主政治。”很多都是这样推论的,却没有意识到已经陷入自相矛盾中。()

台湾的“社会实际”是什么呢?据徐先生说,台湾社会刚刚脱离农业社会,存在族群分歧,等等。因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得到了现在的民主政治,“只能是失败的民主”。但为什么只能是失败的呢?徐先生已经断言:“最好的民主政治,就是具体的、适合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实际的民主政治。”而现在,台湾所拥有的这个民主,不多也不少,正好就是具体的、适合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实际的民主政治。从台湾的内在视角看,似乎谈不上“台湾民主的失败”。()

推测起来,台湾只能是失败的民主,这句话意思可能是说,民主在台湾失败了。但如此一来,徐学江显然预设了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个抽象的最好的民主,但它在台湾却失败了。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是也。这句俗语同样表明了,这个世界上确有橘这个好东西,只是到了淮北才有点水土不服,长成了{。问题显然出在土壤上,而不是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个优良品种。()

现在有三个选择:第一,因此而放弃引进这个优良品种;第二,改变品种,使之适应这块土壤;第三,逐渐地改变土壤,使之长出真正的橘。徐先生没有说就此拒绝引进那个优良品种。他选了第二项:虽然我们都知道橘很好吃,但鉴于我们的土壤性状,我们只能对这个品种进行改造,使之适合我们的土壤。由此得到的“具体的、适合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实际的民主政治”,就是最好的民主。徐学江的意思可以简单概括为:{就是最适合淮北实际的最好的橘,因此,淮北消费者应当对此心满意足。()

问题是,淮北的消费者会心满意足吗?()

从历史上看,民主的理念与制度确实不是普遍的,与作为一种制度的市场经济及其他一切现代政治、经济制度一样,它是在少数国家生成、演变、发展出来的。可以说,民主制度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一次意外,是种种偶然因素凑到一起才产生的。因此,如果从具体的、最为适合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实际这个角度着眼,那么,对于其他所有共同体来说,最好的政治制度就是原来它那套也许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制度。()

不过,假如淮北的消费者已经通过种种渠道知道,淮南的橘很好吃,那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消费需求。知识会创造消费需求,观念会创造政治需求。人们当然都生活在现实中,但知识、观念会让人们对现实进行反思,会启示出一种比现实更美好的生活的可能性,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追求那种状态的意志。徐学江先生也承认:“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共同追求。”民主尽管生成于一两个国家的特定历史过程中,但它诞生后就受到其他共同体的人们的喜爱。()

这个时候,人们所喜爱,必然是那个理想的东西,他们想消费的是橘,而肯定不是{。一说起民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普遍的抽象的民主,套用柏拉图的一个哲学概念,就是那作为一个“理念”的民主,那最好的民主,民主的完美状态。这就仿佛我们说某个人不是人,就预设了人的“理念”一样。人们是被作为一种“理念”的民主所吸引的。()

因此,从根本上说,政治乃是一种观念驱动的致力于追求理想的事业。人们确实生活在现实中,但人们一直试图根据某种理念来改变现实,进入一种更为美好的状态。也就是说,政治乃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当然,理念与“质料”即社会实际相结合生成具体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主制度,它就总是不完美的。但现实世界的民主制度不完美,并不等于民主就失败了。自然,假如现实的民主制度偏离民主“理念”的程度十分大,那确实就不是民主。()

由此可以看出,民主的“理念”,即那个抽象的最好的民主,对于现实的民主建设来说,至关重要。那就是应当追求的理想,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政治活动的根本目的,只有当政治人物和普通民众始终向着那个目标,采取各种努力逼近那个目标,这个共同体的政治才是善的。我们用这个理念来衡量政治完善的程度。进行这种评估的标准是那理想的民主,而不是具体的社会实际。人的努力本来就是要超越实际,而不是被实际俘虏--当然,绝不是揪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