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重评毛泽东愈早愈好(zt)
(2006-09-08 16:20:32)
下一个
据明报报道,9月9日是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忌日,尽管毛泽东辞世已经整整30年了,但其幽灵今日依然挥之不去,思想影响无所不在。曾「领导一切」而今日沦为弱势群体的工人老大哥怀念他、曾被打为牛鬼蛇神而今日腰缠万贯的大款痛恨他、思索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知识分子批判他、中共第四代传人依然推崇他……记者近日走访毛泽东的亲友、学者、异见人士,解剖「毛泽东不死」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友渔在北京接受专访时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共对毛泽东功过的所谓「定论」,并不代表民意,有不少党政高官及知识分子都表示异议;中华民族要真正走向现代化,有必要正确重评毛泽东。他说,近年新一波「毛泽东热」与上世纪90年代的商业炒作不同,这次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反映部分民众对当下社会不公的反抗及不满,值得关注。()
邓小平评价功绩占首位()
毛泽东逝世后,国内外十分关注毛泽东的评价问题。1981年6月,邓小平亲自主持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文件定调:毛泽东虽然在文革中犯了「严重错误」,负有主要责任,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毛泽东「为我们党和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绩」。()
徐友渔是内地研究毛泽东及文革的着名学者。他说,毛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不同人有不同评价,至今也谈不上对他有一个定论,包括1981年中共提出的所谓「决议」,在历史上也「站不住脚」。他说:「1980年,几乎全国全党全军包括老百姓都以为对毛的错误会进行一个比较彻底的清算,尤其是发动文革的错误。当初在讨论这个决议时,整个取向都是这样,但到了最后关头,邓小平和陈云出来说话了。」()
恐动摇政权淡化毛过失()
徐友渔表示,邓小平和陈云在决议中对毛泽东的错误「轻描淡写」是出于政治考虑。「其实文革期间,邓小平和陈云也吃了很多苦,但他们知道毛泽东是他们手上的一把刀,如果把毛给否定了,就等如给共产党否定了,所以对毛的错误尽可能缩小、轻描淡写,就像毛泽东当年评价斯大林一样」,但这个决议「显然不代表民意,很多老百姓和知识分子都不支持,甚至一些高级干部也不同意」。()
他指出,毛泽东对文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中国造成重大灾难,但决议只是把毛发动文革归咎为「认识问题」、「错误估计形势」,却完全忽略文革中毛泽东存在的道德问题及法律责任,「比如刘少奇,你(毛泽东)说他是修正主义头子,你可以把他打倒,可以剥夺他的权力,毕竟这是党的路线问题,仍然是同志,不用把他整死」。()
「这其实也涉及法律问题,如果审判四人帮、林彪集团是有依据的,毛泽东的法律责任也不可回避,江青说得非常清楚,『我就是毛泽东的一只狗,毛泽东叫我咬谁,我就咬谁』。」()
正视历史可卸政治包袱()
他说,重评毛泽东是中华民族回避不了的问题,「党内很多高级干部和老党员都认为中国要走现代化道路,这个门槛不迈过的话,中华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国也要求日本正视历史」。他认为重评毛泽东未见得会动摇中共政权合法性,「国民党对蒋家父子的一些做法也进行清算,向受害者道歉,这对现时的(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没有任何损害。显示这条路是走得通的,而且走得愈早愈好,何必自己承担一份不光彩的政治遗产」。
How old are you? You even know people who were 地主?
被打倒的人是少数, right. But frightened, starved, loss of the minimum spiritual freedom, living in poverty, etc., are the majority.
Of course many people now hate corruption and low moral standard of today's china, but the culture revolution is one of the the root causes of this. People are too poor, and poverty drive people crazy. And who caused the poverty? Don't tell me it's the Soviet and the Imperialism.
我亲身经历过1981年《决议》公布的事件。我周围的人都对批评毛泽东而深感震惊,并且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才是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实反映。
只有极少数受过迫害的领导干部(印象中只有陆定一、李锐等)和极少数知识分子才对《决议》的总体评价不满意。
这个徐有渔有什么根据说“几乎全国全党全军包括老百姓都以为对毛的错误会进行一个比较彻底的清算”?
做人要实在,不要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