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知初:胡锦涛不打无准备之仗(ZT)

(2006-09-25 16:03:10) 下一个
多维记者黄琨独家专访/《胡锦涛传》作者任知初说:“拿下陈良宇,这是看上去非常大胆甚至冒险的行动,就像捅马蜂窝一样,让人为胡锦涛捏一把汗;但是胡锦涛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依其十分谨慎的性格,十分周密的行动方式,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事先得到了政治局常委、委员、书记处、中纪委……多数的同意,还一定会徴求到相当多数元老的首肯至少是默许,甚至可能得到江泽民本人点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免职的消息震动宇内,各方议论纷纷。多维记者为此专访《胡锦涛传》(明镜出版社)作者任知初,请他就胡锦涛的这一决策谈谈看法。他称已经得到国内友人来信通报:“今天(9月25日)上午9时,中组部长贺国强在上海展览馆举行的市委紧急会议上正式宣布这一重大消息”。在对多维记者说了上面的意见之后,加了一句:“……当然这并不表明江心甘情愿,而是江在权衡利弊之后,作出支持胡动手的选择。”()

任知初分析:搞掉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这样的行动,“六四”以来这是第二例,第一例是江泽民整下陈希同。像这样的行动,只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打遭遇战,逼到那份儿上了,矛盾激化狭路相逢,必须铤而走险;一种是有了充分的把握,在力量对比上占了绝对优势,调兵遣将布好阵势之后再开火。这次拿下陈良宇,显然并非前者。种种迹象显示:胡锦涛进行了一场‘博弈’,一定是做了相当切实的调查,准备了确凿的关于陈良宇违法乱纪的人证物证,再充分徴求政治局常委的意见,全面分析了采取行动的必要和风险,让有关各方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和职责出发,感觉支持这一举措是上策。()



文思咏、任知初所着《胡锦涛传》(明镜出版社提供)()



他举例说:在政治局常委中,这件事要办成,胡锦涛最关键的是要取得四个人的赞同: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吴官正不用说,他率领的中纪委早就认为不将陈良宇揭出,上海一系列腐败大案的盖子就揭不开;陈良宇公然对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政策发难,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地方官员与中央抗衡的态度,温家宝早就对他恼火;吴邦国虽说也被列为“上海帮”,但众所周知,他的江系色彩最淡,与江的利益集团、与陈良宇搞的那些勾当最少瓜葛,而且很多迹象显示,陈良宇的所作所为对他在上海的人马的利益也构成威脇;最关键的人物,是曾庆红,曾恰恰是最‘立党为公’,从整个执政集团的利益着眼考虑问题的。()

任知初认为从上海社保案的一步步进展,也能看出胡锦涛是有条不紊,占有主动权:先揭出祝均一,再双规秦裕,兵临城下逼近陈良宇,这就给全党实际上已经做了心理上的“预热”,到了今天就是水到渠成。他相信,胡锦涛对于后续措施,已经有了考虑和安排。()

比起江泽民整垮陈希同,任知初认为这次胡锦涛整陈良宇,更能占据道义制高点,更能得到民衆的认同。整垮陈希同时,海内外很多人认为是“政治权争”,是因为陈希同北京帮不服江泽民的权威,查陈希同查了好几年,到了法庭上也没有能摆出多少贪腐的真凴实据;而这次,政治权争的因素就大为淡化,“更像是真正反腐败”,相信进入司法程序也不会拖那么久,证据也更能服人。()

任知初说,当然任何事情都有风险,胡锦涛虽然思虑十分缜密,也未必能穷尽此事所有可能产生的后果。现在中纪委对陈良宇的调查只是“初核”,“细核”之后线索可能通向上面的谁?斗争是否会扩大、会复杂化,甚至引爆几个新的领域的争斗?另外,上述对江的态度的推测,毕竟只是推测,还有待于江正式表态。()

文思咏、任知初所着《胡锦涛传》是全球第一部关于胡锦涛的传记,也是在所有关于胡锦涛的研究专着中资料最翔实、最丰富的一部传记,受到学界和读者重视,迄今已经印行第八版。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