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凯尔:贸易回合亚洲不能只当观众(ZT)
(2006-08-22 18:01:56)
下一个
英国《金融时报》盖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eres)/世贸多哈回合谈判差不多结束了,没有喧哗,只有唏嘘。尽管它尚未进入临床死亡状态,但正如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卡迈勒d•纳特(Kamal Nath)所描述的,它已经“介于重症监护病房与火葬场之间”。或许可以尝试进行急救,但预后看来不妙。美国的贸易谈判授权还有不到一年就要到期,要达成任何有价值的协议,几乎肯定需要延长授权期限。而持怀疑态度的美国国会要在谈判桌上看到比如今、或比不久后多得多的好处,才会同意延期。()
该回合上次谈判破裂是在2003年的坎昆,在很大程度归结于世贸组织日益加剧的运转失灵。许多穷国在世贸组织中不具备协调的议程,却随时准备动用否决权。但这次的失败却源于更为典型的问题:农业问题僵局。这是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历史最悠久的难题,很多人把它全部归咎于美国的不妥协态度。()
不管这一指责是否公允,美国国内对其谈判灵活性的限制已造成领导力真空,但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准备或有能力去填补这个空缺。欧盟不行,它被自由贸易主义者和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内部分歧弄得四分五裂;日本和印度不行,这两个国家的优先考虑是把农产品进口拒之门外;中国也不行,尽管它依赖出口,并渴望获得全球声望。事实上,世贸组织所有最重要的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都难辞其咎。()
()
坎昆谈判之后,有人建议,持有自由贸易观点的世贸组织成员国应当携手向前迈进,无条件地将所有达成的协议扩展至其它全部成员国。现在看来,这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当愿意参与的国家如此之少时,怎么能形成一个自愿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呢?同样过于乐观的一个看法是,只要诚实地“推销”贸易自由化──即它使进口产品更便宜,从而产生经济收益──它在政治上就会更易于被接受。()
问题在于,这些收益虽然总体上很庞大,但分布面太广,以至于大部分受益者几乎察觉不到。此外,食品和耐用消费品等可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在富国家庭支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而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是最愿意表达意见的。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块面包便宜一分钱而去大力抨击贸易壁垒呢?归根结底,除非各国政府有动机与勇气去制服顽抗的本国既得利益者,协议将无法达成。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政治意志。()
实际上,多哈回合是各国集体表现出的政治冷漠的牺牲品,导致这种冷漠的,并非全球贸易体系的失败,而是它的非凡成功。除了中国“入世”时同意大幅度削减关税外,世贸组织在它存在的10年时间里并未降低多少贸易壁垒。但以往贸易自由化的累积影响,继续带来巨大的好处。全球经济的非凡弹性加强了这些益处。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再三造成冲击,但仍然被限制在边缘;贸易增长常常超过世界产出增长,而在世界许多地区,单边市场开放(所有做法中最为有效的一种)仍在继续推进。()
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似乎仅仅是一个错失的机会而已。但从更长远来看,代价也许更加惨重。其中之一便是,它将加速特惠贸易协议的泛滥,尤其是在亚洲。多数此类协议对开放市场几乎没有帮助,相反还会增加监管壁垒和成本。对于一个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地区来说,用这种方式为自己设置障碍,就像火鸡投票赞成过圣诞节一样愚蠢。()
而更大的风险在于,支持多边体系的规则将开始崩溃。世贸组织成员国对完成多哈回合至少做出了一些口头上的承诺,而且自我克制、避免挑起贸易争论符合它们的共同利益。既然谈判没有任何进展,成员国也就更加没有理由相互客气了。()
世贸组织纠纷解决体系是一大成就。但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主权成员国自愿服从裁决的意愿。如果由并行的持续立法活动所提供的政治“锁定”不复存在,司法体系的正常运行能持续多久呢?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得出答案。()
如果世界重回“以牙还牙”的贸易敌对时代,并由此产生经济不确定性,那么所有人都将成为输家。但任何地区都没有东亚更易受到冲击。该地区产生全球三分之一的商品出口,比美国和欧盟的总数还要多,但由于缺乏共同的区域机构和规则,它只能严重依赖世贸组织来维持市场的开放。()
但自从多哈回合谈判开始以来,东亚各贸易大国采取了消极的观望态度,将推动谈判的工作留给了其它国家。多哈回合谈判的破裂,使得漠然和自满这两种心态更加危险,很可能比多数亚洲国家政府所认识到的更危险。()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世贸组织,还是在任何其它多边论坛上,分隔东亚各国──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互不信任,将使东亚无法采取任何协调一致的区域行动。在可预见的未来,只有美国能够展现出必要的领导力──如果它选择这样做的话。但当各国开始从多哈回合谈判的废墟中收拾残局时,首先伸出援手符合亚洲自身的利益。()
译者/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