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谢俊坤:杨振宁现象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裂变(ZT)

(2006-08-22 18:01:55) 下一个
自2004年7月杨振宁与28岁女硕士瓮帆结婚成为新闻引起轩然大波以来,两年来杨振宁已经不仅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代名词,而成为一种“杨振宁现象”,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裂变。7月6日中国新闻网载文《杨振宁谈与谭□楹笊■?SPAN lang=EN-US>:我走了赞成翁帆再婚》,文章一开头说:“备受各方瞩目的杨振宁与翁帆一出现在台湾更加受到了关注。不少岛内媒体对这两人都进行了专访,让他们谈两年的结婚生活与感想。”,但是其中有记者问杨振宁:“两位结婚快两年了,结婚对你们各自的人生,最大改变是是什么?”杨振宁回答:“我们是不同时代的人,婚后,我们从彼此学习到些自己以前没经验过的事情。我们年纪差很多,媒体有非常多讨论,不过有一点大家都没注意到:一个人到了八十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一种方式上做了延长。” 一个人到了八十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一种方式上做了延长──杨振宁的回答是耐人寻味的。二十八岁和八十二岁的差别有多大,可以是祖孙关系了,如果暂且忽略这些元素,那么两人的结合用缘分或感情来说明,那么未免显得滑稽而荒诞。或许只有我们每个人内心明白不过的原因了,现在杨振宁抛出的这句话,显然是对神圣婚姻和感情的戏谑。 人的思想具有内隐性,人是自然社会的产物,而行动最终会表现出人的思想。杨振宁之所以由原来受人爱戴的他变成现在的样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主观内在和外在的裂变。我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杨振宁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最后“精彩”,而牺牲那个已经不值得任何人同情的瓮帆了,违背传统道德伦理纲常!从新中国建设时期需要他的时候,他也能无动于衷,也许是他长期在外国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人格和思想已经脱胎换骨,变的前卫而时尚,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世人不知道杨翁夫妇之间的性生活如何?或许有没有性生活的疑问。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有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将婚姻划分为五大功能,用以判断婚姻的质量。(1)生理功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性的满足。(2)心理功能。在婚姻中获得归宿感和安全感,获得心理支持。(3)养育功能。婚姻有生养下一代的功能。(4)社会实现功能。一个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上的竞争和扩张,获得更多更高的社会资源和地位。(5)情感功能。它能否提供给我们幸福感,提供情感交流。超过一半的功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你要重新审视你的婚姻了,如果是一半对一半,正好是一个相持阶段,你可以推迟决定。如果超过半数的功能都得到满足,那么,你就没有必要放弃这段婚姻,用调整就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中不难看出,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不具备生理功能(众所周知杨振宁心有余而力不足,翁帆只好望“阳”兴叹。)、心理功能(一个八十多岁的心态和二十多岁的心态,可以说年龄有多大差距旧有多大)、养育功能(暂时没有可能以后也没有)、社会实现功能(杨先生每况愈下,在社会上的竞争和扩张,获得社会资源和地位的资历随着年龄的衰迈而与日俱减。)、情感功能(没有前四种功能,还谈什么情感),质量是低下的。一个不具备上述功能的婚姻还谈什么幸福,如果真如媒体报道有,那只是自欺欺人的幸福。 原载《博客网》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