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的出访路线图看中国的"找油"心情(ZT)
(2006-08-22 18:01:52)
下一个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后,从4月22日到29日,接连出访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等中东非洲四国。对比之下,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余四个国家都是或大或小的石油出口国。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胡锦涛主席结束沙特之行后报道称,“中国为求石油低调出击”,并引用专家意见:“中国正力求淡化从沙特和尼日利亚获得石油的意图,以免引起西方国家过于激烈的敌对反应”。
的确,中沙能源企业在胡锦涛访问期间签署了多项协议。石油巨头沙特阿拉伯表示,将与中石化合作,在福建和青岛建造两个炼油厂,还承诺2010年前向中石化每天供应100万桶原油;24日,胡锦涛主席抵达摩洛哥,在与摩洛哥国王会谈时,他也表达了加强两国间油气资源开发合作的愿望。
其实,中国多方寻找油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这一点应该得到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理解。不仅如此,美国等消费国在能源问题上应该对中国采取更加接纳的态度,比如不应再出现类似“抵制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情况;邀请中国加入国际能源署(IEA)等。
中国目前已是原油净进口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现在中国的能源消耗仅占全球需求总量的8%左右,但需求正在迅猛扩张之中。
如果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定要消耗更多石油”,那么,西方国家现在要做的就不应该是遏制中国的石油需求,而是理解中国的找油心情,并尽可能与中国在能源需求和使用上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协调。
国际油价本周突破了每桶75美元的高点,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们正在“打嘴仗”。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集团指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个石油卡特尔没有能够生产足够多的原油;OPEC则指责美国人丝毫没有降低石油消费的意愿,指责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炼化能力投资不足,导致原油不能及时变成成品油,他们甚至认为当前每桶75美元的局面更多是美国在伊朗造成地缘政治危机的结果。
无论“口水仗”谁对谁错,只要继续打下去,油价肯定还要继续涨。稳定油价需要这样一种情形: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之间积极对话和协调,石油消费国之间也要积极对话和协调。但是,目前这两点都做得很糟糕。
对于后一点,美国对待中国能源需求的态度就有大问题。如果美国政界继续指责中国“千方百计攫取能源资源”,国际油价就会因为这种争吵找到继续冲高的理由。同样,西方媒体炒作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能源竞争,也只会达到同样的效果。
上周胡锦涛主席访美前,有外电曾经报道说,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希望中美可以就能源问题进行更多沟通。但是,最后表现出来的迹象显示,布什总统似乎还是对贸易逆差问题和人民币汇率问题更为紧张。
从各方面报道来看,尽管布什知道胡锦涛主席接下来要访问沙特和尼日利亚,但是他并没有就进一步理解中国的能源需求作出积极的表态,这种情况在每桶75美元的高油价时出现是非常不正常的。
当前,为了统一和协调石油生产力量,OPEC正在积极拉俄罗斯这个油气新贵“入伙”。但是,作为全球石油消费者的利益代言人,IEA的成员还是有限,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也非常有限。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目前还不是IEA的成员。
有行业专家认为,对于平抑油价,OPEC的力量有限,IEA其实是有能力的。但是IEA的问题是,像美国这样的消费大国没有任何降低消费需求的意愿;同时,已经在这个时候采取了最负责任的能源政策的中国,还没有被邀请进入IEA。
在积极寻找海外油气资源的时候,中国政府在国内已经谨慎地限制了石油需求:节约能源的结构调整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成品油价也已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决定,也将为今后平抑油价的短期波动起到关键性作用。
这种石油储备的平抑波动作用,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导致国际油价飚升时曾得到充分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尽管美国也有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但是它并不拥有世界市场上需要的精炼油产品储备,因此不得不依赖欧盟成员的石油储备来救市。
不仅战略石油储备在高油价时代变得经济有效,一些分析人士还认为,中沙之间达成的能源协议并不会给市场带来任何压力。既然如此,外电评论说“胡锦涛主席的沙特之行追求建立石油储备的目的非常明显”,就不应该引起西方国家的担心,相反应该视其为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