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正文

泛道德的殇2

(2007-12-01 15:46:50) 下一个
禅宗到了第六代惠能,禅风突变,犹如空谷回音,传下来很多有趣的故事。

据说惠能祖籍北京,后来随父流放广东,父亡后随母移居海南。就和王菲女士一样,从北到南走了一遭,最后在南边找到了安身之地。不过惠能是真正的草根,青年时代一直贫寒,后来就到庙里当了一个干杂活的火头工--武侠小说中厉害的火头工大概就是因为惠能得故事而来。

五祖弘忍传衣钵的时候,让弟子们作了一次口试。当时庙里最出名的是神秀, 神秀的口试作文也非常出色,后来一直当作范文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神秀的口试成绩虽好,但是惠能交出的作文却让弘忍大吃一惊,一下子就从蒲团上站了起来。

弘忍站了起来以后看到各位弟子茫然的表情,又吃一惊,又一下子跌坐在蒲团上。

就这么一站一跌之间, 弘忍终于拿定了主意。神秀是他的好弟子,威望很高,而且对自己也一直恭敬有礼,这个六祖不让他做实在说不过去;但是弘忍又舍不得惠能的才华,觉得让惠能委屈在这个小庙里干火头工实在对不起天地良心。 于是弘忍一反惯例,把衣钵传给了两个人。神秀得到了象征权力的钵,弘忍又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送给了惠能,让惠能回到南方,自立门户--《西游记》里面抢袈衫的故事大概也是由此而来。

惠能虽然得到了五祖的法衣,但他是一如既往的穷困。 不过像他这样人,要不出名也很难。他后来又一次一鸣惊人, 这就是著名的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有相同的哲学底蕴。惠能之所以让弘忍等高僧大吃一惊的缘故,是因为他从前辈没有想到的角度观察了道德和世俗, 从此以后禅宗就成为中国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到了后来的理学走入困境的时候,王阳明再次借鉴惠能故事,发展心学。

不过理学和心学,都受到了泛道德的影响,在哲学上并无突破。

我这里引用惠能故事,不是为了讲述禅宗的历史,而是想用禅宗的故事重新审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泛道德。

这次讲的就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学问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这句话在现在有非常明确的解释,就是说,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了官以后还得学习。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时代,这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似乎并不值得批判。但我们现在要批判得就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是否是知识分子惟一的生活方式。

惠能的哲学观点对这个问题非常有帮助。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而是心动”。

也就是说,这句成语之所以被理解成现在这个样子,实际上是泛道德的影响。换句话说,子夏说这句话恐怕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子夏姓姓卜,名商,字子夏,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门比较出名的一个人。据现在的说法,子夏擅长文学,是孔门传经很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孔门弟子仅有的几个天子之师。

子夏有许多著名的话流传下来,譬如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话的意思相近,再结合孔子批评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我们可以看到,子夏“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意思恐怕不是指生活态度,而是指做学问的态度。

如果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子夏这句话就是说学习和实践必须相结合,“一件事做好了就是一种学问,学习好了就应该做事”。 这里的“仕”依然应该翻译成“做事”而不是“做官”。 其实在孔子那个时代,官主要是世袭分封的贵族,一般人也就靠一技之长为封建领主所用。

总而言之,子夏的话在现在看来,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常识,也是做学问的基本方法,不过是因为泛道德的影响,终于被理解成了读书做官的华山一条路。

到了今天,我批判这个泛道德,倒不是为了更好解释这句话,绕来绕去只是想说明着一个道理,我们在宣传传统文化的时候,倒是真的要好好理解一下子夏的生存状态,不要再把他理解成只讲究读书做官的所谓“君子儒”。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