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正文

文学革命、国防文学和鲁迅的论争

(2007-06-23 11:41:18) 下一个
看完鲁迅的论争集,我突然有一个“发现”, 与其说鲁迅是骂人的高手,不如说他是挨骂的高手。

鲁迅是他那个时代挨骂最多的人, 我记得以前有个人说鲁迅就是一个“可怜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鲁迅挨骂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都挨过骂,譬如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都挨过骂。当初挨骂最厉害的恐怕不是鲁迅,但多少年过去了,鲁迅就成了新文化运动挨骂最多的人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原因呢?因为胡适陈独秀等人宣传了一下就不怎么有动静了,鲁迅却写了几部著名的小说,譬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对旧社会和旧道德的批评揭露很彻底,于是鲁迅就不得不挨大家的骂了。

第二阶段是《语丝》和《现代评论》两派论争, 陈源给鲁迅按了一个“挑剔风潮”的罪名,让鲁迅在北京失去了立足点,鲁迅因此又和陈源等争论了很久。在这个时候,鲁迅并不是孤军作战,基本上是《语丝》跟《新月派》和《现代评论》的争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语丝派的几个大将林语堂周作人基本退出了争论,但鲁迅跟胡适陈源等人的对立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第三阶段就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对鲁迅的批评。想比来说,第三阶段鲁迅受到的“围剿”最多。 因为这个时候,鲁迅基本上是孤军作战。 但是这次围剿对鲁迅的影响并不比第二次大。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有些批评,说实在的是正常范围的文学批评,并没有对鲁迅本人有什么中伤。譬如他们批评鲁迅的作品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这种批评对鲁迅的作品来说更像是一种肯定,唯一可挑剔的就是他们对鲁迅的态度。但这种表面上的恭敬,从来不是鲁迅追求的东西,所以鲁迅并没有因此感到特别痛苦。

第二,许广平对鲁迅的精神支持。虽然现代有些人从文献里找出了鲁迅的各种“感情寄托”--或者飘忽,或者深沉--认为许广平只是在生活上却没有在精神上对鲁迅有很大的影响。 我认为这不符合常识。许广平和鲁迅是一起生活的夫妻,从后来许广平的回忆来看,许广平非常在意鲁迅情绪的不稳定,这就是许广平对鲁迅最大的精神安慰。换句话说,许广平的回忆和别人不一样,不是一时感情的发泄,当然看起来就没有那么的热烈了。

这第三次的论争比较复杂,我决定只介绍两个问题,分析鲁迅和其他人论争的关键。

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学和革命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郭沫若首先提出来的。围绕这个题目,很多人发表了很多意见。譬如文学有没有阶级性,目前的文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学,文学的阶级性和作者的阶级性的关系。

大家知道,鲁迅是承认文学的阶级性的,并且因此和梁实秋打了很久的笔头仗。梁实秋的文章,和胡适的提倡白话文的文章非常类似,自以为会得到众人的响应(这个是我小人之心读梁实秋之腹),没想到却招来了一顿批评。

不过鲁迅坚持的就是不要把文学的阶级性和作者的阶级性等同起来。这个观点左联的人有一些同意,有一些人不同意--他们从鲁迅的阶级出发把鲁迅的作品定性为小资产阶级的文学作品,认为鲁迅的作品不够革命。鲁迅从来没有同意这个观点,他始终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所谓革命的宣传和口号,提倡有内容的无产阶级作品。

这一场争论在当时并没有定论,后来因为共产党领导同志的干涉做到了表面上的和谐。

第二个问题就是国防文学的口号的问题。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共产党的宣传口号从无产阶级革命变成了国防文学。周扬首先提出了这个口号,并且获得了很多的响应。但是鲁迅和胡风却提出了另外一个口号,“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立刻遭到了周扬徐懋庸等人的批评。

通过对有关争论的阅读,我发现很多人一直在强调哪个口号更正确,这其实根本就不是鲁迅提出另一个口号的目的。鲁迅并不反对“国防文学”的口号,他只是反对周扬等人的“思想”。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实际上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一个作风问题。鲁迅看来,周扬等人认为,不同意“国防文学”的人就是汉/奸, 不同意国防文学这个口号的人的作品就是汉奸文学。鲁迅认为这种态度并不正确,即使有些人并不同意这个口号,如果他的作品也号召大家起来抗日,那么他的作品也不是属于“汉/奸文学”。或者说有些人的作品虽然不号召抗日,但是同情底层群众的遭遇,那可能既不属于国防文学,也不属于汉/奸文学。

这里面存在误会,后来刘少奇等人出来打了圆场。

这两个争论体现了同样的问题,这是我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第一就是鲁迅的观点。非常遗憾,虽然共产党后来把鲁迅的地位抬得很高,却没有在实际上认识鲁迅的观点。换句话说, 跟鲁迅争论的那些人,由于后来成为了共产党宣传的负责人,他们的观点重新得到了发挥,这些观点实际上在文化大革命中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譬如文学阶级性的问题。很多人实际上是把作者的阶级性和作品的阶级性直接等同起来的--这也是他们把鲁迅的作品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的作品的原因--而这种观点和作风,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共产党建国以来的思想作风,也是出身论和血统论这两种简单思想作风的源头。

再譬如革命和文学的问题。有些人虽然认为文学的阶级性和作者的阶级性并不等同,却认为文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革命”。这个观点似乎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回答“为什么革命”和“什么是革命”。换句话说,它是很多人投机革命的借口。

再譬如文学宣传性的问题,它直接产生了口号文学的流行。

这些东西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们只是在革命的短时间内起作用,副作用很大。

相反,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却被他们故意忽视了,这个负面影响在后来的历史中非常突出。如果鲁迅活着,或者说鲁迅的观点受到了重视,鲁迅未必会受到冲击,甚至很多人也不会受到冲击,这个结论恐怕是出乎很多人的猜想的。

第二, 就是共产党的民主原则。 非常显然,两次争论都是在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得到缓和的。但是这种原则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人只是在表面上接受了调解,却在后来适当的机会中爆发出来了。怎样处理民主以后的集中问题,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