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说到《现代评论》的陈西滢先自我标榜了一下公正的立场,然后用小道消息传来的流言“认定”鲁迅有“挑剔风潮”的行为。
从法律角度来讲,陈西滢这样的行为具有诽谤的嫌疑;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讲,陈西滢这样做事显然把鲁迅当作了一个任由人指手划脚的“倒霉蛋”。
那么鲁迅是不是倒霉蛋呢?
从事实看来,鲁迅在1925年不但不是倒霉蛋,而且正是得意的时候。鲁迅当时在教育部当差,并且在女师大任教,薪水300大洋,比起社会上的一般人高多了。尤其在事业上,鲁迅当时刚发表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在社会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声誉。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当时文坛的大文豪。即使从鲁迅的一生看来,1925年前鲁迅的创作更自由。
当时的鲁迅唯一的缺憾就是爱情的缺憾。鲁迅不爱他的妻子,但他没有理由跟他的妻子离婚--当时的婚姻没有感情不合的说法。
当时的鲁迅幸运地碰到了许广平,从《两地书》来看,当时鲁迅和许广平还不能算是正式的情人,不过是许广平给鲁迅写了几封信,向他请教一些社会上的问题--可以说是开始谈恋爱吧。
女生们对这个话题无疑是很感兴趣的。 大家可以想见,关于鲁迅和许广平的话题当时在女生中肯定比较流行,善意的玩笑和恶意的流言肯定也不少。同样身处北京又是同行的陈西滢肯定也听说了不少“流言”。
但流言毕竟是流言,鲁迅和许广平的恋爱关系跟鲁迅“挑剔风潮”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第一,学生风潮的事情在先。杨萌榆开除学生,学生自治会反对杨萌榆的教育风格发生在鲁迅和许广平恋爱之前。鲁迅既没有挑剔风潮的动机,事实上也不具备这个可能性。
第二,鲁迅在女师大教书,对于学生风潮肯定有自己的看法。鲁迅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是一个侠者。从他的小说可以看出,鲁迅非常反感欺负弱者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陈西滢的“公正”是不能用来针对鲁迅的。 鲁迅仅仅发表宣言反对杨萌榆开除学生,并且声称那些学生不具备被开除的恶行。鲁迅并没有要求开除杨校长--鲁迅的行为和女师大学生的行为并非一致,鲁迅同情学生并不等于鲁迅让学生把校长赶了出去。
第三,从《两地书》来看,鲁迅并不赞同学生走上街头,但鲁迅也无法说服许广平以及学生自治会的成员不走上街头。许广平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刘和珍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热血青年,她们有她们的立场和行为准则。学生自治会支持被无辜开除的学生,要求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正当的要求。至于方式,我们现在因为资料不足已无法评判,但我认为至少她们的动机并非恶意。
第四,正如上文所说,鲁迅和许广平当时不过才开始恋爱,那时候的鲁迅对许广平不可能具有太大的影响力。 许广平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青年,对于学生的公共利益比较关心,她更同情被开除的学生,认为杨萌榆的某些行为实在看不下去,这些看法并非鲁迅可以改变。--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她随意改变这些看法。
从《两地书》来看,学生自治会要求鲁迅对她们有所支持,鲁迅答应许广平他会用他的笔为她们作些呼吁,让社会看到更多的事实。 鲁迅既没有事先和许广平商定要怎样对付杨萌榆,也没有在事后捏造杨萌榆的事实。--大家可以看到,鲁迅在风潮中的行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那么鲁迅为什么答应许广平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鲁迅本人就是一个具有侠义精神的社会主义者。鲁迅反感欺负弱者,同情被无辜开除的学生。
第二,鲁迅对许广平具有好感。鲁迅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他不可能不受到私人感情的影响。
第三,鲁迅是一个受旧道德影响很大的人。鲁迅既然答应许广平, 他不可能退缩。
可以说,鲁迅后来反对杨萌榆反对章士钊完全是这几种原因综合的原因。但鲁迅让人敬佩的就是,他始终没有被私人感情左右了他的是非感。我个人认为,鲁迅受尼采的超人思想的影响以及鲁迅和许广平当时的关系,是鲁迅能够不退却而坚持战斗的最主要原因。鲁迅一方面不希望让许广平失望,另一方面又把这种想法转变成了他对于社会上的“官僚主义”抗争。
正是因为这样,鲁迅才选择了坚持和陈西滢论争。 因为鲁迅不但要证明自己和学生的无辜,同时还要向社会表明所谓的“公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但鲁迅让人敬佩的就是,他始终没有被私人感情左右了他的是非感。"
我也是最钦佩这样的人,能做到这个境界非常人也.很讨厌那种混成一锅粥的思想状态和做事状态,倘若是由于自身的理性局限,动辄为私人感情所左右,也算是修行不到,眼界狭小.
但若是自己心里清楚,却故意而为之,哼,所谓故意搅浑水,那就是品质低劣了.
对了,忽然想起来,论坛里的很多吵架都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