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后几场大辩论中毛泽东的问题
(2006-11-07 09:58:12)
下一个
现在很多人写文革的文章,往往说毛泽东如何早就计划好了怎样对付对手。
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个假设,是个没有被证实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因为利害关系一再被强调,拔高,肯定, 说到最后就把毛泽东演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
在我看来,毛泽东自称耍阳谋不耍阴谋,很多人他起先根本没有真的想去对付。
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权威”不感冒。小人物不喜欢权威,发法牢骚,骂骂天也就算了。但是老毛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权威,有很多人需要利用他对付别人,这点他恐怕考虑得不够--也许在后来他也有过厌烦的时候,所以也就有了所谓“搞平衡,翻脸”的说法。
我的意思就是:在很多的时候,老毛根本就不是论战的主角, 也不是论战的发起者。但是他“不感冒权威”的做法往往让论战升级,最后变成灾难。
为什么呢?因为权威毕竟是权威,毕竟是有支持者的,恐怕也有点脾气,本来他们要胜利的争论,是不太容易考虑对手的情绪的。没有想到的是,老毛一加入就立刻引起了胜负方的改变,这些本来不该拿出来讨论的地方全被拿到台面上作为“权威”反动的证据--同时也使老毛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客观地说--写完这四个字,我先嘲笑自己一番。经过那么多年的文争武斗,涉及多少人生命和幸福以后,这个客观究竟有多大价值?--不过弄清事情的真相也不会毫无疑义吧。
客观地说,当初毛泽东捧起来的那些人,譬如红学中的李希凡、《海瑞罢官》中的姚文元。。。他们确实很有水平,在观点和证据两方面都有不错的功夫。
如果姚文远没有被划入“四人帮”,位置不是爬得太高,他现在依然可以自豪地坚持他的观点,成一家之言。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他们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稀里糊涂成为了权威--在当时是腾云驾雾的感觉,对毛泽东是感激涕零,现在看来肯定是稀里糊涂--免不了让别人眼红,所以很多人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很多被牵连进去的呢?当时肯定恨的是这些人,后来就恨上了毛泽东--这种演变有其自然的规律,也有人为的因素--所以姚文远等人就倒霉了,这一次倒霉的速度倒也比的上串红的速度。
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毛泽东。因为毛泽东这个不喜欢权威却又偏偏势大中天的人物。
文革中的很多事情倒是可以让我们想想历史--所谓一代皇帝一代臣,很多忠奸善恶的变化,也不过因为如此。譬如吴晗那样去刻意描写一个“青天圣人”,有多少历史的成分,有多少演戏的因素,有多少天真的想法,就很难说得清了。
不过我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很具有演戏的天分的,也有很多称职的观众。如果历史让我选择,我肯定孜孜不倦的把他们的音容笑貌嘴脸鼻眼看完,喊好的时候喊好,流泪的时候流泪,不吭声的时候不吭声--命运的绳索捏住了我的脖子,我怎么能不拼命探头看戏呢?
不知所云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