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正文

巧言令色鲜矣仁

(2006-07-17 23:03:20) 下一个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很多人都引用过。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此说说我的意见。

    巧,一般解释为技巧;令,这里解释为众多,让众多人喜爱的美色。

    孔子的一群学生,纳于言的人很多。就是有那么几个言语科毕业的学生,长得很不怎么样。于是孔子叹气说“说话懂得技巧又长得漂亮的的人真少啊。”

    当然也不光是他的学生。孔子一生没见过几个mm,难得见过南子那样的漂亮女士,对他也不理不睬,坐着马车就把他凉在后面了。孔子闷闷不乐,只好再次叹气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仁者,人也, 这是《说文》的解释。

    这种解释当然是笑话,专门逗大家高兴的。 有人开心一笑,我的文章就算没有白写, 阿弥陀佛,积了很大的功德。

    有人说了:“你小子纯粹找骂,看我气过去了不念三字经便宜你了。 ”

    那我只能说:“善哉,善哉,我的文章达到天地之德了。”--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为了让人犯嗔戒口舌戒而有人自然而然犯戒者,不亦天乎?

    孔子说:君子温良恭俭让。 如果那位读者看了上面的文章没有笑,也没有生气,那么我这里先恭喜了:“您离君子不远了。”

    君子九思,其中有一思就是“疑思问”, 您要是问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那你必须耐心从头讲起才行。


      “巧言令色鲜矣仁”,最难解释的就是这个“仁”。孔子言必称仁,但是他对仁的解释很不清楚。

     《论语》多次提到“仁”的解释[1]: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樊迟一问
     “仁者,爱人”--樊迟二问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樊迟三问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二问。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问仁。
 
     “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问仁。
 
     “恭、宽、信、敏、惠”--子张问仁。
    
      孔子在各个场合对仁的解释是不同的,这样看来,“仁”应该不难做到。但是非常奇怪,孔子对“仁”的解释固然多样,对仁人的要求却非常苛刻,两者结合起来,孔子对仁的解释似乎在抬杠。
   
      《论语》说道: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由此可见,孔夫子对仁者的要求非常苛刻,不但认为自己的几个得意门生称不上仁,而且认为几个当时的名人也称不上仁,甚至宣称一辈子也没见过“好仁”的人, 对于普通好百姓更是不抱希望。

    但是《论语》又说了: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这样看人,仁者似乎也用不着爱人,用不着恭忠敬,用不着克己复礼,用不着恭宽信敏惠。 关键只要让他老人家开心了,他开心了就是仁,他不开心就给死命地吹,反正让人领不清搞不明摸不着做不到就可以了。

    既然这样,孔子又为什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直接说“鲜矣仁”不就可以了么?

   
    这里又另有故事,这个故事才是“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真正幕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这是孔子“以貌取人,矢之子羽”。那么“以言取人呢,失之宰予”呢?

     《论语》先进篇讲到孔子的得意弟子,其中言语可最出名的就是宰我和子贡。但就是这个宰我,当临菑大夫的时候与田常作乱,被夷其族,孔子感到很不耻。

     因为这两件事的教训,孔子终于长叹道:“巧言令色鲜矣仁。 ”
   

     可见“巧言令色鲜矣仁”说的就是子羽和宰我,一个相貌丑却名乎诸侯,一个言词锋利却被夷其族,孔子因为看错了人因此印象深刻,记录下来警醒后人。

     但是对我们来说,这句话最好用的还是用来打击对手,凡是比我们长得好或者能说会道的,我们都可以学学老夫子,摇头叹气:“巧言令色,鲜矣仁。”

     如果对方生气,让他去问老夫子好了。      

[1]《说文》对仁的另有解释:亲亲贵贤, 爱人利物。庄子对仁的解释:“中心物恺,兼爱无私”。 孟子的解释: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亲亲,仁也”。“杀一无罪,非仁也”。“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对仁的解释跟孔子不同,甚至自相矛盾。他先说“亲亲为仁”,但是后来又把仁民和亲亲分开。总而言之,孟子的理论是反对墨子的兼爱的,除了孟子,其余的解释全部不同于孟子的理论。孟子说杀一无罪为非仁,但是无罪不无罪,大概也非得他看得高兴不高兴了--在这点上,他和孔子是一致的。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