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正文

伤高怀远几时穷(王熙凤从篇)(图)

(2006-06-24 18:07:31) 下一个

《红楼梦》对王熙凤着墨很多,为了叙述方便,我准备按照“一从二令三人木”这个谜语来写--也就是说分成从篇,冷篇和休篇[1]。

历来评论王熙凤的文章很多,他们的观点也大致相同--爱恨交加。 这个“爱”就是爱王熙凤的风流才能,这也是王熙凤能让贾琏言听计从的原因。

所以王熙凤从篇就是讲王熙凤的风流才能。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著名的内管家, 她的管理能力和探春的政治能力是作者非常欣赏的,但是红学家历来对她们的评价颇为不同。 探春往往被评为大观园杰出的政治家,王熙凤则被比作大观园里的曹操。

那么她们到底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呢?我们还是先看看《红楼梦》的描写吧。

非常值得注意的事,作者曹雪芹在描写王熙凤风流人才的时候,和探春有着惊人的类似。

王熙凤的警幻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探春的警幻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作者一样的赞美她们的才能,感叹她们的命运。


王熙凤和探春出场都是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入京。在林黛玉看来,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 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整个《红楼梦》里,对人物眼眉身材进行全面描写的只有他们两个。 非但如此,她们的眼眉身材还有很大的相似点,探春的描写简直就是王熙凤少女时代的翻版,探春远嫁后的样子作者没有写,但除了这个“体格风骚”可能有人质疑以外,其余的描写我觉得大致可以套用到探春身上。前几天文学城新闻直通车讲到几个著名女星的惊人变化,可见女大十八变,探春就算变成王熙凤那样“体格风骚”,恐怕也不是不可能的.

王熙凤和探春一样的争强好胜,王熙凤“自幼假充作男儿教养”, 探春“大凡自己是个男子”。 不得不说, 由于儒家文化对女性的特别“照顾”, 王熙凤和探春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了她们的志气不凡,有着明显的女权主义倾向。 黛玉也有男性化的倾向,不同的就是她们读的书多少不同。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不读书是巨大的缺点。但是王熙凤、探春和黛玉的遭遇比较,读书越多,志气就越弱。

黛玉读的书最多,她的潇湘馆弄得象公子哥儿的书房似的,她也就只能在诗里抒发自己的志向。
探春呢,略读过书,往往还喜欢断章取义[2]。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断章取义,使得她突破了儒家孔孟之道空谈心性的限制。
王熙凤没有读过书,对于这些上不通,但是对于人情世故却看得最清楚。她自己对这些也有着很好的批评,“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咬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们那里知道!先时我们平儿也是这么着,我就问着他:难道必定装蚊子哼哼就是美人了 ”;小红也夸她“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

这是《红楼梦》的情节,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就把读书和人情世故完全对立了起来, 把它当作一个普遍真理。但是《红楼梦》的这个情况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教育虽然并不一定导致书呆子气,但是儒家空洞落后的道德说教却确实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和手脚。

所以现在评《红楼梦》的人往往更欣赏贾探春,关键在于她没有完全被书本束缚住。 所以贾宝玉说,整个《大学》只有一句明明德,这是同样的道理啊。

贾探春和王熙凤还有一个类似点。就是向王夫人靠拢,向贾母看齐,在这个前提,甚至连生母和亲婆婆也可以放在后边。 这样的勇气和眼光也是因为她们受儒家“呆孝”的影响比较小,因为这个原因,她们也就更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反过来说,黛玉受此影响就比较大,所以只能黯然神伤,无法找到一条出路,造成了《红楼梦》最大的悲剧场面。

而王熙凤和探春呢?在儒家无聊的“礼”教面前,都作了顽强的斗争。探春为此反对赵姨娘的无理要求,为此打王保善家的,反对毫无道理的查抄个人隐私。 王熙凤因此反对贾琏的好色无度,反对贾瑞的无理要求,不支持贾赦的荒唐要求。 同时,这些反抗都对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这些将在王熙凤的令篇和休篇里面继续展开。

除了这些相似之处,我们再来看看王熙凤的个人风采,看看她怎样让贾琏这个公子哥儿神魂颠倒的。

她的这个特色集中体现在于她待人接物的一面。譬如她刚见林黛玉[3],要哭就哭,要笑就笑,不但照顾了林黛玉的心情,更要照顾了贾母的心情,这些做作无疑是她赢得贾母喜欢的重大原因。真正的关键在于她几乎把自己的真心情艺术地表达了出来,即使做作,也是真诚地做作,所以贾母这种喜欢热闹有老于世故的人特别喜欢。

再譬如她初见刘姥姥,却很少开口,很少流露自己的感情。 关键就在于她在没有弄清情况下保持了冷静,不轻易得罪人,不轻易上当[4], 所以也就赢得了周瑞家和刘姥姥家的尊重。

再譬如她对邢柚烟的态度,冷静观察,不因为邢夫人而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5]。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已经很了不起了,更可贵的是她不需要非得别人打报告上来就能了解人情世故。

最精彩的一段就是她行权宁国府,大改宁国府一贯偷懒势利的风气,回来朝贾琏撒娇[6][7]。 大家看她说笑做作,恰到好处。既卖弄了自己的本事,却偏偏说得非常的委屈; 既讨好了贾琏,又表示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既让贾琏认识到了她的才能,又偏偏顺便拍了贾琏的马屁。

真地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啊。更有趣的就是脂砚斋在这里批道:实有此事,实有此事。可见王熙凤的话真真假假,在笑话之中全是学问。又怎怪得贾琏对她言听计从呢?

连我也不禁羡慕贾琏的好福气了。

[1] “一从二令三人木”大致有两种解释,主要的分歧在于三人木的解释。周春认为“人木”就是休字--拆字法,三属于借用成句;太平闲人认为“三人木”合成一个“来”字。 后人在这两个拆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的引申,这里不一一引用了。我倾向于前一种解释。

[2]]《红楼梦》回,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3]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 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 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 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们: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4]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 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

[5]凤姐儿冷眼看岫烟心性为人,竟不象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因此凤姐儿又怜他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邢夫人倒不大理论了。

[6]正值凤姐近日多事之时,无片刻闲暇之工,见贾琏远路归来,少不得拨冗接待,房内无外人,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 不知赐光谬领否?“

[7]凤姐道: “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 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况且又没经历过大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些不自在,就吓的我连觉也睡不着了。我苦辞了几回,太太又不容辞,倒反说我图受用,不肯习学了。殊不知我是捻着一把汗儿呢。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多走。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 ‘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况且我年纪轻,头等不压众,怨不得不放我在眼里。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又再三再四的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日,我是再四推辞,太太断不依,只得从命。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哥还抱怨后悔呢。你这一来了,明儿你见了他,好歹描补描补,就说我年纪小, 原没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他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苗青青 回复 悄悄话 三人中间,俺喜欢探春一些。 看了你的评论,觉得王熙凤也是个挺可爱的人物, 可能过去俺的头脑也受了儒家框框大大的影响而不自知吧。

俺一直不喜欢多看黛玉的生活, 因为深究悲剧主角的生活和命运太沉重了!

儒家最大的问题是不是就在于它对女人的歧视和束缚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