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乱语之入声篇
(2006-05-09 08:59:55)
下一个
看大家说得起劲,1111也凑点热闹。我在这之前并不知道什么是入声,我只知道对于“骨”“国”之类的词,我用全拼敲往往要找个半天,对它们免不了既爱又恨。
听大伙儿这么一说,才发现是因为它们属于另类的缘故,既然专家们叫它入声,那就入声吧, 不知道有没有更牛的人知道它们为什么被叫做入声,难道因为它们入乡随俗了?还是它们上天入地了?
随便猜测一下,肯定是因为它们被归入其它声部的原因,所以入声的概念肯定是后来取得,是为了配合北方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四声部曲的名字。
我前面提到南方话,说它们保留了古代文言文的韵部,这句话是没错的。但是并不等于北方话没有保留古汉语的韵部。真正说起来,现在的各种方言各自保持了古代汉语的一部分
韵部,谁也不完整,所以这里并不存在谁更优越的事情,不要把这件事弄得来个南北之争。
不同的东西并非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吧,大可以和平共处。这大道理说完,1111又要抬杠了,某人说赵元任是北方人, 某某是吴方言区,某某事湘方言区,也许是真的吧,但是这问题并没有结束,还必须看看他父母亲、保姆是不是北方人才行,因为他们说什么话并不完全由大地区决定, 往往跟他门所处的小环境有关, 不知道有没有专家研究这些东西,嘿嘿。
入声依然存在,叫它们入声只是北方人的习惯,对于南方人来说,我们或许应该给它们取另外一个名字,因为它们一直就那个样子,既没有入乡随俗被同化,也没有上天入地变得无影无踪。
它们为什么在北方被同化了?1111认为这跟地理环境有关,跟民族之类的东西关系不大,即使有关也是巧合。为什么呢?因为北方地广人稀,说话必须拖声。 但南方人口密集,并不需要嚷嚷。这倒和南北地方戏相像,有些词本来是南曲,很难入北曲。
譬如辛弃疾: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样的词如果用京戏的一转三折来唱,不但唱得累,听得也累。要不你可以试试。
最明显的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字字一顿,思绪与节凑似乎可以同步,如果你非得唱成“断---断----肠---肠----人---人”,那恐怕真得唱得断肠,嘿嘿。
有语言天赋的人跟他说什么地方的话无关,北方话因为吐气足,很多人说起来很轻松;但是南方话音因为不需要吐气,很多人说得也很省力。
可惜这种天赋并不是赋予任何人,对譬如1111这类的人来说,大概只能勤能补拙了,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