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父亲的回忆

给父亲收集的抗战期间在空军的记忆和有关祖父的中国海军文章
正文

名人辈出的萨氏家族

(2006-05-08 15:08:14) 下一个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福建闽侯的萨氏家族出了多位军事将领和科技精英,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海军将领萨镇冰、中山舰长萨师俊、计算机科学家萨师煊、物理学家萨本栋、化学家萨本铁、微电子学家萨支唐、数学家萨支汉……重温往事,对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教育会有很多启迪。

??家族历史悠久

??福建闽侯萨氏家族,祖籍雁门,今山西代县。其先祖为色目人,有六七百年历史。元世祖忽必烈时代(1260-1264),执掌兵权的萨拉布哈是雁门萨氏始祖。泰定帝铁木儿时代(1324-1328),元朝四大诗人之一萨都拉,官至南台侍御史,钦赐萨姓,为立姓之始。
??萨都拉之孙萨仲礼是元统年间(1333年)进士,官至福建中书省检校,举家由晋迁闽,因此闽侯萨氏家族从萨仲礼算起,传至萨镇冰已是第16代了。
??在福州,萨镇冰故居就坐落在朱紫坊。深宅大院,金箔彩绘已斑驳脱落,当年繁华仍依稀可见。由于朱紫坊及三坊七巷古迹众多,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相当丰厚,政府对遗址重建已作规划,相信我们再游榕城时能感受到萨氏家族的真正魅力。

??海军名将萨镇冰

??爱国海军将领萨镇冰(1859-1952)1859年3月30日生于福建侯官。其父萨怡臣,以教书为生。萨镇冰1869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被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与严复、刘步蟾等同窗。父亲对他留学非常高兴,题联曰:“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1880年学成回国,萨镇冰任“澄庆”兵船大副。1882年调天津水师学堂任教官。1886年后,历任北洋舰队“威远”、“康济”兵舰管带。
??1894年甲午战争中,他奋勇作战,抗击日军。北洋海军战败后,萨镇冰被革职,回乡任教。1899年复出,任北洋海军管带。1909年任筹办海军大臣。他把南、北洋海军统一编为巡洋、长江两舰队,任两舰队统制,授海军正都统(部长)衔。他曾两度赴欧美和日本考察,先后购买舰艇10多艘,包括名声远扬的中山舰。
??民国建立后,萨镇冰被授予上将军衔。1916年任驻沪海军总司令,1917年任海军总长,1919年5月至8月曾代理国务总理。1927年应聘国民政府海军高级顾问。1929-1933年赴闽赈灾、筑堤、铺路,从事社会慈善事业。1933年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革命政府,并任省政府主席。1935年曾返山西雁门,并修编《雁门萨氏家谱》。
??抗日期间,他已年逾古稀,仍往南洋考察,宣慰侨胞。又经川、黔、湘、滇、桂、陕、甘等地,为抗战出力。1940年曾前往延安,半途被接回重庆。抗战胜利后,回福州。1947年被推为福建佛教医院董事长,继续社会公益事业。
??1949年8月福州解放前夕,萨镇冰拒绝随蒋去台,并与刘通发表文告拥护中国共产党。解放后,萨镇冰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有《古稀吟集》、《仁寿堂吟草》传世。清廉不贪是他一生的高风亮节,今天福州人提起他还尊称“萨菩萨”。他曾写道:“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1952年4月14日萨镇冰病逝,享年94岁。

??中山舰长萨师俊

??萨师俊(1895—1938),海军名将萨镇冰之侄孙。自幼立志洗雪甲午国耻,就读烟台海军学校。历任“江安”、“建安”舰副舰长、“威胜”、“楚泰”等舰舰长。萨师俊治军恩威并重,深得军心。1937年任“中山”舰舰长。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有光荣历史。1916年,永丰舰参加了孙中山、蔡锷发动的护国运动。1922年,陈炯明在广州叛变,炮轰大总统府,永丰舰官兵智迎领袖孙中山登舰。1925年3月中山先生逝世后,广州革命政府将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萨师俊率中山舰在沪宁之间筹防,功绩显著。1938年6月,日寇占领安庆,中山舰投入武汉保卫战。
??1938年10月24日上午,一架日机临空,舰炮齐发,迫使逃遁。萨师俊认为这是“大战序幕即将揭开的侦察行动”,下令全舰一级戒备。中午奉命驶向汉口,舰首刚转向,6架日本轰炸机迎面而来,萨师俊早有戒备。他一声令下,各炮齐发,使敌机不敢低飞接近。下午3时15分,6架敌机再来轰炸。萨师俊在腿被炸断、手臂重伤的情况下,振臂高呼:“全舰员兵努力杀敌,誓与本舰共存亡!”当敌机弹尽飞走后,接替指挥的副舰长下令放下舢板,欲将舰长及受伤士兵送岸治疗,但萨师俊坚辞不就,“我身为舰长,职责所在,应与舰共存亡,万难离此一步。”敌机复返,轮番扫射,萨师俊英勇捐躯,时年43岁。最后,中山舰沉没在金口长江水域。
??199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开始了中山舰打捞工程。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整体打捞成功。真是:“25年服役,历经风云变幻,铮铮铁骨不屈;59载沉没,今朝重见天日,民族精神雄起。”2001年12月23日修复竣工,可供参观祭奠。

??计算机科学家萨师煊

??萨师煊教授是我国数据库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创建人。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团结了全国数据库工作者,成为我国数据库学术活动有口皆碑的领军人物。
??萨师煊1922年12月27日诞生于福州。在萨氏家族中,“师”字辈属第18代,他是萨镇冰的侄孙、萨师俊的堂弟,但他极少提及这个显赫的家族。1941年他考入厦门大学,1945年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1946年在中山大学任教。解放前夕,萨老师追求革命,跋涉千里来到解放区,进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工作,开始了为人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历程。
??改革开放后,1978年萨师煊与其他同志一起,最早将“信息”一词用作高校专业的名称,创建了第一个以数学与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为特色的经济信息管理系。萨师煊为创始系主任。1986年,在系计算站基础上,发展为校计算中心。1994年,经济信息管理系与校信息中心合并,组建了现在的信息学院。
??1979年,在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参考资料》上萨师煊发表了《数据库系统简介》和《数据库方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数据库启蒙论文。随后,他作了许多学术报告,发表了涉及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等学术论文。他曾领衔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分布式查询系统”,荣获国家计委杰出贡献奖。
??1983年萨师煊教授与王珊教授编著了《数据库系统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明数据库理论与技术的教材,1988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991年出第二版,针对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学生及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从结构到内容作了较大调整。2000年出第三版,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九五规划的国家重点教材,成为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权威教材,也是从事数据库科研和应用人员的良师益友。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7年他积极支持并与王珊教授一起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20年来,该所成为国内最早开展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并行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保持了领先地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萨师煊教授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软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数据库学组组长等。从20世纪80年代他与罗晓沛教授、施伯乐教授就提出“执着、和谐、潇洒”地推动我国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自1977年第一次数据库学术会议后,到2005年举办了22次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为交流学术成果与研发经验提供了讲坛。
??萨师煊教授一贯倡导和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活动。邀请国际知名数据库专家S.B.Yao、P.P.S.Chen、Y.W.Su等到国内讲学。从1983年开始,他率领中国学者代表团参加了国际最著名的数据库学术会议,如VLDB、ICDE,并担任程序委员会远东地区主席、程序委员会委员等职。对我国数据库技术跟踪国际前沿,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9年成立的北京人大金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为技术依托,以研发推广国产数据库软件产品为己任,在国家863计划和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研制的金仓数据库Kingbase ES是一个稳定高效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广泛用于电子政务、教育和制造业信息化等领域,金仓数据库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数据库发展研讨会暨萨师煊教授80华诞庆贺活动,校长纪宝成、党委书记程天权出席了寿宴并致祝词。来自全国计算机界的几十位著名院士、学者出席了活动。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发展很快。学院按一级学科设立了三个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经济信息管理系和数学系。按二级学科设立了研究所。现有2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他们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坚持以科研为基础,面向实际应用,研制出具有自主版权的一系列国产数据库软件,并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我们祝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物理学家萨本栋

??著名物理学家、厦门大学首任校长萨本栋(1902—1949)1902年7月24日生于福建闽侯。在萨氏家族中,“本”字辈和“师”字辈同属第18代,均为萨镇冰侄孙。萨本栋少年时在福州求学,后入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留学。在斯坦福大学等校攻读电机工程和物理学,1927年获博士学位。
??1928年萨本栋回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他认真教学,循循善诱,备受学生爱戴。数年间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和《普通物理学实验》,先后于1933年和1935年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用中文出版的大学物理教材,使用了近20年,对我国物理教学影响很大。
??193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聘萨本栋为客座教授。其间他发表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Dyadic algebra applied to 3-phase circuits),获美国“1937年度理论与研究最佳论文荣誉奖”。他还写成英文专著《并矢电路分析》(Dyadic circuit analysis)在美国出版,成为“数学、物理、电机三角地带”的理论杰作。
??1937年3月,萨本栋从美返回清华。恰逢爱国华侨陈嘉庚因经营失误,资财亏蚀,将他创办的厦门大学献给国家。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当时教育部任命萨本栋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萨本栋接受任命第二天,卢沟桥事变发生。他在炮火声中抵达厦门,于7月26日上任。9月日寇轰炸厦门,学校暂迁至当时的公共租界鼓浪屿。10月厦门大学决定内迁到闽、粤、赣交界的山城长汀。当时交通极为不便,而萨本栋却周密筹划,指挥若定,不到一个月师生全部安全转移。图书、仪器也赶在1938年厦门沦陷前迁出,显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萨本栋励精图治,廉洁奉公,树立起严谨朴实的良好校风,使厦门大学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成为屹立于祖国东南的知名大学。
??萨本栋严于律己,为政清廉,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堂弟萨师煊曾忆及:“他在厦门大学当了七年校长,除初去时带了一个亲戚当秘书外,没有再引用我们家里一个亲人。在招生上,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我们家中有几个堂弟妹多次报考厦门大学,因分数不够,照样未被录取。”萨本栋日常生活则“饮食简易,衣着俭朴,经常身穿布质中山装,脚穿双钱牌球鞋在校内奔忙,新来的同学往往以为他是校内工友”。当时驻长汀的国民党某军长亲自登门找他,要求让其儿子免试入学,萨本栋严词拒绝。海军某司令也曾写信给他,以其儿子入学为条件,愿将所属造船厂的机械设备送给厦门大学,萨本栋指着这位“慷慨”将军的信对学校同仁说:“难道我们可以拿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交易吗?”
??1944年6月,萨本栋再度应邀访美,受聘为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访问教授。他作了多次学术报告,然后根据他原先在厦门大学讲授交流电机所积累的资料,再加上在斯坦福大学授课的新材料,综合整理写成英文专著《交流电机基础》(Fundamentals of alternating current machines),在美国出版,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本。1945年5月,萨本栋在完成美国讲学任务后,转赴英国短期讲学,受到英国科技教育界的热烈欢迎。
??抗战胜利后,他曾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物理研究所所长。事实上,自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起,他就担任过学会的会计、秘书和副理事长等职,并对统一物理学名词译名做过很多工作。
??然而,萨本栋积劳成疾,长期患有胃病仍顽强工作。1948年底,他的病情恶化,赶赴旧金山加州大学医院治疗。在他临终前还对医生述说着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设想,其报效祖国的热情感人至深。1949年1月31日萨本栋与世长辞,年仅47岁。他与夫人黄淑慎有两个儿子萨支唐、萨支汉(均在北京出生),分别成为微电子学家和数学家。

??化学家萨本铁

??萨本铁是萨本栋的胞兄,他俩先后赴美留学,相继回清华工作。一个化学教授,一个物理教授,在清华大学曾是一段佳话。萨本铁(1900—1987)1900年2月3日诞生。1920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化学,1923年获学士,1924年获硕士,1926年获化学博士,并在耶鲁大学作短期研究。
??1928年回国,任教于协和医学院(1928-1929)及清华大学(1929-1937)。萨本铁1937年就获德国自然科学研究院(Deutsche Akademie der Naturforscher)院士。他在清华大学培育出来的学生,多有杰出成就。在大陆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高振衡、时钧、陈新民、汪德熙、武迟及冯新德等。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有钱思亮、张明哲、张光世、朱树恭等。
??抗战时期,萨本铁滞留北平,在辅仁大学任教。日本投降后,1946年举家赴美。他曾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教授,1953年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1967年退休。在美国他也获得很多荣誉,晚年还得到美国药学会的爱伯特奖。
??萨本铁1987年9月19日在美国逝世,享年88岁。夫人于1997年病逝,他们共有6个子女(均在北京出生),14个孙子女。
??在萨本铁40多年的化学生涯中,研究范围甚广,除有机化学外,还研究营养化学、生物化学与发酵化学,也从事药物、激素及维生素之合成研究,晚年并以合成治肺结核及麻疯病的药而享盛名。1939至1941年约有18篇论文发表于《荷兰皇家化学会刊》,3篇发表于《德国化学会志》,1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1946年出版的《中国化学会志》第13卷共13篇论文,萨本铁的占了8篇;第14卷共15篇,有10篇是萨本铁的贡献。
??萨本铁发表论文约200篇,不但量多,质量亦高,参考价值大。在50年后,甚至70年后仍为人引用。据台湾刘广定先生统计,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中以萨本铁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1980-1984年间共为人引用67次;1985-1989年51次;1990-1994年44次;1995-1999年34次;2000-2004年3月仍有28次。由于早期SCI只按论文第一作者登录,而在萨本铁约50篇论文中他不是第一作者,故实际引用次数可能更多。
??萨本铁给我们的启发是论文篇数并不重要,为人引用次数的多少才是学术成就的表现。联系到当前我国高校教师为晋升而拼凑论文篇数,不管是否有用,此风不可长也。

??微电子学家萨支唐

??在本铁、本栋、师俊、师煊的下一代,应该是“支”字辈或“资”字辈。由于族旺人多、年龄差距甚大,长者已经作古、幼者尚在读书。我们仅以萨本栋的两个儿子萨支唐、萨支汉为例,介绍他们的成就。
??萨支唐(Tom Chih-Tang Sah)是美国著名微电子学家。1932年11月10日生于北京。1949年福州英华中学毕业。1953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获电机工程学士和工程物理学士。1954年、1956年在斯坦福大学分别获电机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夫人林达(Linda Chang),共育一子一女。
??萨支唐教授长期从事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研究,对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可靠性研究作出里程碑式贡献。1959-1962年任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物理部主任,1961-1988年任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工程与物理教授。1988年至今,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教授、工学院首席科学家。他提出了半导体p-n结中电子-空穴复合理论,开发了半导体局部扩散的平面工艺和MOS、CMOS场效应晶体管,并提出MOS晶体管理论模型。他发明了探测半导体中微量缺陷的深能级瞬态谱(DLTS)方法,发现了氢在硅中对受主杂质的钝化作用。现在,萨支唐致力于亚微米MOS晶体管的可靠性研究。他发表论文260篇,专著3本。其《固态电子学基础》,在复旦大学谢希德院士的促成下,2002年10月译为中文出版。由于他的科学成就,1963年获美国电子工程学会波特·汤姆生奖(30岁以下最佳作者奖);1975年富兰克林学院奖及终生院士;1986年美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获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最高奖等。
??萨支唐教授是最早与国内合作的美国科学家之一。他多次访华,先后指导12名中国研究生,多次协助在中国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3年9月8日萨支唐教授受聘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胡东成副校长高度评价了萨支唐教授卓著的科研成果,对他多年来与微电子所的密切合作表示衷心感谢。2003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也授予萨支唐为名誉教授,许智宏校长感谢萨教授长期对北大微电子科研工作的支持。

??数学家萨支汉

??萨支汉(Chih-Han Sah)是美国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他比萨支唐小两岁,1934年生于北京,但他1997年7月22日在美国斯托尼布鲁克逝世,年仅62岁。
??萨支汉1955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195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数学博士。1963-1970年萨支汉在宾州大学数学系工作。但他的大多数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主要在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工作。他和库伽(Michio Kuga,1928-1990)教授一起对该校数学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现在该系的许多奖学金都与纪念Kuga-Sah有关。
??萨支汉的研究领域包括经典数论、代数几何学、群论、偏微分方程以及数学物理的交互。1967年他出版专著《抽象代数学》(Abstract algebra);1969年他与Richard Brauer合编了《有限群论:专题论文集》(Theory of finite groups)。此外,萨支汉还特别重视中国古代数学家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萨支汉逝世后,Johan L. Dupont写了长篇纪念文章。1998年秋Dupont教授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讲座时,介绍了萨支汉对希尔伯特第三问题的研究,证明萨支汉的数学造诣很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