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使

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天使。
个人资料
正文

小天使特辑-初为人父的日子

(2006-06-13 22:45:19) 下一个

*************
周国平
*************

奇迹

三月的一个夜晚,那扇门打开了,你的出现把我突然变成了一个父亲。

在我至今为止的生涯中,成为父亲是最接近于奇迹的经历,令我难以置信。以我凡庸之力,我怎么能从无中把你产生呢?不,必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运作了无数世代,然后才借我产生了你。没有这种力量,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父亲或母亲。

所以,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取,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

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开放在我的秋天里。为了这样美丽的开放,你在世外神秘的草原上不知等待了多少个世纪?

由于你的到来,我这个不信神的人也对神充满了敬意。无论如何,一个亲自迎来天使的人是无法完全否认上帝的存在的。你的奇迹般的诞生使我相信,生命必定有着一个神圣的来源。

望着你,我禁不住像泰戈尔一样惊叹:“你这属于一切人的,竟成了我的!”


最得意的作品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你是爸爸妈妈合写的一本奇妙的书。在你问世前,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你的模样。现在你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完美,仿佛不能改动一字。

我整天坐在摇篮旁,怔怔地看你,百看不厌。你总是那样恬静,出奇地恬静,小脸蛋闪着洁净的光辉。最美的是你那双乌黑澄澈的眼睛,一会儿弯成妩媚的月牙,掠过若有若无的笑意,一会儿睁大久久凝望空间中某处,目光执着而又超然。我相信你一定在倾听什么,但永远无法知道你听到了什么,真使我感到神秘。

看你这么可爱,我常常禁不住要抱住你来,和你说话。那时候,你会盯着我看,眼中闪现两朵仿佛会意的小火花,嘴角微微一动似乎在应答。

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我读你读得入迷。


你,我和世界

你改变了我看世界的角度。

我独来独往,超然物外。如果世界堕落了,我就唾弃它。如今,为了你有一个干净的住所,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甘愿坚守其中,承担起清扫它的苦役。

我旋生旋灭,看破红尘。我死后世界向何处去,与我何干?如今,你纵然也不能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久长,维系着我和你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

有了你,世界和我息息相关了。


续写《人与永恒》

朋友来信向我道贺:“你补上了《人与永恒》中的一章,并且是最奇妙的一章。”

说得对。

我曾经写过一本题为一本题为《人与永恒》的书,书中谈了生与死、爱与孤独、哲学与艺术、写作与天才、女人与男人等等,唯独没有谈到孩子。我没有孩子,也想不到要谈孩子。孩子真是可有可无,我不觉得我和我的书有什么欠缺。现在我才知道,男人不做一回父亲,女人不做一回母亲,实在算不上完整的人。一个人不亲自体验一下创造新生命的奥秘,实在没有资格奢谈永恒。

并不是说,养儿育女是人生在世的一桩义务。我至今仍蔑视一切义务。可是,如果一个男人的父性、一个女人的母性--人性中最人性的部分--未得实现,怎能有完整的人性呢?

并不是说,传宗接代是个体死亡的一种补偿。我至今仍不相信任何补偿。可是,如果一个人不曾亲自迎接过来自永恒的使者,不曾从婴儿尚未沾染岁月尘埃的目光中品读过永恒,对永恒会有多少真切的感知呢?

孩子的确是《人与永恒》中不可缺少的一章,并且的确是最奇妙的一章。


凡夫俗子与超凡脱俗

在哲学家眼里,生儿育女是凡夫俗子的行为。这自然不错。不过,我要补充一句:生儿育女又是凡夫俗子生涯里最不凡俗的一个行为。

婴儿都是超凡脱俗的,因为他们刚从天国来,再庸俗的父母,生下的孩子决不庸俗。有时我不禁惊诧,这么天真可爱的孩子怎么会出自如此平常的父母。

当然,这不值得夸耀。正如纪伯伦所说:“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但是,能够成为凭借,这就已经是一种光彩了。

孩子的世界是尘世所剩不多的净土之一。凡是走进这个世界的人,或多或少会受孩子的熏陶,自己也变得可爱一些。

孩子的出生为凡夫俗子提供了一个机会。被孩子的明眸所照亮,多少因岁月的销蚀而暗淡的心灵又焕发出了人性的光辉,成就了可歌可泣的爱的事业。一个人倘若连孩子都不能给他启迪,他反而要把孩子拖上他的轨道,那就真是不可救药的凡夫俗子了。

 
忘恩负义的父母

过去常听说,做父母的如何为子女受苦、奉献、牺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同时就是享乐,这奉献同时就是收获,这牺牲同时就是满足。所以,如果要说恩,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远远大于所予。

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自私的无私,一种不为公的舍己。这种骨肉之情若陷于盲目,真可以使你为孩子牺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

其实,任何做父母的,当他们陶醉于孩子的可爱时,都不会以恩主自居。一旦以恩主自居,就必定是已经忘记了孩子曾经给予他们的巨大快乐,也就是说,忘恩负义了。人们总谴责忘恩负义的子女,殊不知天下还有忘恩负义的父母呢。


报酬就在眼前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养儿育女也如此。养育小生命或许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种体验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的一颦一笑都那么可爱,交流和成长的每一个新征兆都叫人那样惊喜不已。这种体验是不能从任何别的地方获得,也不能用任何别的体验来替代的。一个人无论见过多大世面,从事多大事业,在初当父母的日子里,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面前突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小生命丰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个奇迹,可是,倘若不是养育过小生命,对此怎能有真切的领悟呢?面对这样的奇迹,邓肯情不自禁地喊道:“女人啊,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当律师、画家或雕塑家呢?我的艺术、任何艺术又在哪里呢?”如果野心使男人不肯这么想,那决不是男人的光荣。

养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圣时光。报酬就在眼前。至于如后孩子能否成材,是否孝顺,实在无需考虑。那些“望子成龙”、“养儿防老”的父母亵渎了神圣。


付出与爱

许多哲人都探讨过一个极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父母爱儿女远胜于儿女爱父母?

亚里斯多德把施惠者的关系譬作诗人与作品、父母与儿女的关系,用后两种关系来说明施惠者何以更爱受惠者的道理。他的这个说法稍加变动,就被蒙田援引为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了:父母更爱儿女,乃是因为给予者更爱接受者,世上最珍贵之物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

阿奎那解释说:父母是把儿女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来爱的,儿女却不可能把父母当作自身的一部分。这个解释与蒙田的解释是一致的。正因为父母在儿女身上耗费了相当一部分生命,才使儿女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付出比获得更能激发爱。爱是一份伴随着付出的关切。我们确实最爱我们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对象。“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变得这样重要。”

父母对儿女的爱的确很像诗人对作品的爱:他们如同创作一样在儿女身上倾注心血,结果儿女如同作品一样体现了他们的存在价值。但是,让我们记住,这只是一个譬喻,儿女不完全是我们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发表,也会获得独立于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昧于此,就会可悲地把对儿女的爱变成若儿女讨厌的专制了。


亲子之爱与性爱

让我对亲子之爱和性爱作一计较。

从理论上说,两者都植根于人的生物性:亲子之爱为血缘本能,性爱为性欲。但血缘关系是一成不变的,性欲对象却是可以转移的。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亲子之爱要稳定和专一得多。在性爱中,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寻常事。我们却很难想象一个人会因喜欢别人的孩子而厌弃自己的孩子。孩子愈幼小,亲子关系的生物学性质愈纯粹,就愈是如此。君不见,欲妻人妻者比比皆是,欲幼人幼者却寥寥无几。

当然,世上并非没有稳定专一的性爱,但那往往是非生物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性爱的生物学性质愈纯粹,也就是说,愈是由性欲自发起作用,则性爱愈难专一。

有人说性关系是人类是最自然的关系,怕未必。须知性关系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可能不把他们的社会性带入这种关系中。相反,当一个成年人面对自己的幼崽时,他便不能不回归自然状态,因为一切社会性的附属物在这个幼小的对象身上都成了不起作用的东西,只好搁置起来。随着孩子长大,亲子之间社会关系的比重就愈来愈增加了。

我发现,一个人带孩子往往比两个人带得好,哪怕那是较为笨拙的一方。其原因大约就在于,独自和孩子在一起,这时只有自然关系,是一种澄明:两人一起带孩子,则带入了社会关系,有了责任和方法的纷争。

亲子之爱的优势在于:它是生物性的,却滤尽了肉欲;它是无私的,却与伦理无关;它非常实在,却不沾一丝功利的计算。


真假亲子之爱

我说亲子之爱是无私的,这个论点肯定会遭到强有力的反驳。

可不是吗,自古以来酝酿过多少阴谋,爆发了多少战争,其原因就是为了给自己的血亲之子争夺王位。

可不是吗,有了遗产继承人,多少人的敛财贪欲恶性膨胀,他们不但要此生此世不愁吃穿,而且要世世代代永享富贵。

这么说,亲子之爱反倒是天下最自私的一种爱了。

但是,我断然否认那个揪着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儿子的耳朵,把他强按在国王宝座上的母亲是爱她的儿子。我断然否认那个夺走女儿手中的破布娃娃,硬塞给她一枚金币的父亲是爱他的女儿。不,他们爱的是王位和金币,是自己,而不是那幼小纯洁的生命。

如果王位的继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这位母亲却挡住前来拥戴小王子即位的官宦们说:“我的孩子玩得正高兴,别打扰他,随便让谁当国王好了!”如果一笔大买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这位父亲却对自己说:“我必须帮我的女儿找到她心爱的破布娃娃,她正哭呢,那笔买卖倒是可做可不做。”--那么,我这才承认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懂得爱孩子的母亲或父亲。


圆满

照片上的这个婴儿是我吗?母亲说是的。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蛛丝马迹可寻。我只能说,他和我完全是两个人,其间的联系仅仅存在母亲的记忆中。

我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三岁,再往前便是一片空白。无论我怎么试图追忆我生命最初岁月的情景,结果总是徒劳。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是一册书,那么,它的最初几页保留着最多上帝的手迹,而那几页却是每个人自己永远无法读到的了。我一遍遍翻阅我的人生之书,绝望地发现它始终是一册缺损的书。

可是,现在,当我自己做了父亲,守在摇篮旁抚育着自己的孩子时,我觉得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好像是在重温那不留痕迹地永远失落了的我的摇篮岁月,从而填补了记忆中一个似乎无法填补的空白。我恍然悟到,原来大自然早已巧作安排,使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终能读全这本可爱的人生之书。

面对我的女儿,我收起了我幼年的照片。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小生命与我的联系犹如呼吸一样实在,我的生命因此而圆满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asalways 回复 悄悄话 "但他后来大概是写疯了,浪漫得忘乎所以了" 哈哈哈,同意,一个刚刚有孩子的哲学家爱孩子都爱疯了,that's the point. 我们不用管他说什么了。 :D
hummingboy 回复 悄悄话 我所讲的,基本上都是常识。只是这位哲学家浪漫得有点过头了,连常识性的东西都不顾了。

其实他的前半部分还是写的不错的,也算感人的了,我也同意他的一些观点和感情。但他后来大概是写疯了,浪漫得忘乎所以了,就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都要抛一边了。

比如说关于"不当国王"和"不做那笔生意"的那一段。以他的那个的标准,这世界上古今中外大概数不出几个父母是合格的"真正懂得爱孩子的母亲或父亲"。而那几个"合格"者(相信不包括周国平本人),基本上都可以算是疯子。
aejcc 回复 悄悄话 不喜欢周国平.
HY,还是你写一篇吧.
asalways 回复 悄悄话 呵呵呵,哼哼仔对小孩子的话题还挺有心得的。

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不难看出,他的散文也比较“深奥”)。这篇散文是选自他写的一本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还是我在国内读书的时候看到过的(都不知道多少年前了),当时是读的泪如雨下。

好像父亲比较少写自己的孩子,来表达父爱。我只读过“傅雷家书”和周国平的文章。所以就摘了一篇。其实写文章的人,无论生活在什么年代,也无论有什么样奇奇怪怪的想法,无非是抒发一下感情和思考而已。套用艾米说的,“有这么一个人,他经历了一些事”,或者产生了一些想法,他也未见得是要概括别人的人生,或者指导别人的生活。。。 :)
hummingboy 回复 悄悄话 "欲妻人妻者比比皆是,欲幼人幼者却寥寥无几。" 哈哈,高见! 那"欲夫人夫者"呢? 多还是少?


"我发现,一个人带孩子往往比两个人带得好,哪怕那是较为笨拙的一方。其原因大约就在于,独自和孩子在一起,这时只有自然关系,是一种澄明:两人一起带孩子,则带入了社会关系,有了责任和方法的纷争。"

不见得。 这个 argument 太牵强,也太片面。

如果双方能有好的 communication,能互相虚心地接受对方的意见,应该会比一个人带得更好。 因为双方的交流能 inspire 对方从而产生出更好的方法来。


"如果王位的继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这位母亲却挡住前来拥戴小王子即位的官宦们说:“我的孩子玩得正高兴,别打扰他,随便让谁当国王好了!”如果一笔大买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这位父亲却对自己说:“我必须帮我的女儿找到她心爱的破布娃娃,她正哭呢,那笔买卖倒是可做可不做。”--那么,我这才承认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懂得爱孩子的母亲或父亲。"

这叫不分轻重缓急,缺乏社会责任。是只有痴疯者才会做得出的事。 我相信连作者也做不到。所以也就不成立了。

孩子正玩的高兴就不能打搅--那不是真正的爱,那只是无原则的纵容。 难道说,孩子正玩的高兴就不能叫他 stop,去吃饭、洗澡、睡觉、上学、或逃离火场吗? 难道说,吃饭、洗澡、睡觉、上学、或逃离火场是正经事,就可以做,当国王就不是正经事,就不可以做?

这纯粹是一种不经大脑,不懂人生世事的胡乱浪漫。


"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是一册书,那么,它的最初几页保留着最多上帝的手迹" 根据? 难道人生的经历就是要抹掉上帝的手迹的吗?

这"名人"之名,不知从何而来???
asalways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凑个数吧,看看别的爸爸的得子感言。一时没找到啥文章。所以翘首以待老黄的杰作啊!
黄颜 回复 悄悄话 很深---奥啊!
很多地方不敢狗同:)
asalways 回复 悄悄话 在博克里找了半天,发现爸爸们很少写“得子感言”啊,偷文不成,只好把名人的文章摘过来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