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儿

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个人习俗到街道环境、政府民众等的社会现象,细细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习俗之异同
正文

中文排版,首尾难觅 (图)

(2007-08-06 18:23:16) 下一个
如何阅读中文, 这对每一个受过教育,认识汉字的中国人来讲,特别是对已实行了文字改革五十多年的中国读者,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近100年前,中文书籍都采用传统的竖式排版,无论是标题或是文章,都是从上读到下,从右读到左。台湾的许多报纸书籍至今一般都还采用这种方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受到英文德文等西方文化的影响,中文逐渐采用横式排列。当代中国大陆的出版物都为横排版,从左读到右,从上读到下。可是,这一变革也遗留下来“混血儿”:许多在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以繁体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则为从右读到左的横标题,配上传统的竖式排列文章。这三种排版(即传统的中文竖式排版,现代中国大陆的横式排版,及此两种的混排)的混合读物也大量存在。如在北美出版了几十年的《世界日报》,直到二年前,其主版仍为传统排版,但其每周日的文艺副版则用现代的横排版,所以同一份报纸得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阅读。但是对标题、对联、横匾来说,实际情况远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有幸到全世界有中文报刊或书籍的国家地区游览一下,就会发现要懂得如何阅读中文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标题。竖的标题比较简单,从上读到下。但如果标题内有英文单词,则比较麻烦,或者将英文也竖排,让读者将报纸(书本)转90度阅读英文后再转回来读中文,或者将英文字母拆开来印。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将标题横排。对横的标题,则首先要知道文章是竖排的还是横排的。竖排文章的横排标题要从右读到左, 横排文章的横排标题要从左读到右。笔者也曾见过从左读到右的标题加在竖排的文章上。所以标题究竟该从左读到右还是从右读到左,不是那么容易判定的。例如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上看到标题为《烟香门前货真价廉》的文章,可以是一篇介绍前门牌香烟的文章,也可以是一篇介绍洛阳庙宇门前香烟摊贩的文章,主要取决于文章是如何排列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读文章再看标题。最奇怪的是带有英文的或阿拉伯字母传统横标题的中文部分必须从右读到左,当遇到英文时或字母时必须从左读到右,可冠名为“曲线阅读”。读者不妨念一下这两个标题:《价削大脑电IBM与果苹》,《币硬圆50袋二十一走抢徒暴》。总之,横排文章竖排标题,竖排标题横排文章,横竖都是一篇文章,就是不知从何看起。 再来看一下横匾。题匾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与中国书法有关,但也不完全是由于书法的原因。书法再好,除非是王羲之这样的书圣,否则在古代不是皇帝、官老爷,在当代不是中央、省、市领导,字写得再好,也只能为小店、邻居街坊题字,决不会有资格为大楼、名胜古迹等重要地方题匾的,因为无人知道你是谁。题匾的目的在于一种认可、宣扬,题字的得到一种扬名的满足感,被提的得到被重视感,颇有受宠若惊之意。字可以歪歪扭扭,自成体系,但只要你有地位,就能青山留名,流芳百世。传统的横匾为从右题到左,而在左边的落款一定是竖的。但是经过许多喜欢题词的近代文人与现代领导的努力,现在越来越多的横匾题字从左写到右,落款则或竖或横,但是落在右边。这倒为后代史学家的横匾断代研究提供了一个额外的帮助。印在公交巴士两边的地名指向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通常在巴士的左右两边,字都是从前到后。所以站在巴士的左侧,可以很自然的从左读到右。在巴士的右侧,则要从右读到左。假如碰到例外,则有可能乘错车。上海城隍庙有一座古建筑,上层下层各有一匾。上匾新立,从左到右,下匾为古物,从右到左,二匾齐读,正好顺时针转一圈。真是有趣! 在众多的中文排列中,最有趣的要数笔者得到的一张名片。主人是一位在美国行医的中医师,来自沈阳的他为自己的诊所取名为“奉天堂”,并请人按传统书法悬匾一块。因为病人多为洋人,所以名片为英文,按英文格式排列,英文的诊所名印在名片的右上角。但为了显示诊所的中国特色,他将堂号也印在名片的左上角。所以对这张名片,必须从中间向两边读,右面为从左到右的英文,左边为从右到左的中文,真是一绝。 可喜的是,由于参照西方语言的横排版符合人类自然的书写与阅读,从2004年起,先从台湾的《世界日报》开始,各种报纸陆续开始使用横排版。希望在今后的几年内,全世界各地发行的华文报纸都采用统一的横排版,以减少读报时带来的混淆。而这篇短文所描述的现象也能作为历史的一个注解而留在图书馆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