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儿

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个人习俗到街道环境、政府民众等的社会现象,细细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习俗之异同
正文

公家车,私房车

(2007-12-24 20:24:43) 下一个

公家车,私房车

很久以前,当人们谈起美国时,最有感叹的一点是,那是一个在轮子上的社会,家家都有汽车。 2000 年平均每个美国人有 2.1 辆汽车(有政府牌照的汽车除以总人口)。其实,汽车在美国是基本的代步工具,没有汽车在美国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就如中国人没有自行车一样。(想知道美国人在汽车发明之前是怎么生活的吗?)除了在主要都市内,如纽约市,波士顿,洛杉矶等,生活且又在那里工作的人以外,可以说在其它城镇、郊区、乡村工作、生活的民众,没有现代车辆等交通工具,什么事都不能做,甚至连去邻居家串门子都不行,因为邻居的家很可能在几里地外。美国人居住的较散,而且务农人数较少,大部分住在城镇的居民都在离家较远的地方上班、工作,尽管没有统计数据,可是可以说,平均家与工作地点的距离一定在 10 英里以上,有些远达 20 、 30 英里,甚至远达 50 英里的也大有人在。大部分人每天花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在起码 1-2 小时,甚至更多。养车,包括保险、维修、汽油费、还贷款(或付月费),是一个家庭除了房屋以外最大的费用。如想省些汽油费或不愿每天高度紧张的长途车涉去上班,则可数人合开一辆车,大家轮日开,共同上下班,称为“卡泊”,很适合于居住在同一条路线上又在临近地点工作的。每天上下班时,各条主要公路与交通干线上一定挤满了车辆,只要有一辆车稍微慢一些,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得整条路的行驶速度受到影响,如果有一辆车停在路旁,不管是警车或是发生故障的车辆,都会引起路过的司机扭头看一下,俚语称为“橡皮脖子”,从而造成整条路的交通严重阻塞。为了改善高峰段的交通情况,很多公路都有一条道是专供车内有两人以上的车行驶,一方面是鼓励“卡泊”,一方面也是让那些非上下班的车辆,如出租、警车、公车等不会由于交通拥挤而误事。另外,大部分的商店都集中在不同类型的购物中心,这些中心离居民居住区也经常有几里之遥,不用机动交通工具,没人能拎着购来的供一星期所用的家用物品,步行回家。其他如去教会、看亲戚朋友、上下学,等基本日常活动,也离不开汽车。

由于汽车是美国人生活中的基本要素,不是用自己的私车,就得坐公车。有条件的人当然会去买私车,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二手车,取决于购买者的经济条件与对车的理念。新车代理商以当地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的促销,售车销售员如簧之舌,将不同的购车方案,或贷款或租赁,推销给每一位走进车行的顾客,使得最不可能买汽车的人也可高高兴兴的拿出支票本,以很少的头款,甚至一分钱都不用付,就可开着新车回家,当然接下来的是每月高达几百美元,可延续三到五年的月费。如是贷款,则欠的钱付完后,车就是你的;如是租赁,付了三年(或更长)的月费,最终还得将车还给车商,车辆还不能开过多于每年 12000 英里的路程(这是车辆的全国平均年驾驶里程),否则每一英里还得多付 $0.2 的里程费,如在使用过程中,车被撞过或有其他意外损坏,还得付赔偿费,如要将车留下来,就要付一大笔买断费。车商转手将车卖掉,又赚一笔。有大批美国人以租赁的方式“拥有”私房车。因为许多人没有足够的能力以现款买车,新车有保修,又有政府的“柠檬法律”保证:如果出了问题,车商必须要换车或退款;而美国人喜欢几年就换一辆车,加上租赁月费较低,尽管付了那么多钱,最终车还是人家的。美国生产的车长期以来一直以不耐用著名,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质量只要能维持到一般的租赁期满就可以了,反正几年以后原车主就会换车,对二手车主,厂家没有质量保证的必要。如是二手车的话,可以向旧车代理商及各种二道贩子买。但是买二手车最容易上当受骗,为了将历史不明,以低价购进的旧车尽快脱手,各种欺骗,伪装手段都可以使出,全美国公认的最不诚实的人群就是旧车销售员。比较可靠的方法是向在网上或报纸上登广告的私人买旧车,从那人的住房条件、生活阶层、对车的保养与维修历史,基本可对此旧车有一基本了解,以决定其性能与售价是否适合自己。

买不起车,则可用各类公共交通工具,譬如区域性的小火车与公共汽车,在国际性的大城市中则有四通八达的地铁,出了地铁车站,几分钟步行就可以到达主要街口,生活、上班都很方便。奇贵的泊车费与发达的地铁与公车,使得在这类大都市内生活的居民没有必要去养一辆车。在大城市以外的地区,尽管公共汽车十分发达,但是不可能行使到每一路口,而且都有固定的线路,一般以购物中心,政府机关,学校等为沿路停靠点。乘客以老年人、学生、低收入人群为主,上班的很少有坐公车的,因为不可能正好到达工作地点。公车一般都很空,没有售票员, $1 以下的票价是没有人会逃票的,所以也从来没有查票的,因为根本无此必要;尽管有固定停靠站,但是很多地方只要有人在途径路线招手,公车就会停下来上客。这些区域性的公车,是由当地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开设的,不存在经济效应之说,目的不是为了盈利,都开得很慢,不如日本或欧洲的公车那样有极其准确的时刻表。在过去二十几年内,刚到美国时,坐过几次公车,后来自己有了车后,除了长途汽车外,似乎不记得曾坐过公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