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儿

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个人习俗到街道环境、政府民众等的社会现象,细细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习俗之异同
正文

信用与信用卡

(2007-08-19 20:48:59) 下一个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的社会,政府、民间、公司之间的商业往来,都是建立在一个“信”之上。这个“信”是指相信、诚信、信誉、信用,指所有的事情是按照已讲明的规章、条件来进行的。对于人际关系来讲,言之有信,说话算话,是与别人,不管其是上司、下属、邻居或朋友,打交道时的基点。说大话,言而不实的人在社会中是不可能站得住脚的。“信”更重要是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金融体制、机构之间打交道时的“信用”,也即在金钱交易中的信用。美国社会中个人信用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之重要性,商业信用在商务交往中的重要性,是怎么估计都不会嫌高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他必须慢慢地建立起信用。如果一个人的信用很好,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抢着与他打交道,送(发)给他不请自来且没有年费的信用卡,笔者平均一周就要收到10张邀请接受信用卡的邮件。

       所谓信用卡,就是先用后付的凭证。在一定的限度内,持卡者可尽情地花钱,不用担心还,只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30天,将用的钱还掉,就可以了。如果还不了,或不想全部还,也没关系,发卡机构可借给你,只要你同意每个月还一部分,并且为未还的部分付远高于银行利率的利息,就能保持与增加信用度。百分之七十六的美国家庭有至少一张以上的信用卡,而一半以上的持卡者会不付清账而留着每月还一部分,平均欠账在2000美元左右。全美国有12亿张正在使用中的信用卡。一个人的信用越好,使用信用卡的次数与金额愈多,并且遵守游戏规则,他的“信用线”(可使用的钱)就愈高,最高的可高达几十万美元,也就会有更多的发卡机构会送卡给你。许多发卡机构试图利用不同手段将你从其他“卡”中抢过来,如免费将欠其他卡的帐转入本卡,提供前三个月的所有欠帐免息,每次使用可得到1%-5%的退款(譬如在店里买货刷卡花了100元,发卡机构会给你1元),等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老兄曾同时有过1397张有效的各种信用卡,这些信用卡的信用线总值为165万美元。当然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控制花钱的速率与还钱的能力,他就会愈欠愈多,最后超出他还钱的能力而不得不宣布破产。如果持卡人有还钱的失误,包括没有按时付帐,少付帐,他的信用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即使哪怕只有一次的不良信用记录,那他在这个社会中就很难像普通人一样,与金融机构打交道了。从申请房屋贷款、租车、租房到以延迟付款的形式买任何东西,什么都办不了,除非以现金先付后买,因为没有任何金融机构愿与你打交道。美国有三大信用查询机构 (Experian, Equifax, TransUnion),每个人在与任何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的每一次“失误”,都会几乎永久地留在信用查询机构的档案中。最惹人恼火的是,由于某种原因根本不存在的“失误”被记录进了你的档案。要将此一坏的记录从档案中去除,还你一个清白,是极其困难的。

       人们很难知道美国究竟有多少个发信用卡的机构,曾有数字表明共有2万多种卡。最常见的三大通用信用卡为:签证卡、万事达卡、美国运通卡。最早的信用卡是1958年发行的美国银行卡(签证卡的前身)。签证卡与万事达卡可由不同的机构发行,它可以是银行、酒店、航空公司、电话公司,甚至非盈利性组织。每个发证机构可以有自己的政策,打自己的市场,争取自己的客户。美国运通卡与其他几张通用信用卡如发现卡,大来卡与MBNA卡,就只是由这些机构直接发行的。这些信用卡在全球绝大部分牵涉到个人与各类商号的交易中都可使用,持卡者也可从卡中预支现金。另外,许多商号特别是大的商店,如西尔斯、梅西百货公司和修车行等,会发行自己的信用卡,这些信用卡只能在发卡的商号内使用,也不能取现金。由于信用卡使用方便,使用者不用携带现金,交易时不用付额外的费用,许多人用的时候也不会去思考这笔开销在他每月收支中的影响,所以受到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两方面的欢迎。但处在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中间的商家的滋味却是有甜有苦:甜的是由于刷卡业务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苦的是每笔刷卡交易必须付给发卡机构百分之几的费用。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实际付出的还是消费者。特别是在网上交易日益流行的今天,信用卡的使用占消费者交易总数的百分比日益增高,仅签证卡公司一年就有890亿笔交易,平均每秒钟近3000笔交易。很多人,特别是中年妇女,会从空空的钱包里面拿出来一叠子的信用卡,不知是显示她的信用好呢,还是显示她的富有。其实有很多信用卡恰恰表示每张卡的信用线较低,并且都由于不及时付清而快到达信用线,只能用了这张换那张,颇有拆了东墙补西墙之嫌。

       中国以前没有信用卡制度,所谓的信用卡,如长城卡,牡丹卡,其实只是银行现金卡,必须户头里要有钱才能用。主要原因是没有普通百姓的信用数据库,无法知道谁用了钱会不还,谁有能力消费。随着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前几年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但是申请人必须由单位担保,有一定级别或经济收入;现在此一尺度进一步放宽,更多的人可以申请到较小信用限度的信用卡。只要全国性的消费者信用数据库不建立,银行(中国唯一合法的发卡单位)就不敢大规模地推动信用制度,因为无法保证不出现个人呆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