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儿

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个人习俗到街道环境、政府民众等的社会现象,细细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习俗之异同
正文

从修旧车到洗新车

(2007-08-12 17:49:41) 下一个
二十几年前,中美建交,大批留学生前往美国,当时中国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每个出国人员只能换40美元(当时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率是1.18),如果没有国外亲戚或国外学校的资助,很难想像如何以这40美元在举目无亲的异乡他国开始学习、生活。更艰难的是,中国民众对美国的了解可以说是等于零,只知道美国的科学技术比中国发达,生活比中国好。因为周围没人去过美国,没有互联网,美国的报纸杂志也看不到,美国究竟是如何一个国家,人人都是一知半解。当时闹的很多笑话,多是由于无知。譬如在笔者出国的年代,由于看了著名演员黄宗英的一篇文章,许多学生都带了不少龙虎牌万金油,却并不是为了涂头疼脑热之用。当时黄宗英刚从美国访问归来,在上海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游记,她介绍道,在纽约坐出租车时,由于不想用美元付车费以外的小费(因为那是不能报销的),她用随身带的万金油作为小费付给了司机,反应还不错。于是,许多人就想,既然只有有限的40美元,而到美国一定会打出租车,倒不如用黄宗英的手法,带些万金油,以备小费之用。当时去美国真如去插队落户,俗称“插洋队”、“洋插队”,许多人除了带些书籍、笔记外(因为一到美国就得参加研究生院的入学考试),就是带枕头、毛毯,甚至锅碗瓢勺,好像美国是北大荒,什么都没有。不过另一原因是,即使有东西买也买不起。许多在美国落户几十年的老留学生,至今仍把最初带去的碗留着,可能是为了忆苦思甜吧。40美元是不可能买汽车的,而没有汽车,就不可能每周一次去超市将生活必需品采购回来,于是任何有车的老生或“富生”,每到周末就成了大众驾驶员,从早到晚,载着一车车的留学生去超市,每人自觉地在车上放0.25美元的车费。 许多留学生们在晚上、周末偷偷地背着导师、也背着移民局,通过各种途径,去各个地方非法打工。当时有一句活,没打过工就不算来过美国;更多的留学生是将学校发的不多的奖学金省吃俭用,等手头慢慢地宽裕起来时,第一件事就是买旧车。那时旧车的价格从一二百美元至一二千美元不等,外表是不讲究的,主要是性能要好,不需要三天两头地修理就可以了。美国车质量差是有名的,耗油大,但价格低廉,选择余地也多,因为到处是普通美国人淘汰下来的旧车。欧洲旧车是买不起的,最佳的选择是挑5-10年旧的日本车。买得多了,经验也就丰富了,对如何挑车,验车,挑毛病,讨价还价,过户,一系列的程序都驾轻就熟。记得笔者的第一辆车是一辆9年旧的“别克”车,花了$350从一位台湾老生那里接手的。由于车愈旧,毛病也就多,经常不是这里响了就是那里漏了,去车行修理是不敢想象的,因为那会耗去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收入,连拖车费都不是随便能花得起的。所以每个留学生都学了一手各种修车的技术,譬如换机油,补胎,换胎,换刹车皮,换水泵,修汽化器,甚至连焊补排气管、换冷却水器都有的。每到周末,居所周围到处是修车的中国留学生与帮忙、看热闹的美国人。于是如何修汽车是留学生们碰面、聚会时的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而汽车零部件店则是最常光顾的商店。 鸟枪换炮,今非昔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不断飞跃,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中国家庭的富裕程度与二十年前不能相比。当前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多人携带的美元都在四五位数。对很多当代留学生来说,在美国打工根本没有必要,有些人甚至一到美国,首先就用现金买一辆新车,因为买旧车既不体面,也不懂如何去买。许多新一代的独生子女,从来没有用旧货的经验,也没有节约的概念,因为从小长大,没钱了就问父母要,来美国读书也是父母提供的钱,当然学校能提供奖学金更是锦上添花了。新车都有保修,没有经常修车的烦恼。但是需要经常清洗,以保持新车的风采。于是,每到周末,在留学生居所附近,修车的人是不大见了,但洗车的大有人在,扳手、螺丝刀让位于橡皮水管、上光蜡油,看热闹的人也从看修旧车变成欣赏新车了。其他的外国留学生,也愈来愈羡慕中国留学生,觉得中国人真有钱。娘穷儿被欺,国富民耀辉,这个道理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