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儿

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个人习俗到街道环境、政府民众等的社会现象,细细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习俗之异同
正文

萍踪旅影

(2006-05-01 06:40:02) 下一个
不知前世与山水有何姻缘,自小就喜欢游山玩水。几十年前,交通与经济都不允许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太远的地方旅行。于是,住在上海的我就只能经常去与“天堂”相对应的苏州、杭州、及其周边地区过把瘾,一年总能去个二、三次,每次去都是出远门的一件大事,要激动地准备好几天。幸好那时民众一般都无甚商业头脑,利用名胜古迹、清山秀水发旅游财的极少,门票也便宜,五分,一角的也就打发了,正好能满足我们几个花去车费后,口袋里不过剩下块把钱的小孩的游玩欲望。那时可以说苏州的每一个园林,有名的与无名的,杭州的每一处山水,柳暗花明的与人迹罕至的,无不一一拜访,其熟悉的程度比当地居民有过之而不及。及进了工厂,有了些微小的收入(每月人民币18元)后,又苦于没有时间,因为那时的工厂并无休假制度。于是,每个节日假期,就一定是与数好友游弋于江、浙、皖之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阵亡,国家逐渐的恢复元气,交通日益发达;可是旅游工业仍在孕育之中,名山大川尚游人稀少,风景也不带人烟的污染与商业的铜臭。百业待兴,可是作为青年学子、有幸带薪读书的我,却假那每年一度的寒、暑两假,大过全国旅游之瘾,去欣赏那未经浓厚商业修饰的、尚带处女风光的三山五岳,领略千年中国文化在各地留下的古塔遗园、名楼胜窟。去到美洲大地后,发觉山水人情都与故国家乡大不一样,真是国外有国,于是,踏遍全球、游戏它山异水,便成了人生新的追求。近十年来,以平均每年飞行多于十五万里(绕地球两圈)的速度,在各国参会、讲学、工作之余,足踏行游近50个国家,曾驾车横贯欧洲大陆,竖穿英伦本岛,其中对美国与中国更是逐州觅景,各省寻欢,只差几个州或省就点遍中美两国了,可谓浪迹天涯了。当然离“百国旅游者”的入会要求还差的很远,尚须努力。 每次出游,总为那些新鲜的眼界而流连忘返,在只能记录局部景象的摄影、摄像之外,企望能自我留些记录。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从来也没有机会受过正规的甚至中等的中文教育,在那史无前例的日月中,家庭四分五裂,当然也没条件拜师学文。中文的语法还是学了日语与英语后才略有领悟的。这样一来,写记叙散文觉得无从落笔,对于那些将散文分行而称为诗的新诗又觉得无聊,正好满目都是可称为千古一杰的毛泽东的古典诗词,其中许多是写景抒情的,所以只能在既无古典诗词入门书,又无韵书词谱的条件下,依样画葫芦,打些油瓶。时间长了,倒发现古典诗词的形式确实精炼有序,顿挫奥妙,特别是如果不拘泥于那些不合现代华语的古词旧字,与不含现代气息的宫描廷述,则当代古典诗词能如高汤浓茶一样,醇香飘远,回味无穷。于是就陆续的在各种场合将如梦的旅途记录下来。由于一开始就缺乏扎实的文学基础与博览的唐诗宋词,所以本书的百余首古典诗词,只能算是不断的习作罢了。 所有习作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词,第二部分为律诗,第三部分为古体诗与自由体式。由于古代语音与现代普通话不完全一样,而诗词的严格平仄韵律是为了朗诵的乐感,所以完全按照古代词谱诗韵中字的平仄来添词作诗,反而不一定能用现代发音来达到原定的效果,而用古代发音又完全没有必要,毕竟现在是21世纪了。所以在习作中,以汉语拼音的阴平与阳平为平声,上声与去声为仄声,基本不考虑入声。韵部也基本按标准普通话发音,参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新2版的《诗韵新编》为韵部分类的基本标准。这些应用可算古人穿新装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