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餐习俗,各有千秋
(2006-04-25 08:53:43)
下一个
饮食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特征。甚至不谈不同的食物以及烹调方法,就看如何就餐,也能显示出中国、美国及中南美洲文化根本上的差异。众所周知,在中国就餐,一桌内是只叫一套菜的,或荤、或素、或汤、或甜点,一个个大盘上来,是给在座的每一位所用的。就餐的主人会热情地为每一位夹菜,或者各人夹自己或邻座相互夹菜。在这种环境下,大家都吃一样的菜,挑选余地不大。你可以不夹你不喜欢的菜,但你只能在大家已点的菜内选择,以充分显示出集体主义大家庭的特点。遇到过分热情的主人,不断往你盘里夹菜时,你不吃也得吃。在西式餐馆内(甚至日式)就餐,每个人点自己的菜,你愿从菜单上点什么菜就点什么,不用顾及他人的需求好恶,你也不用去吃别人点的菜,也没人会来为你夹菜,各吃各的。但你也只能吃那份你点的菜,不能尝试其它的美味。少了一份热闹温馨,多了一点独立自主。由于就餐方式的不同,中餐馆的嘈杂声一般要比西式餐馆高得多,很难形成高雅清静的环境.
敬酒与干杯也是中国就餐的一个特色。不管你愿不愿喝,能不能喝,人家来向你敬酒,无论如何也得给个面子把酒干了。假如遇到整桌甚至整包房的人都向你敬酒或互敬,则酒量的大小与身体的状况决定了能否继续享受桌上的美味,甚至能否清醒地回家。这种不是出于自己需要的喝酒,在美国餐馆内是极少遇到的。
上菜的次序也有所不同。到中餐馆就餐,首先每人一杯茶水, 接下来冷盘加热炒,最后上汤(广式菜系除外)。每盘菜上来是给大家吃的,每个人吃饭的进度都是一样的。而在西餐馆就餐首先每人一杯冰水。就餐喝冰水,中国人是要避免的,因为伤胃。在沿袭英式习俗的美国餐馆就餐,上菜是一桌一道菜同时上,从头盘、色拉、主菜、甜品到咖啡或茶。如桌内有一人未点其中的一道,或吃的快,他必须等待同桌所有的人都用完这一道菜,才能享受下一道菜。 在拉丁裔餐馆就餐沿袭的是中南美洲习俗,每个人单独上菜,先吃先上。如果吃得慢,则别人已在喝咖啡了,你可能还在吃色拉。汤是作为头盘先上的,而茶则要等到主食全部吃完后,聊天助消化时才上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用餐的礼节也不同。中国人吃菜因为不用刀具,所有对碗盘内大块食品的切割是由牙齿来完成的,而对鱼与肉的剔骨挑刺是由复杂的嘴部运动来完成的。吃的时候嘴巴里有进有出,吃法自然不太雅观,桌上也往往需要经常换碟。而西式菜盘内除了大排骨鸡腿骨等大骨头外,一般肉骨鱼刺都已去除,所有在盘里的东西一般都可以吃下肚,所以不存在换碟一说。而且除了吃快餐外, 食品的切割或将肉从骨头上剔下来是由刀叉来完成的,牙齿的功能只是咀嚼, 且在咀嚼时一般嘴不张开,也不允许从嘴里往外吐东西,吃东西是只进不出,所以吃时声音较少。吃饭不发出响声,嘴里有食物不能讲话,是在美国用餐的基本礼貌。由于美国人的这些就餐习惯,尽管就餐显得安静雅观,但也使得他们的菜单内失去了许多精美的选择。比如糖醋小排,因为刀叉不可能将肉与骨分离,美国人的牙齿舌头又没有剔骨的本领,所以不可能列在菜单上。九十月份膏肥肉鲜的螃蟹是不能上台面的,只能在春季吃处于换壳期的软壳螃蟹,因为整个油炸的软壳螃蟹是不用吐壳的。许多肉嫩味鲜的鱼很难在美国人的餐桌上找到。在中国,一般刺愈多的鱼则愈鲜,如鮝鱼、鲥鱼,也愈受食客的欢迎。但在美国则恰恰相反, 刺愈多的鱼愈贱,无人问津,因为从嘴里往桌上吐鱼刺是不雅观的。久而久之,美国人也就丧失了吃多刺鱼的本领。而餐馆惟恐被鱼刺卡了喉咙的顾客控告,所以也只供应大块的无刺鱼,如金枪鱼、箭鱼、三文鱼之类。 而那些多刺的鱼在鱼市场内也是无人问津的,正好由当地的华人鱼店以极低的价格从渔民那里买进,记得笔者有一段时间,都吃腻了在中国极难买到的鲥鱼。
就餐时有一习俗,东西方倒差别不大:如果某人吃完需先离桌时,必须对仍在座的每一位说“用饱,慢用”。.现在则改为现代词语“对不起,先走一步”。在美国,当某人必须先离席时,也用差不多的礼貌用语。但是像欧洲人那样在吃饭之前先要互道“蓬纳巴蒂”(吃饭快乐)的习惯,倒是在美国与中国都不大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