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儿

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个人习俗到街道环境、政府民众等的社会现象,细细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习俗之异同
正文

国服工作服,雅俗俱佳

(2006-04-23 15:18:46) 下一个
世界上任何衣服,如果使用不当,甚至滥用,往往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旗袍就是一例。旗袍原泛指满族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皇族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清朝末期的旗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后,在女权运动浪潮的冲击下,由上海女学生作为时尚的先导,服装朝平民化、国际化的方向自由变革,旧式的旗女长袍被摒弃,而逐渐流行新式旗袍。城市女性的穿着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且注重体现女性自然之美的新式旗袍。那时男学生的长衫与当时林道静式的旗袍、围巾是城市年轻人中最时髦的。1930至1940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直襟、宽腰、大下摆的传统式样被修正得荡然无存,西方的曲线美感则成为旗袍制作的首要因素,袍身更为称身合体,从此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这也算是满汉洋三结合的产物吧。正如中山装是中国男子的国礼服那样,旗袍从此成为中国女子的国礼服。不管是政府高官还是外交使节的夫人在外交场合,或平民百姓、老妇少女在国庆家喜的隆重场合,穿旗袍几乎是上层社会女子的最佳选择。 经过上一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服装发展整休期,近二三十年来,女性服装已趋于多样化,有各类西式,中式,流行或休闲服装,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穿既束缚身体,又较不利于行动的旗袍,因为有许多既能展现女性身体曲线,又不束缚行动的服装,甚至干脆就裸露身体,或肩或背或肚的新的服装问世。但旗袍仍作为中式女子礼服最典型的代表与很得体的选择。甚至在美国,当美国妇女与华人同庆中国新年或参加与中国有关的聚会时,她们也往往穿上好不容易借来的或千辛万苦去中国旅游时在上海老城隍庙、香港女人街亲自买来的中国旗袍,来中国化一下,并为此有声有色地讲述一番她们去中国旅游的经历感受,或以极具权威(因为她们去过中国)的姿态向来宾介绍其有限的中国知识。这些旗袍合身不合身,配不配另论,但作为中国服装的象征,表示了普通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餐饮业的遍地开花,使旗袍有了新的功用。廉价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使许多餐馆都雇用了大批的迎宾、领位小姐,而旗袍则是非官方的全国统一服装,且一律都是大红色的。本来旗袍是要合身裁做,才能显出它的优点。由于餐馆打工妹的流动性较大,资本家(业主)也不可能为每一位打工妹花大价钱定制旗袍,所以本来能体现女性自然之美的典雅服装,已变为松松塌塌的劳动服;又不经常洗,搞得油腻腻的,洗完也不烫,搞得皱兮兮的。从餐馆、百货商场、展销会场到夜总会,几乎到处有穿着红色旗袍的迎宾小姐为顾客开门,道声“欢迎光临”,带位、直至送客,再呼“欢迎下次光临”。旗袍从中国女性的国服“下放”成为了一种特定的工作服,这样一来,又有哪位女宾敢穿旗袍去赴宴或参加什么仪式呢?笔者有一位事业有成当老总的年轻朋友,有一次与他太太一起去一家豪华餐馆参加一个婚礼。为了避免被别人错认为是礼仪小姐,她特地穿了一件剪裁得体的淡蓝色旗袍,以与红色有所区别,并配上名贵的珠宝首饰。但是她竟然数次被别的宾客错认为是餐馆礼仪小姐的领班,气得她回去就把那件旗袍压在箱底,发誓再也不穿了。更有甚者,那些在夜总会跳艳舞将裙边叉开得很高的紧身旗袍竟作为不穿底裤跳大腿舞时的遮羞布。可悲呀,旗袍竟落到了这个地步。看来中华妇女应该为旗袍正名,还它中华礼服的应有地位,或者重新设计一种更好更实用的女性礼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