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贝卡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念你们的名字

(2010-05-14 22:36:01) 下一个



散文:念你们的名字(节选) 作者:张晓风


           孩子们,这是八月初的一个早晨,美国南部的阳光输迟而透明,让人流溢着一种古老而宁静的幸福。助教把期待已久的发榜名单寄来给我,一百二十个动人的名字,我逐一地念着,忍不住覆手在你们的名字上,为你们祈祷。

           在你们未来漫长的七年医学教育者中,我只教授你们八个学分的国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们如何做一个人,以及如何做一个中国人。

           我愿意再说一次,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天下父母满怀渴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是一二个最美丽最醇厚的字眼,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

           这些日子以来,也许你们的名字已成为乡梓林间一个幸运的符号,许多名望和财富的预期已模模糊糊和你们的名字连在一起,许多人用钦慕的眼光望着你们,一方无形的匾已悬在你们的眉际。有一天,医生会成为你们的第二个名字,但是,孩子们,什么是医生呢?一件比别人更白的衣服?一笔比平民更保障的收入?一个响亮荣耀的名字?孩子们,在你们不必讳言的快乐里,抬眼望望你们未来的路吧。


            事实上,作为一个医者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的过程,你需要学多少东西才能免于自己的无知,你要保持怎样的荣誉心才能免于自己的无行,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千万个病人之后免于职业性的冷静和无情。在成为一个医治者之前,第一个需要被医治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在一切的给予之前,让我们先拥有。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而穷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古老的医术中不可缺的是探脉,我深信那样简单的动作里蕴藏着一些神秘的象征意义,你们能否想象用一个医生敏感的指尖去探触另一个人的脉搏的神圣画面。

           我曾认识一个年轻人,多年后我在纽约遇见他,他开过计程车,做过跑堂,以及各式各样的生存手段,他仍在认真地念社会学,而且还在办杂志。一别数年,恍如隔世,但最安慰的是当我们一起走过曼哈顿的市声,他无愧地说:“我还保持着我当年那一点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好奇,对人的执着。”      

      
            其实,不管我们研究什么,可贵的仍是那一点点对人的诚意。我们可以用赞叹的手臂拥抱一千条银河,但当那灿烂的光流贴近我们的前胸,其中最动人的音乐仍是一分钟七十二响的雄浑坚实如祭鼓的人类的心跳。生命是壮丽的、强悍的,一个医生不是生命的创造者,他只是协助生命神迹保持其本然秩序的人。孩子们,请记住你们每一天所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人的眼泪,人的微笑,人的故事。

          窗外是软碧的草茵,孩子们,你们的名字浮在我心中,我浮在四壁书香里,书浮在暗红色的古老图书管里,图书馆浮在无际的紫色花浪间,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客中的岁月看尽异国的异景,我所缅怀的仍是台北三月的杜鹃。

            念你们的名字,在乡间隐动的清晨。我知道有一天将有别人念你们的名字,在一片黄沙飞扬的乡间小路上,或是曲折迂回的山野林间,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默念你们的名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苗青青的评论:

苗青青,谢谢你如此详细专业地回答了我的好奇。我读了好几遍,每读一次,就有新的收获。

读到了你写的:“法律是有生命力的, 不完全是在书本里的, 而是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找到的。”让我感触颇深。我以前总认为,法律就是按条文办案,把法律赋予生命,就有震撼力。生命是弥足珍贵的。而这大千世界就是有一个个独特的生命而组成的,这世界的美好,就是因为这多彩的生命。

Thanks again for your fantastic reply. I really appreciate it.

Have a nice day,

Rebecca
苗青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林贝卡的评论:

1。我把打官司当作一个学习机会,每个案子都有新东西学,难以比较。

打动我的从来不是案子本身,现实生活里有利益冲突有各种纠纷很常见,没有什么问题是很特别的,只不过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

打动我的是参与在过程里面的人的行事为人, 法官,律师,政府官员, 作证的专家学者都有。比如,一个86岁的法官开庭时作主席,连开四天会,时刻全神贯注,每天坚持绝对准时开庭的敬业精神。比如,面对对方律师的讽刺讥诮,老资格的对手坚持就事论事,反应平静,从不回敬对方的讽刺, 只是专注于就事论事的谦虚和自我约束。 比如某国的著名经济学教授作证,其证词与他祖国政府的当前利益完全相反,而对面的本国政府官员律师们十分平静,丝毫没有把这位学者的作证上升到爱国不爱国的角度去看待。

当讨论发生严重分歧,关键时刻谁能妥协, 容许别人有再思考的时间空间,冷静思考然后再议。出了大难题时,谁能承担责任拿出建设性建议, 谁又是只管牢骚不担责任的人。

他们就像一面面镜子, 教我尽力向好的学习, 避免像差的那样思考和行动。

3。 律师不能按国家分,只能按个人来分。 很幸运的是,西方东方, 我都见过极优秀的,也见过糟糕的律师。 政客, 学者, 都是一样道理吧。

2 其实严格地说,职业是个中性的东西, 信念和职业这两者没有必然的冲突。信念第一, 是因为它会帮助我用我信的原则来做我的工作, 事半功倍。 认识真理, 正确处事,对我的职业完善非常有好处。 没有对的做人的原则, 就难做一个好律师。

表面的冲突可能有,比如时间上的冲突。 我要花时间去研究圣经,就减少了读和写专业文章的时间。 可是,专业文章其实有多少是真有价值的呢。 法律是有生命力的, 不完全是在书本里的, 而是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找到的。圣经给我的很多原则是解决人与人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对于判案者的思考总有引路作用, 常常是可以类推适用的。

法学,哲学,神学的历史本源应该是一家,只不过后人人为分开了而已。没有一个职业禁止人持有某种信仰。大家应该从人类文明的宝库中汲取各种知识。 我们这里一位很资深的退休法官曾推荐大家读书要广, 读人类思想的精华, 而不只是专业文章, 他推荐的阅读内容里就包括了,新约里耶稣的登山宝训。

信仰不必然与职业冲突, 总的来说是有助于职业发展。基督徒与人合作的方式可能与别人不同, 但这不同对别人也会有益。这并不是说, 我和别人和老板没有意见冲突, 但我知道什么样的冲突都有对的解决办法, 而我要努力的不是避免冲突, 而是用对的办法解决矛盾。

4, 如果让我再选,我还会做律师, 因为我从中学了太多东西,也因为帮助人公平解决矛盾是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我很高兴。另外,面对真实的冲突,让我认识人生的现实,思考我的生命怎样度过对改善现实有帮助。

5。虽然我很喜欢这个职业,但如果上帝说,你可以为我做更多的事, 我要用你去帮助挽救更多人的灵魂,我也会按他的引导去做, 因为我信上帝信基督, 比信我自己更多。我同情那些不认识真理的人,日子过的很不幸, 很恐惧。如果能给人带来真理和幸福, 这个职业比什么职业都不差。

没漏答吧。

问好!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苗青青的评论:

问好,谢谢评论。

苗青青,你是律师,突然好奇地想问你几个问题:

1。在你处理的无数的案例里,哪个案例曾经打动过你?哪个案例对你来说最棘手?

2。你是否有过职业和信念的冲突,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解决的?

3。中国律师和西方律师有何实质性的不同?

4。如果有重新选择职业机会的话,你是否愿意再做律师?

以上问题如果不便回答,也无需答复的。这只是我今天早晨心血来潮,随便问问而已。

Have a nice day,

Rebecca
苗青青 回复 悄悄话 “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说的很恳切,真实。

我想起却年我们教会营会,李牧师说,“中国不缺少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文学家,缺少的是优秀的传道人”,我在想中国应该也缺少律师,也缺少传道人。

这个周末是我们教会今年的营会,因为下周一是五旬节, 也称圣灵降临节,欧洲都休公假,庆祝上帝赐下的圣灵与我们同在。 我这几天要帮忙做一些组织的事情。每年的营会都会见到圣灵改变人心,归向神, 让人特别的高兴。

谢谢介绍分享这位作者,也是信仰基督的姐妹的诚挚好文。

问好。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rbing的评论:

My pleasure.

Have a nice weekend,

Rebecca
arbing 回复 悄悄话 Thank you for sharing.
Have a good day.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张晓风简介

张晓风,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它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张晓风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叹人生的虚无,亦不沉溺于文字的晦涩,其字里行间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伟之气、侠士之风,而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张晓风的文章里,有独立山顶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氲梅香中的梅妃,还有在红地待毯那端默默坚宁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读到汉代的史传、唐朝的诗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戏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来提升感性,视野上亦将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双透视平常的慧眼,将琐碎枰凡的生活,品出美丽、典雅、温柔。 同时在戏剧领域也颇有贡献。她不仅创作戏剧,还亲自参加演出。她的戏剧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

  著有小说:《梅兰竹菊》;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绿色的书筒》、《爱情篇》、《春之怀古》、《一个女人的爱情观》、《花之笔记》等。(来源:百度百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