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贝卡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敕勒歌

(2007-10-29 05:35:47) 下一个



诗歌:敕勒歌 作者:北朝 佚名 朗诵:牟云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科夫的评论:

How are you doing?

Have a nice week,

Rebecca
科夫 回复 悄悄话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敕勒歌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南北朝民歌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轻艳绮丽.委婉缠绵,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温柔;后者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学概念来表示,前者属于“优美”的类型,后者则更具“崇高”的倾向。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差异,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在江南,山岭起伏,河流曲折,植被丰富多彩,景观充满细部的变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细腻的审美感受,关注于色彩与线条的微妙韵味。而在北方,特别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观是单纯的,色彩和线条也没有多少变化。由于缺乏可供细细观赏的东西,于是抬眼就望到天际,开口就是粗豪的调子。

草原上人们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养了壮丽的美感。他们不会像江南人那样,歌唱小小荷塘里娇艳的莲花,村头路旁婀娜的柳丝;在他们的感觉中,敕勒人共同拥有着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望不到尽头的河流,望不到尽头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庐”(现在所说的蒙古包),笼盖着他们共同的“家”,他们便讴歌这样的“家”。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不断得到新的东西,也不断失去原有的东西。因而,就像成年人经常回顾童年的欢乐,生活在发达的文明中的人们,常常会羡慕原始文明的情调

电影《红高梁》大放异彩,歌坛“西北风”劲吹不息,也是类似的现象。但是,当江南人向往草原的壮阔的时候,草原上的人们又何尝不向往江南的温媚?人类的生活极其丰富,美感也同样是丰富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138.htm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敕勒歌

中国古代敕勒族民歌。敕勒,秦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又称之为高车。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即今蒙古草原。

《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本为鲜卑语,北齐时译为汉语。辞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歌约产生于429~472年,即北魏朝中期。这是一首歌唱家乡、歌唱草原的牧歌,全歌苍劲豪莽,抑扬畅达,以致千古传唱。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138.htm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配乐朗诵:敕勒歌
作者:北朝 佚名
朗诵:牟云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193661362.mp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