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venus125君在《谈谈“PB=PE*ROE”方程式的内在逻辑 》和《“低PB、高PE”或才是蓝筹股调整的归宿 》后面谈到一些不同的看法及估值的逻辑,在此本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其实写这2篇博文的时候,正是机构和媒体“PE见底论”的声音比较响亮的时候,我只是强调了一下竞争均衡的大逻辑及指数已经变成了一只周期股。
有些问题我还是单独将其说明一下。
一、关于“PB=PE*ROE”
“PB=PE*ROE”,这只是数学意义上的一个很“无聊”的等式,如同“1+1=2”或者“资产=负债+权益”一样,这绝对不能用来推测未来。
PB也好,PE也好,ROE也好,这3个指标只是某一时点的结果,这并不是“原因”本身。
之所以说“PB=PE*ROE”还有那么一点用处,在于竞争均衡的大逻辑及其对周期股的分析。对于周期股而言,ROE呈现剧烈的摇摆,容易引起“PE幻觉”,对于稍有经验的投资者而言,这点小花招并不难识别。
两篇博文还是引用了一下“PB=PE*ROE”,只是方便理解“PE见底论”不大可靠,因为指数已经变成了周期股。
PB估值法也不是一个估值的好方法,但对于周期股而言,它比PE可靠一些、严谨一些。也不能用PE和ROE来解释PB,这只是在某一时点上它在数学意义上成立。PE和ROE都不是PB的原因,这3个指标均是结果本身,一旦数据产生,这3个指标就同时产生了,说白了,这个等式成立,是因为数学及会计恒等式使然而已。我们也绝无可能用几个平行的数据去推测未来的数据。毫无疑问:是公司真实的商业活动决定了财务绩效,而不是当前的财务绩效决定了商业活动和未来的财务绩效。
二、关于ROE
文中提到了“过高的ROE和过低的ROE均不可持续”,这只是就总体情况而言的,事实上,由于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壁垒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不是自由的,经济体系走向“均衡”只是一个永恒的过程而不是经常性的结果。“过高的ROE和过低的ROE均不可持续”就某个具体的个体而言,这种提法并不成立。
因此,现实的经济体系中,总有一些公司能长期产生超额利润,也有一些公司长期产生较低的绩效。
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甚至整个经济体系持续较长时间的ROE也是有可能的,如日本。我所说的“低ROE水平同样不可持续”其实也是有一定假设成分在里面,这条假设只是就通常情况而言,即“否极泰来”,过低的盈利水平会上升。这只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辨而已。
三、关于竞争均衡假设
两篇博文中的一些阐述,只是讲一下竞争均衡的大逻辑,绝非预测市场本身,我本人也绝没有预测市场的能力。
说到底,全社会的ROE水平要看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
文中推测:“低PB、高PE”或才是蓝筹股调整的归宿,这明显有几条假设在里面:
假设条件1:经济体系能自动回复均衡,局部过高的盈利水平会被竞争降低,局部过低的盈利水平会因为厂商数目调整而上升;
假设条件2:大部分竞争性行业不能获取超额利润,只能获取正常利润。托宾Q=1就是很多公司内在价值的回归点;
假设条件3:在低PB的情况下,呈现出低Q值的特征,产业资本会加入博弈,并改变资本市场的多空力量对比。
其实这3条假设只是从理论角度来分析而已。
就第1条而言,这只是“描述”一种过程,经济体系调整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并不是线性的,而且调整的过程中会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消灭一些旧的行业。在特殊情况下,全社会的较长期时间增长和较长时间衰退均是有可能的。多高的ROE谓之“高”?多低的ROE谓之“低”?由高到低要多长时间?由低到高又要多长时间?这些问题不是轻易能解答得了的。
就第2条假设而言。中国目前相当多的行业整合远未结束,产业集中度相当低,而且很多行业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非市场化”特征相当明显。因此托宾Q=1的点只是就总体情况而言的,实践中完全可能是“非均衡”状态,即有的公司能长期攫取超额利润,而有的公司即使在行业景气的情况下也不能赚钱。
就第3条假设而言,“在低Q值的情况下,产业资本会加入博弈”,这仍是一种推断,只有在有盈利前景的情况下,产业资本才会有扩张的冲动,他们才会权衡“开新厂”与“收购现有的厂”的利弊,并决定是否加入博弈。如果盈利前景不佳,即使场内资本是低Q值的特征,这些资产对产业资本来说没有什么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会涌向全球有盈利前景的地方,而不是勉强入市。
“低ROE和高ROE均不可持续”,这条结论只是就通常而言的,对于某个具体的公司是显然不成立的。其实“均衡”状态是不存在的,“非均衡”是常态,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市场。
四、关于投资策略
我也同意venus125君的意见,对于我们来说,“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不可行。
为什么“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不可取?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体系的运行是相当复杂的,即使我们最开始预测准确了,它仍会受一些不可测的事件影响而改变,因此依然很难预测;
2、就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很难了解整个经济体系,很难从一个很宏大的视角来布局;
3、对于投资者而言,不应该勉强去预测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可行的思路是:找到那些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小、具备长期竞争优势、在各种经济形势下均能稳定盈利的公司,如航空业的美国西南航空、汽车业的丰田、零售业的沃尔玛。这是最有生命力的公司。
但就全社会而言,大部分公司从一个较长时间考察,均有“周期性”,即跟随大环境“随波逐流”。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一些具备持续竞争优势和较高的经济护城河、能在各种经济形势下稳定盈利的公司。我个人也认同这种做法,即:与其预测经济形势,不如找到一些不受经济形势影响、具备持续竞争优势且具有很高大的经济护城河的公司,以不变应万变。
五、关于选股及利基市场
我个人还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那些不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或者说是受影响很小)、具备持续竞争优势、有很高大的经济护城河、能在各种情况下稳定盈利的公司相当少。
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倒倾向于“在利基市场中去找”,利基市场完全可能创造出独立的“市场边界”和独立王国,这样的市场算是市场的真空地带,大公司不愿意去竞争,其他公司又进不来,就相当于旧社会的“三省交界处”,变成了“三不管”。在这样的利基市场中,公司在一个超长期的时间内,攫取超额利润是完全有可能的。
与低成本相结合的集中战略的威力是很强大的。也许烟台万华、伟星股份、瑞贝卡都有点“利基市场”和隐性冠军的味道。
以上是个人对竞争均衡假设的一点思考,欢迎批评指正。
豹豹于2008年9月23日中午
Reg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