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之101 --- 经济一体化更符合中日韩三国现状

(2005-03-12 16:38:01) 下一个

来源:中国企业家

 

在区域主义中,经济无疑是最有力的变量,但毕竟不是惟一的变量

  过去一些年来,欧盟和北美的区域主义进一步强化,并继而促进政治和外交方面
的合作与协调。但东北亚的发展则显现出相反的趋向,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关系迅速发
展,但相互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不仅没有走向合作,反而矛盾愈来愈大。根本原因在
于,中日韩三国在政治上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

  东北亚区域主义的源头

  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大势显现出两种并行的趋向,一方面是全球化和全球主义
的加强,另一方面是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的兴起。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过"英镑区"、"法郎区"和"美元区",
以英国、法国和美国为首的几个国家集团,分别建立了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相互
抗衡。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区域主义的新浪潮。因为按照新区域主义的理
论,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是各国外交政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全球市场份额和技
术优势的争夺,将具体表现在各地区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面对一个更加相互依赖的
全球经济,各国必须通过形成地区性集团,通过区域性合作来维护自主性,改善谈判
地位。

  过去几年里,全球主义已经受到了来自多方面力量的强烈阻击,而各地区内部的
经济却走向更高程度的联合。欧盟成功地推出统一货币,美国在试图建立一个"美洲
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地区,各国内部间相互依存关系也在深化之中。人们所感应到
的"亚洲意识"、"东亚意识"或"东北亚意识",正是区域主义在这一地区的反映。

  中日韩缺少共同的竞争对手

  区域主义的基础,首先是存在一种共同的文化和地区认同意识,如"欧洲意识"
和"美洲意识"等等。在亚洲,这种意识相对薄弱。人们所说的"亚洲意识",含义
很模糊。事实上,不可能存在一个将整个亚洲,包括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所有地
区都囊括在内的"亚洲意识"。所谓的"亚洲意识",较确切的说法是"东亚意识"
。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东亚指欧亚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边缘或半边缘地带,包括中国、
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从历史上说,这个地区的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并
发展起来的,宏博深邃,源远流长,具有内在的共通性和相当强的内聚力。但就现实
情况而言,整个地区的文化千姿百态,差异很大。"东亚意识"表现最强的是在经济
方面。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东亚地区已经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版块。目前北美、
欧盟和东亚这三大版块的经济规模更加接近。北美地区的经济规模约为13万亿美元
,欧盟为10万多亿美元。东亚地区12个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印度、印尼、韩
国、中国台湾、泰国、中国香港、越南、新加坡和日本,再加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在内,总的经济规模也接近10万亿美元,同美国和欧盟旗鼓相当。如果东亚
地区能够形成一个统一集团,将在全球经济中获得与美欧平起平坐的地位。世界政治
和经济关系将为之一变,迎来一个"三方世界"的时代。

  东亚的区域主义发展路径也越来越清晰,所采取的"10+3"的方式,即东盟
10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最终将可能成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签署一
项"自由贸易协定"。东盟10国加中、日、韩已于2000年末提出了这一设想。
在这个计划之前,中国、日本和韩国可能将与东盟建立三个"10+1"的自由贸易
区,而中、日、韩三国将研究组成一个"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区域主义的未来
,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韩共同体"的成功或失败。

  东亚地区经济潜在的能量巨大,从理论上说,中日韩经济合作应能有所成就。但
从现实来看,却困难重重,可望而不可及。根本原因在于,"中日韩共同体"政治基
础薄弱。

  任何一个区域的联合,都兼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考虑,只是相对的重要性有所
不同。西欧的区域化最初主要是有政治考虑,包括结束法德两国的敌对状态,建立一
个政治统一体以加强国际地位。一方面防范当时的苏联,另一方面抗衡强大的美国。
北美的区域主义二者兼有,一方面在经济上联合,另一方面加强在政治上同西欧相抗
衡的力量。整个欧洲一体化进程,实质上是一项政治工程,是欧洲人寻求永久和平和
繁荣的具体成果。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则是由美国所主导的,加拿大和墨西
哥原本就紧紧地依附美国经济。因而,"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试图建立的"美洲
自由贸易区",实质上是美国向外扩张其政治经济影响力的结果。

  中日韩三国在政治上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换句话说,缺少一个共同的敌人或竞
争对手。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早在1990年日本人均收入就超过3万美元
。韩国也早已是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中国经济正在崛起之中,人
均收入刚刚超过10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三国不大可能具有
共同的政治目标。日本经济近年来的复兴,中国经济的拉动贡献最大,中日两国商界
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但其他方面的关系却似乎愈来愈成问题。两国高层正式互访已经
停了很长时间,国民间的互相不信任也日益加深。韩国经济愈来愈依赖于中国,但韩
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同样高涨。

  "经济一体化"较切合实际

  任何一种区域主义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政治条件。北美模式是美国一国独大,
无论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无法同美国相抗衡,而美国庞大的市场对这两国有足够大的
吸引力。只要美国有动力,区域主义就变得可行。欧洲有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经历,
战后就开始进行艰苦的整合,法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力量相当,各国间又处于同一政
治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加上德国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问题。这一
切促成了今天的欧盟。如果说北美模式是等级性的,那么欧洲模式便是平等型的。

  在东北亚,除了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外,其他条件都不理想。日本早年推行的
"大东亚共荣圈",成了中国和韩国历史上的痛苦。这个阴影不去,任何形式的区域
主义都不会成功。在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任何的理性都解决不了历史问题。

  在政治层面,东北亚地区除了民族主义和历史问题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权
力结构尚不清晰。中日韩三国,明显地存在着力量不平衡问题。日本是"西方七国"
的一员,是美国的盟友,是西方政治经济中心的一分子。中国正在崛起之中,对整个
区域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还没有做好接受中国的崛
起的心理准备。只有中国真正地崛起,实力进一步壮大,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但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中,经济无疑是最有力的变量,但毕竟不是惟一的变量。
历史和文化因素同样是最基本的变量,而且更持久,对国家的对外决策和国际合作常
常具有决定性作用。正是因为文化和历史因素的作用,东北亚地区的区域主义陷入了
一个恶性循环。无论哪个国家在这个进程中努力,都可能会被另一方视为争夺领导权
。区域主义的努力愈多,相互间不信任也就愈大。

  由此观之,如果说中日韩可以建立一个"东北亚共同体",在很长时间内也将会
局限在经济领域。去年11月29日,在老挝召开了"东盟10国和中日韩领导人峰
会",同时举行了中日韩第六次领导人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通过
了《中、日、韩合作行动战略》和《中、日、韩合作进展报告》。这对于人们一直谈
论的建立"东北亚共同体"的目标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温家宝总理在老挝
召开的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东北亚要朝"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切合实际
的。把东北亚的区域主义从经济层面提升到政治战略层面,还为时尚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