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儿子刚进医学院的时候,就听他提起这个Match Day。
每年的三月第三个星期五,就听他说要参加学长学姐的MatchDay,他说起来是那么的激动,即使只是旁观,看见自己熟悉的同学拿到那个装着他们苦读八年毕业后去向通知的信封,通常都是三月第三个周五的正午,大家同一时间撕开写着自己名字的信封,才会得知是哪一所医院雇佣了自己做住院医生,他们也将在那所医院里完成三年甚至更多年份的深层训练,为将来的专科医生以及主治医生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Match这个词是匹配的意思,就像介绍男女婚配的媒婆,英文被称为Match Maker,这种对医学生与接受住院医训练的医院的匹配,可不正如媒婆一样?不过,这种匹配却不是人在做,而是电脑!在这Match Day之前的几个月里,医学院苦读了八年的应届毕业生,需要广发申请,向他们心仪的医院申请下一年度开始的住院医生的训练program,医院根据医学生的成绩、考核情况以及科室轮转的情况、专业人士推荐信、义工、研究、学术论文等因素,决定在众多的申请者中选择一部分发出面试的通知,医学生在前往这些伸出橄榄枝的医院与相关人员(同常是负责培训的负责人、主治医生、住院医生等)一一见面,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专业的相关的和非相关的,这个过程是双方对彼此的一个了解过程,最终,各自排名,即医院对他们面试的几十个医学生排出名次,医学生同时也对自己面试过的医院也排一个prefer的顺序,这两个名单都被输入进电脑中,电脑匹配好产生结果,到了三月第三个星期的周一,每个医学生都会先收到一封信,告诉他已经被匹配(Matched)或者没有被匹配,但具体哪所医院被与之匹配了,要到周三的中午,全美国所有的医学院应届毕业生同时开封,大家同时知道自己被匹配到了哪家医院。
这个Match Day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早在1920年,美国第一个住院医生计划被推出,那时,住院医供不应求,各大医院为了抢人才,早在医学生二年级时就被医院拉拢了过去,各医院竞争激烈。到了1945年,医学院规定在特定的日期之前,不公布医学生的成绩单,不允许写推荐信,这样的方式把住院医的选择日期推迟到了医学生的四年级时段。开始都是电话联系,医学生被“爆炸式”的电话邀请“轰炸”,很多医院要求他们挂断电话就做出抉择。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了医学实习生匹配计划组织监管,现在的电脑记算匹配法,也是后来慢慢演变来的。至于电脑如何匹配,这里有个非常通俗易懂的视频:https://youtu.be/mFh3JIaMGJo
理论大致就是我上述的,听上去不复杂,实践起来其实挺跌宕起伏的,情绪上的上上下下,如过山车般的刺激,作为父母,跟着医学生的大孩子走了这一招,真是越来越理解美国的医生为啥这么难当!
怎样挤破头考藤校?再怎样挤扁头进本科医科八年连读?那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前,我也写过,这次就不多说了。当然进医学院不一定要从藤校出来,任何大学读本科都可以,但是,通常也需要保持在顶尖的学生队伍中,成绩而言。本科毕业,凭着顶尖的成绩,还要考医学院的入门考试MCAT,这个考试不容易,但对尖子学生也不算太难,进了医学院也不是万事大吉了,大家都是尖子生来的,毫无疑问竞争是激烈的,压力是山大的。儿子当年进了录取率2.5%的本科加医科连读,加上布朗大学的自由风气,本科四年玩疯了,几乎成了布朗大学跳舞队的台柱子了。好处是充分享受了四年大学生活,坏处是自由散漫惯了,进医学院第一年,一下子紧起来,第一学期连连说不习惯。相比于那些本科毕业考MCAT进医学院的同窗们,人家已经绷紧弦好久了,而他的弦松垮垮的,还没来得及上紧呢。不过,大家都是聪明人,很快调好节奏,进入正轨。可儿子在医学院就读期间辅导过的几个读的很吃力的同学,大多是因为某种政策放宽要求进去的,读书读的那个辛苦啊!如果在就读医学院时已是难以跟上,接下去会越来愈辛苦,医学生乃至医生这一辈子几乎考试不断,如果读书辛苦考试不易过,不如早点退出,因为那条道路既长又难走,人生的职业选择很多的,不一定要在医生这条路上折磨自己。
医学院的第一年第二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第三年,科室轮转时,也见识了一些医生的辛劳,尤其转到外科,年轻人早上三四点钟就爬起来了,给自己灌一杯从来都不喜欢喝的浓浓的咖啡,还带一杯在保温杯里,说上班时接着喝,晚上八九点才回到住处,洗洗就睡了,第二天又是天不亮就起床……披星戴月,好在时间并不久,一个月后转到家庭科、儿科等就又轻松下来。
到了第四年,他基本上决定剔除外科了,不考虑皮肤科、眼科等专科,因为他想做一个全面的医生,可也不想做家庭科,在内科的心脏科和肾脏科之间摇摆,最终还是偏向于心脏内科。
好了,专科选定,接下来就是申请住院医的医院了。成绩名列前茅的他对自己信心满满,加上他的好友前一年申请到了全美最好的神经科住院医UCSF,他与好友一起发表的学术论文,全美医学院Step 1 & 2的考试成绩与好友也是不相上下,故而他以为UCSF也是囊中之物,申请住院医生program时,只对UCSF这一级也是顶尖的医院才递交了申请,结果,第一批面试通知即去年十月,只有一家南加的医院向他伸过来一枝橄榄枝,UCSF和斯坦福都悄无声息,我们替他Panic, 敦促他要多申请几家,不能只看这些顶尖的program,他于是又多申请了好几家医院,不过,从十一月开始,他陆陆续续不断的收到十多家医院的面试邀请,到了今年一月还有一两家医院在向他发面试通知。
也是拜Pandemic所赐,往年正常的岁月里,这些医学应届毕业生是要自己飞去要他面试的医院的,十几所医院,飞机票、酒店住宿等费用至少上万美金,病毒大流行以来的这两年,面试都改成了Zoom上进行,省去了不少的费用,而且也使得医学生相对往年能够申请更多的医院program,而不需要担心经济是否承担得起。
从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一月底,儿子即使在欧洲旅游,当中也有几天是在与给他面试机会的医院进行相互的了解会谈中的。每次,他一个面试就是几乎一天的时间,从早晨到下午,中间最多休息一个钟头,一轮一轮的问答,走马灯般的见医院里的工作人员,终于,到了今年一月底,所有的面试都结束了。
二月份,儿子提出想去加州看看几家他感兴趣并且也觉得别人也对他感兴趣的医院,实地考察一下当地的方方面面。虽说生在加州长在加州的他,自他十四岁随着我们一家搬到美东,他一直说要回加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们一家另外三口都在大纽约地区慢慢安定下来,加上他的同窗以及好友不少人都在纽约,他也心思活络了起来,最终决定把第一志愿填上了纽约曼哈顿的一家医院,那家医院对他的面试,他感觉也非常好。但第二和第三志愿都是加州的医院。也是这次我们特地一起去加州实地考察的医院。
只要能Match前三个志愿中的一个,就可以说是匹配成功了。 不过,年轻人也说了,近年他的几个同学都被匹配到前三个志愿之后的医院,还有一个同学没被匹配到,那是唯一一个没有被Match到的同学。那怎么办?难道八年苦读白读了?儿子说也没有了,一般都会有后续的一些还有名额的医院,这些补助的program,有的只有一年的时间,他的这位同窗就是不得已没有选择的去了一家德州的医院,而且还得改专科,毕竟不是你选人,人选你,就没有选择的自由了。如今已经在德州医院实习一年的那个小伙子,今年需要回到大Pool里再次寻找接下来的住院医机会,想来他的住院医生生涯比一般的医学生就要崎岖一些了。
2022年的Match Day 是3月18日,前一晚,我们就开车抵达了儿子医学院所在的罗德岛的首府Providence, 一到,儿子就送他爸爸一件红色的体恤衫,上面印着他们医学院和布朗大学的名字和今年Match Day的字样,医学院还送给他们毕业生每人一个玻璃杯, 上面也是同样的字样,可见这一天不仅对他们毕业生很重要,对大学以及医学院都是重要的一天!我想所有的医学院都希望自己的毕业生都被Match到吧?这也应该是衡量一所医学院的一个标杆吧?
那天晚上,也是有点玩笑性质的,我对先生说咱俩赌一把,看谁能预测到儿子被匹配的医院,先生说他赌纽约曼哈顿的医院,因为他近来与儿子聊天,发现大孩子已经开始希望留在纽约,毕竟离我们家近,他的朋友也多……我说我觉得儿子还是会被加州的医院选中,因为他十几所面试的医院,大部分都是美西的医院,占三分之二之多,如果电脑够聪明的话, 就能看到这孩子是一心想要去西部的!另一个私心也是我也想将来老了回西部晒太阳去,老了还是得靠医生近一点不是?
那天,儿子的好友在UCSF做住院医的他特地从旧金山飞过来,也是来参加他的Match Day的。神经科住院医来自医生世家,爸爸妈妈都是医生,家里四兄妹,他是老大,后面两个妹妹也都是布朗大学毕业的,一个妹妹跟他一样学医,明年毕业,最小的弟弟去年进了哈佛,生物学专业,也是要学医的,我笑说:这一家真是神基因啊!
上午十一点钟我们前往布朗大学的校园,进了大门就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他们学校最古老的建筑红砖的教堂前,扎成廊柱的彩色气球告诉大家今天有重要的Event, 不少家长陪伴着他们的医学毕业生一起站在太阳下,大家相互祝贺着,儿子因为获得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延后了一年医学院的毕业,所以,他熟悉的同窗们早在去年就都走各家医院了,今年的毕业生他大多很陌生,不过,也见到几个类似他这样因为不同的原因而晚毕业一年的同学。
十一点半左右,红砖教堂的门打开了,大家鱼贯而入,最前方是讲台,麦克风已摆放好,台下是毕业生的名字,印在一张大纸上,分成四行,大家随便站着或行走着相互交谈,最后面有两张桌子,摆放了乘着香槟的酒杯和一些蛋糕甜品,中间还有医学院设立的帮大家免费照相即印的背景和机器。
布朗大学的女校长首先讲话,祝贺医学毕业生们和家长,她说她也是不久前刚刚经历过这个Match Day,两年前她的孩子也是从布朗医学院毕业,作为母亲,她也是情不自禁的期盼和紧张,但是结果都是好的,她相信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够被匹配到自己喜欢的医院。
接着,医学院的老院长上台讲话,老院长明年就要退休了,这将是他这一生最后一次参加Match Day了,他聊起他这一生第一次经历的Match Day,那也是他自己被匹配到以及医院做住院医生的经历,他说他相信每一个医学毕业生都会永远记得今天……
时间到了解开谜底的一刻前五分钟,医学生们开始按照前面的名单排成四行队,医学院的老师们把写着医学生名字的信封一个一个分发给他们手中,到了十二点前的最后一分钟,大家等着count down,跟着女校长一起,倒数最后十秒:十、九、八……三、二、一……
随着信封被撕开的声响,欢呼声此起彼伏,我想问儿子谜底是什么?我和他老爸谁赌赢了?只见他和他的好友一起呼啦啦穿过人群往外面跑去,怎么回事儿?我们赶紧跟着也一路小跑,那里跟得上,到处都是人,人人都很兴奋,叫声笑声不绝于耳……
跑到外面,看见儿子正跟他的好友头凑在一起看撕开信封里的纸呢!我过去问他:哪所医院?他笑着说:南加的医院!正是不久前我们实地考察过他也蛮喜欢的那家医院。
香槟喝起!碰杯、祝贺、拥抱、欢笑……
这一里程碑就此竖起,年轻的医生,任重道远!
作为父母,无法不为他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