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一直想在全球各地不同的国家住一阵子,就像当地人那样的生活。先生一直让我等他退休再实行这个计划。
我不喜欢走马观花,但很多时候迫于时间有限,很难在一处停留太久。
说来还是拜pandemic 所赐,使得先生可以在家工作,他去年冬天陪我在拉斯维加斯过冬,一边避寒一边工作了两个月。今年就想换个地方。本想去巴黎住一两个月,但巴黎冬天也满冷的,便预订了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的葡萄牙一个月,两个月前就订好行程,那时美国的疫情还算在慢慢平复。
Omicron忽然来袭,也想过要不要取消行程?可我们家科学家和准医生父子俩都觉得问题不大,皆因为他们都对我们打了三针辉瑞疫苗有信心,且对 Omicron 的相对弱的毒性比较乐观,那好吧,坚持成行。
只是,葡萄牙要求在进入他们国家三天之内进行核酸检查,PCR和快速检测都可以,阳性就上不了飞机进不去了。为此我们三人宅家了近半个月,就是为了保证测试阴性。可也被从纽约城里回家的女儿弄的有点担心,怕她带回病菌再传给我们。好在临走前我们做了两种检测均阴性,把结果由电脑上传联合航空,他们再送进葡萄牙海关,一切便畅通无阻了。
从里斯本机场要了辆出租车,十来分钟就到了我们租借贝伦区的公寓,房东帅哥在那里等了我们一个钟头了,他是一名居住在葡萄牙的法国人。他告诉我们他也打了了两针辉瑞,葡萄牙全国接种疫苗的比例高达90%,但他还没资格打第三针,第三针大概得先照顾老弱病残吧。但也看出两点:
一,欧洲发达国家,与美国关系不错的,都有美国疫苗充足供应,他们也都对美国疫苗充满了信心和感恩。
二,可也毕竟要从发明生产疫苗的美国进口,就不如美国疫苗更充分,人人可打第三针。先生做为药物研究者很是自豪,我想这也应该是所有美国人的自豪。
早晨飘雨,我们就索性在住处倒时差睡觉。下午太阳出来了,就走去走路六分钟之遥的LX Factory逛逛。那里两百年前是一个大型的纺织厂,上个世纪慢慢演变成各类食品加工地,又演化成艺术品、美食商业街,我最喜欢那里的书店和一些艺术品商店。三年前的夏天,我带着女儿游欧洲一个月,第一站也是葡萄牙,女儿和我都很喜欢LX Factory,我们母女倆在那里尝到很美味的葡萄牙樱桃酒,女儿还买了好几件具有葡萄牙风格的花衬衣呢。
那时那里人挤人,现在冷清多了。很为那些餐馆酒吧的老板们担心,这样清淡的生意,熬了一两年了,真是不容易。但我们倒是逛得更尽兴了:什么地方都一样,人太多拥挤,会影响兴致。
逛累了,就在路边找一家咖啡店,一杯葡萄牙浓缩咖啡加一个葡式蛋挞,坐在那里看稀疏的行人,来来往往,感觉就是活在了Dream中。
一杯咖啡一个蛋挞的下午
太阳一落山就有点冷了,加上傍晚的海风一吹,穿着单衣的我就有点扛不住了,赶紧回去欲加件毛衣,再去那家评价不错的海鲜餐馆点几款海鲜做晚餐。
谁知刚进门就下起了雨,而且雨越下越大,似乎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天很快就黑了。
算了,今晚就自己动手吧!
先生心心念念着海鲜,甚至说要冒雨去餐馆。我说我也可以做一道葡萄牙有名的海鲜给他吃,他不信,我们没买海鲜啊!
可我买了沙丁鱼罐头了。
还记得小的时候语文课上,老师说公共汽车里的人挤得像沙丁鱼的罐头,那时并不知道什么是沙丁鱼的罐头。长大后到了国外,第一次买了沙丁鱼罐头,打开一看:哦,原来沙丁鱼长得是这样啊,罐头不大,几条细小的没有头尾的沙丁鱼挤得紧紧的躺在红色的番茄酱里,尝一口,不咋地。从此很少吃。
上次来里斯本,在老城里看见一家很有历史的沙丁鱼罐头专卖店,那里各种各样的沙丁鱼罐头,玲琅满目,原来沙丁鱼也是葡萄牙的特产呢!在葡萄牙人推荐的一家美食市场time out market,我也被推荐点了一道沙丁鱼open sandwich,没想到很好吃,他们用沙丁鱼罐头里的鱼,这种鱼浸在橄榄油里,拿出来一剖为二,平铺在面包上,放进烤箱里烤香,烤脆的面包激发出沙丁鱼的鲜美,没想到还真好吃。
我依样画葫芦做了,先生一吃连声赞好吃!这不也是海鲜吗!
再做一个生菜加西班牙火腿的色拉。开一瓶葡萄牙的红酒。这顿晚餐也能凑合了吧。
自制“海鲜大餐”
再说说我们租借的这个位于贝伦区的小公寓。
房东斯瑞大概三十多岁吧,已婚,他住在离我们这个公寓开车半个小时的里斯本郊外。
这个公寓离著名的里斯本红桥(金门桥)走路十来分钟,离那家著名的葡式蛋挞创始店走路大约二十分钟。这是一栋三层楼的小楼,老楼,应该有些历史了,据说大地震前就造了,大地震中没倒,房东装修时特地留了两面墙,敲掉墙的外表,露出里面黄色的石头和沙土,以示房子的沧桑的历史。
一楼是一个小商店,好像买手机小电器之类的,店门旁有个小铁门,通往楼梯上二楼,一梯两户。我们这一套在左边,开了公寓的大门,玄关处直通一个小走廊,这层楼即二楼有两套主卧室,各带一套全卫生间,两主卧在进门玄关的各一边,非常私密,我和先生两个人其实是用不着两套主卧室的。订两套主卧是因为女儿本来要来住一周,要求就是私密性,谁知我订好了她又不来了,好在儿子要来住十天,也就不算浪费了。
玄关处有个树桩形的小台子,非常别致,上面有消毒洗手液,空气清洁香液,一小盆多肉,还有一个树桩碗里放着公寓大门的两把钥匙。
大门背后挂着袜子和圣诞老公公,给刚刚过去的圣诞节留点痕迹。
走进主卧的其中一个,床头柜上是一小盒干的薰衣草花,还有一小袋的珍珠,还特意把三颗小珍珠散落在台面上。看似不经意的摆设,其实充满了用心。床上铺着带有葡国色彩的花卉床单,墙上也是葡萄牙的风景画,阳光透过窗帘照在床被上,很温暖的感觉。
走道的尽头也是从二楼到三楼的楼梯旁,也有一个花式小柜子,上面有一个花瓶插着永不败落的干花。小抽屉里有各种电源插头供使用。
沿着旋转楼梯拾阶而上,就是形状带一点阁楼斜坡屋顶的三楼了,在南北斜坡的屋顶低矮处,开了两面小窗,就使得那儿与普通楼层同样的高度,也和中间地带的厨房是一致的高度。
很喜欢不大却很现代的小厨房——四个炉头的灶台,烤箱、微波炉、洗碗机和咖啡机一应俱全,房东甚至还为我们准备了烹饪食物所需要的基本佐料:橄榄油、素菜油、盐、糖、胡椒粉和两大盒咖啡胶囊。
看,这厨房墙上特意留出来的古老墙壁里的原始模样,现代中透着历史的沧桑。
厨房的一边有可以撑开可供八人用的餐台,收起来给两个人用也正好,我和先生都喜欢坐在这里敲键盘,有时他需要开国际会议,我就一个人出去逛街,或者在楼下的卧室里休息,留他在这里安安静静地上班。
很多时候,尤其是时差导致睡不着的黑夜,我会一个人在这里写点想写的文字。每每写完一个段落,都会自嘲一下,怪不得卡夫卡在阁楼里能写出《变形记》,阁楼确实能让人灵感迸发呢!
三楼阁楼的一边还有一个小阳台,主人为了私密性,两边都用磨花玻璃挡住了邻居的视线,却留一边供自己看不远处的里斯本的红桥,还摆放了两盆植物,紫红色的小花正在阳光下绽放着。我们在住了几天后用洗衣机,洗完衣服才发现公寓里是没有烘干机的。想起葡萄牙随处可见的“万国旗”(晒衣服),才省起我们也得加入晒衣服的大军,而这个小阳台就成了晒衣服的宝地了。
希望像当地人那样生活,是我的一直怀揣的愿望,如今真的像当地人那样生活了,却发现晒衣服这件事就颇不习惯,在美国三十多年生活下来,早习惯了烘干机,先生首先说不喜欢衣服被晒得硬邦邦的,毛巾一硬更是不大舒服,不过,也因此闻到了久违太阳的味道,那晒干的衣服上散发出一种来自大自然的清香,和太阳亲吻过的温暖,那是小时候的滋味了!
真的像在梦里一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