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每天清晨,伴着一杯咖啡的香气,我沉浸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世界里…… 写作的人最大的心愿之一便是有人读并喜欢自己的文字。
所以,我也常常幻想,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每天清晨,有个人坐在柔和的晨光里,翻着一本值得读的书,那书里有我的文字。
自创立海外文轩以来,我们已经出过不少书了,有海外生活随笔集,有子女教育文集,有中短篇小说集,很多是从市场角度去考虑的,因为出版社需要赚钱,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配合,比如中国人都重视子女教育,我们文轩的作家(者)们大多也是为人父母者,总结一下自己的教育子女的心得,教育集便出来了,还一出两本,杂志也出了两期,应该没有让出版社亏本吧,也同时为我们自己的网站筹集了一起运营的经费。
但作为一个纯文学组织的领头人,我还是一直希望能出一本纯文学的书,不去管市场,不去管经济效益,只管把这本书做的尽善尽美,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美的享受。于是,三年前,我与文轩的雨林商议出一本纯文学的集子,集子主要收录了散文和诗,要有景有情,并配以美丽的符合诗文的摄影作品,雨林找了她的同学,一位摄影爱好者,加上我们文轩里的摄影发烧友,我们开始收集诗文,一时间,投稿者不少,诗歌中有现代诗更有韵律诗和古诗词体,散文和散文诗也基本上都符合我们的审美要求,编辑中我们加入了文轩的野樱和林静,野樱审核散文,林静审核韵律诗,加上雨林的尽心尽力,这本集子终于编辑成功。
到了找出版环节,卡壳了。一本纯文学的集子,找了几家国内的出版社,都说“对不起,出不了”。与四十位左右的作者商议,接下去怎么办?这么好的一本集子,凝聚了我们编辑团队的心血,压入箱底太可惜了,咱们自己出吧?人多自然意见也多,大家意见不一,我当时忙着自己的写作和小说的出版,加上孩子要升大学的忙碌,也是觉得精力不够,所以在征求意见的时候说名如果有半数以上同意自己出,我们就找出版社运作这件事,后来在差一票的情况下,把这本集子放在将来的日程里,我也舒了口气,忙我的小说和孩子去了。心里有些歉疚,总觉得几位编辑付出的心血一时是见不到成果了。
时间走到2017年,文轩的老秘春阳在海外文轩成功举办首届文学会后,提醒我这本集子的存在,在举办文学会的同时,我也见识了几位文轩作协骨干的热情和能力,于是,把这本集子交给了百草园、春阳和夏婳,之所以交给一个完全新的编辑团队,不是老编辑团队不称职,而是想借着一股新的动力,把这件事完成,加上老一波编辑们有的在环游世界,有的忙于工作,不一定再有时间来炒这个冷饭,这三位新的编辑,在文学会上都展露了他们对文学的热情和对文轩的关爱,现在回头看,这样的决定也是对的。
百草园从雨林手中接过接力棒,飞步向前,春阳和夏婳都积极配合,这个过称也是繁琐和费时间的,他们需要拿掉不愿自己出这本集子的作者,再添补新的作者的作品,鉴于散文的多样性,我们不仅保留了情景散文,还增加了人情散文,并把这本集子分成两大部分:散文和诗歌。这本集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篇散文和诗歌都配有与文字相符的摄影图片。配图片对我们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的过程,只是出版时增加出来的成本让我们有点犹豫,可最后还是本着文学审美的标准,咬牙决定不惜成本,一定要把这本集中了众多编辑和作者的心血的纯文学的书,以最美的面貌呈现出来,也很庆幸适逢有美国南方出版社可以助我们完成这个心愿,同时也不让他们为我们对文学的执着而买单,更谢谢三十几位作者,这几年的耐心与一如既往的对文学的挚爱和坚持,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集子的最终诞生。
让我们都留有这样一本纯文学的书,都留有一颗纯文学的心,在每一天的清晨,可以捧一杯香喷喷的咖啡,读着这样赏心悦目的诗文。
我想以王惟一《西江月》中的诗词与大家一起共勉并结束这篇序言:“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纤毫物欲不相侵。”
海云写于2018年4月26日
美国新泽西山湖镇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