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17?4?8 温哥华现象.pdf 2017?4?10 列治文的渔人码头.pdf 2017?4?12 菲沙河上的爱情.pdf 大公报海云专栏
4/8/2017
温哥华现象:
在温哥华住了几月,我接触了各个层面的温哥华的华人,最深刻最震撼我的温哥华现象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华人父母分居太平洋两岸!
通常都是夫妻一方在中国继续积累财富,另一方陪着孩子(有小到上小学的,大到读大学的)在温哥华定居。
撇开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和人们财富的积累,撇开人心的膨胀和对金钱为上的膜拜,为什么一对夫妻会认为夫妻分居大洋两岸好几年是正常的生活?为什么一对父母一个紧盯孩子的一切,另一个远离孩子的一切,看成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
即便在我新结交的华人朋友中,我敬重他们的才华胆识和人生经历,但一旦触及到子女教育,就会踢到铁板!那是一种难以沟通的深沟壑!
曾经有位美国人问这样中国家庭的陪读妈妈:你难道不要夫妻生活?不需要自己的生活?中国人似乎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放弃,这种全然的牺牲自我,根源又是复杂的。
在美生活近三十年,让我远离了典型的和现代的中国人的环境,从前年回国写剧本开始,到在温哥华进行进一步创作,这期间让我能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接轨,也正因为我在西方生活了这些年,才让我能从一个独有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才能比较并客观地看待中西方的差异和各自的优缺点。
温哥华现象是现代华人独有的,它不仅存在于温哥华,如今整个北美的华人集聚地几乎都能看到这种为了孩子家庭分居的现象。
4/10/2017
列治文的渔人码头
很早就有朋友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温哥华列治文海岸边的渔人码头,说那儿一早渔民的船只靠岸,一船一船新捕的海鲜,种类繁多。我心动,但一听说要早晨六点就得赶过去,我打了退堂鼓。
一位读者朋友约我前往渔人码头吃午饭,吃完鲜美的海鲜午餐,又带我去看海鲜市场。原以为都下午了,该没啥新鲜海货了,谁知过去一看东西还真不少呢!
整个海鲜市场里最多的是三文鱼,都是那种红肉三文,普通超市里比较贵的那种,可这里便宜啊!六块加元一磅,一整条大约十七、八块加元。
还看见了海胆,据朋友说这海胆多年价格不变,一直是十块钱三个。看着满身是刺的海胆,还真不知道从何处下口,不晓得该如何吃呢!听说先得开壳,然后吃里面那黄色的部分,一般新鲜的可以生吃,像吃生鱼片那样,沾日本芥末酱和酱油吃。海胆在纽约的餐厅里,那可真是老价钱,一点点就价格不菲。
看了半天我最终还是没敢多买。那里还有不少石斑鱼,想我没几天待在温哥华了,一条三文鱼太多吃不掉,就买了两条小的石斑鱼!回到我的小船屋里,清蒸,什么都不放,七分钟大火蒸熟,撒点生抽,鲜得眉毛落了一地!哎,怎么到最后几天才去渔人码头呢,该早点去淘海鲜的!
温哥华的海鲜不可错过!
4/12/2017
菲沙河上的爱情
常在日落的时分,沿着菲沙河岸散步,河面上有一艘老旧的游船,里面似乎住着一个人,一个孤独的人。从来看不到ta 的身影,只有那船窗的帘子的变动位置,让我忍不住猜测着这个独居者的生活。
船停在河当中,曾经有木栈通到河岸,可木栈经年失修,已经断裂了,只有一艘小小的独木舟被栓在断裂处。这是怎样的一个远离尘世的人?!ta 又是如何坚守着这份孤寂!想象着一个孤单的女子,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 爱人离去,她便守在这里等待他的归来!或是一个孤单的男子,心爱的她就在这船上离开了人世,于是他便把余生钉在这里,与爱人的魂魄一起共度余生。一个可以写得很美的故事,是不是?
没有时间写故事,便写了首诗,算是我的菲沙河的爱情故事:
停泊在水中央,一个人的等待,固执的坚贞,伴潮起潮落,到地老天荒
曾经的缠绵悱恻,曾经的难舍难分,一起看日出日落,船头的风依旧,还在河面上轻舞,甲板上空置的木椅,从春走到秋,风蚀了斑驳
木栈之路朽了,尘世里已无留念,只用一艘船,锁住了,爱的时空,定格成永久,
船仓里的爱意,还浓
那个独木舟,是为你而留,无论白日黑夜,无论春夏秋冬,只要你归来,解绳荡舟
划过水面,爱的天堂,便再次降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