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大上海, 那一年我十岁出头,整个一个乡下孩子进城。
上海话听不懂,可知道上海人好看,尤其是衣服做得好看。
那时,我父亲医院附近来了一位上海女裁缝,说着一口软软的上海普通话,她很年轻,二十多岁,长得很漂亮,尤其她穿的衣服,就是跟南京一带的衣装不一样,她帮我做过一件花衬衣,镶了一个花边,再把领子开成圆圆的样子,穿上人人都夸好看。她的手艺让我见识上海人最厉害的一招。
我从小不喜欢吃糖,家里有个糖罐子,里面是凭票买来的白砂糖,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特别愿意把小朋友们招回家一起玩,最常用的贿赂手法就是搬出家里的糖罐子,随便大家用手指沾糖吃。我自己一点儿都不吃,巧克力更是碰都不碰,当然, 小的时候只见过为数不多的巧克力,还是父亲的一个印尼华侨的朋友带来的,尝了一口,觉得特苦,奇怪别人把巧克力当成宝,一直到了美国之后才慢慢开始吃巧克力,到今天也没能像我两个孩子那般对巧克力痴迷。但唯有一种糖,我愿意放进嘴巴里, 那就是上海制造的大白兔奶糖。
我去上海之前大概也就知道上海大白兔糖好吃,其它基本上不清楚。去了上海亲戚家,才发现,上海人家的小菜也烧得特别好吃。上海人叫“小菜”,南京人所谓的“小菜”是酱菜的意思,一般都是早晨吃稀饭时候才会吃小菜,听上海亲戚招待我们说吃小菜,心里觉得挺失望的,怎么到上海来只有酱菜可吃?可等端上来一看,几只精致的小盘子了装着各式各样的菜肴,哪里是什么小菜,明明是大菜吗!那是我第一次吃到上海人为之骄傲的土豆色拉,还有上海式的香煎带鱼、蒜头烧黄鱼、上海鸡毛菜、油闷香吾笋……
有一道菜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很普通的豆腐衣包肉。
上海人的做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把豆腐衣用热水烫一下,把调好的肉糜放在豆腐衣上包起来,可以包成像春卷一样,也可以就包成扁扁的一大片(长方形),然后用油煎一下,再放酱油糖烧熟,最后勾芡浇在排放好的豆腐衣包肉的条卷上;大片长方形的,肉糜调得略微咸一点儿,煎熟之后切成条块就可以直接吃了。
还有一种做法,是他们把豆腐衣包肉做好之后,放进高汤里,白白鲜鲜的汤里,煮熟的豆腐衣包肉卷鲜嫩味美,还有一种类似的做法是把包好的豆腐衣包肉卷排放在盘子里,上面加一点精华火腿丝和姜丝,上笼蒸,原汁原味加上火腿的鲜美,也是一道上海人的美味。
那个年代,火腿比较稀罕,但肉糜应该可以算是大众食物,豆腐衣在中国很普通也很便宜,所以应该算是用普通材料,价格不贵却做出来的一道美味家常菜。
今天在国外,中国食品店里也有豆腐衣卖,做出来的豆腐衣肉卷,仍然非常受小ABC们的欢迎。
我的做法更简便:
豆腐衣略剪成适当大小,上面放用盐、糖、葱和姜粉、料酒调好的肉糜,卷成长条,锅里喷油少许,包好的长条煎成淡黄色,取出,切成手指长短,排放锅中,入生抽、糖烧熟,拣出豆腐衣包肉条,排放盘中放美观,锅中的汤汁勾芡浇在盘里的豆腐衣包肉上,再撒上葱花就好了。
呵呵,那就算那个我是六朝古都跑出来的乡下丫头。:)
交作业时通知一声。:)
想吃就做啊,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