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前段时间带着孩子参观盖蒂斯堡时,想起小说《飘》中的郝思嘉,跟孩子提到这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回来就借了当年让费雯丽得到奥斯卡奖的电影《乱世佳人》再次观看,多年前我看的是被剪接的电影片段,现在看这部最早的好莱坞的彩色老片子,虽然那颜色有点人工化不自然,但是费雯丽精湛的演技丝毫不受任何影响照样光彩夺目,我一个晚上看完三个多小说的电影,过了午夜,心情仍然无法平静!甚至接下来的几天,我头脑里都时常回响起电影主题曲的音乐,而郝思嘉和费雯丽的爱情和人生在我的脑中更是不断的重叠交映。 电影《Gone with the Wind》中的郝思嘉 读Margaret Mitchell写的小说《Gone with Wind》时,我读中学,对于那个年代和历史背景并不是很了解,知道美国的黑奴制,仅此而已。今天回头再看,对郝思嘉式的爱情,却是深有体会!少女以现实中的男人为原型,在自己的心中塑造了完美的形象,并保持那个幻影很多年,而对就在身边的真正的爱情却熟视无睹,最终自食其果。 中文版的小说是傅东华先生译的, “Gone with the Wind”译成一个“飘”字,傅先生曾撰文仔细叙说他的用意,那一个字中包含了飘扬、飘逝的含义,青春的飘扬,爱情的张扬、故乡的飘逝、人生的漂泊,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记得高三那年,我在南京梅园中学就读,有一天转来一位新同学,老师让她跟我同桌,她长得浓眉大眼,长长的辫子垂到腰下,一位美丽的少女!我们俩同年,都是十五岁的花季少女。她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倩”被我用在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的身上。我们俩在上语文课时,不知道为何谈起了这部小说,郝思嘉成了联系我俩的纽带,我们一下子就找了共同的话题,就那么自然,我们成了朋友。她后来进了南京大学,读的是法律。我赴美的那一年的夏季,我和她常常相约坐在南京鼓楼广场的大圆圈的铁链条上,轻轻地摇晃,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说着各自的心事,偶尔也会提起让我们结为好友的这部《飘》和书中的美女郝思嘉!我听说她今天也在美国,只是我们失去联系近二十年了,每当提起《飘》和郝思嘉,我自然就会想起这位同学了一年的同窗好友,希望她现在过得好,和我一样早已挣脱了郝思嘉般的魔咒爱情。 很多年后,我的儿子,一个美国生美国长的十三岁的少年,用他稚嫩的笔写了一篇短短的随笔文,取名《Gong》,写的是两位少年人的友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这位曾经的同窗倩和我们曾经谈论的小说《飘》。 人的一生中,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数,那早期的某种给你暗示的迹象,你当时并没有悟出含义,可是,有一天当你回头看,会蓦然明了原来如此!就像我如今忽然明白为什么当年的我那么沉迷郝思嘉的一切,人生过去四十多年,回首来时的路,原来自己也曾经像她那样固执地守着一个自己塑造的其实是不存在的形象很多年。所幸骨子里的都有那种不被打倒的倔强,正如电影和小说最后的结束语: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毕竟,明天又是另一天!) 再说回到把郝思嘉演活了的费雯丽,她的美丽毋庸多言。其实我更加喜欢她的证婚人之一的赫本,我喜欢赫本的清纯,更喜欢赫本随着年华逝去优雅的变老,赫本最后的平和美善的人生是我的理想和目标!如果说赫本是一首悠扬动听的歌,那么费雯丽却是一首悲伤令人流泪的曲!她和奥利弗各自挣脱了婚姻后的结合,那样强烈的爱情也不能保持永远,当年的令人疯狂的爱恋成了后来相互折磨的桎栲,更不幸的是她每次对角色的演绎,全身心的投入,使得她自己把现实和戏剧完全混为一体,演完《欲望号的街车》之后的疯女人,她自己也疯了,如此杰出美丽天才的女演员,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从床上跌落,死在心爱的猫咪的脚旁。 年轻的费雯丽 年老的费雯丽 想起那句话:上帝是公平的。上帝给了她美丽容颜和超凡的演技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而她的生命的烛火在短时间里尽情地燃尽,她只活了五十几个春秋。 Gone With the Wind. 随风而逝!这个世上很多东西都是随着那风儿慢慢地飘散消逝,包括青春、美丽、爱情和生命! |
百度了一下,没发现傅东华去过台湾,不知你为何说这是台湾译法?
网上能遇老朋友,是件令人欣慰的事。只是你没注名,很费了我一番功夫去猜想你会是我的哪位老友?估计是我的小老乡,可能猜错。请回伊妹儿:beautyinautumn@gmail.com, 为盼!
前些年我重看这部电影时,发现我对人物的理解和喜好同以前有了不少变化。就像看红楼梦,每读一遍,都有所不同。
it was translated in 1930's. It is 1930 style rather than Taiwan style
注册这个笔名只为了要给你留言.
昨天偶然地看到这篇博文里关于南京的描述, 心里不知为何忽然就想到了你. 后来又多读了几篇惊喜地发现真的是你! 不由地再次感叹世界之小, 不过我宁愿相信这就是缘份. 93年和你在湾区初识, 时间不长却像是结识多年的老朋友.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 离开了加州. 记得之后在Vegas又见过一面. 95年从你家门匆匆而过却无缘再见. 再以后经过了几次搬迁, 我的通讯录从此不见踪影. 于是,我们就这样天各一方地过了许多年---直到昨天在文学城又看到了你的文字.这些年, 你一切可好? 我们之间有太多的catch up要做......
匆匆数笔, 希望你能看到. 问Ben及两位小朋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