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读完龙应台的《大江大海 1949 》这本书,我就有股特别的冲动想写写我的伯父。
台湾的作家,年少时知道有琼瑶和三毛,出了国才接触了白先勇、柏杨、陈若曦等台湾知名的好笔头,老实说,龙应台我还真是不大熟悉。一位编辑朋友回港生病滞留,伊妹儿来让众文学好手“救场”,她原定在旧金山市立图书馆的读书会上谈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 1949 》的读书感想不能如约赴场,救场如救火,我正好闲赋在家时间大把,于是自愿顶替她去谈谈读书感。
既然是读书感,我得先把这本书读一下才是。网上找来龙应台的这本电子书连接,打开一看,那么多章节,我就懒散地提不起兴趣读那么长的文字,看看标题,似乎又是有关那个年头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败溃,历史的老调重谈,我便一天天地推后读它。
终于有一天,在接连两周的阴雨之后一个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我坐在沙发上抱着电脑,不知道做什么好,便再次打开龙应台的电子书很不认真地读了起来。
谁知道只一个开头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战争,有胜利者吗?”她,龙应台,以一个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到底想传达一种怎样的信念?
龙应台的笔从 2009 年开始,从她 1989 出生在德国的孩子身上联想到自己对父母的嘴里的故乡那份生疏和不甚了解,她兴起给她的孩子“讲故事”的想法,哪怕所说的只是半截山水画, 不是全副写真,她只希望她的孩子能够感察一点点那个时代的脉动。
我一下就体会到了她那颗做母亲的心,很多时候,我也很想和我的孩子说一说我小时候的年月,那种单纯的快乐和贫穷的苍白,然而,更多的时候想到两个世界的岁月的差异,孩子的不明白而欲言又止。也许,好好读读龙应台的故事,能启发我如何和我的孩子说那曾经的往事。
我于是读了下去。接下来的二十多章节,龙应台的笔一下子走回到几十年前的中国,从她的母亲离家开始,经历战乱直到流亡到一个孤岛上,再到她的出生, 这个世上多了一个叫应台的小女孩。我竟然一口气读得欲罢不能!没想到她的笔触是如此感人,我几乎是一边读一边流泪,无论是描写她能干的母亲还是她从军的父亲,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了她几十年的生活岁月的墨水,她下笔流畅,一气呵成,我读得感动莫名、泪湿衣襟! 虽然那个年代我并不熟悉,虽然她的生活经历与我的完全没有交集的地方,但是,我总能从中感受到她笔尖上的颤动和她心中的激情与澎湃!
她写她年迈已患上失忆症的母亲,有时已不认得她的独身女儿却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来自淳安,故乡是什么?是清澈的江水,是高耸的门楼!乡愁又是什么?我轻声的在心里朗诵余光中的那首小诗: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
没有经历过那种撕心裂肺的想念父母和亲人的痛楚的人是幸运的!可是,在那个战乱的年月,不幸的人确实太多了。龙应台提到有一年她带着他八十岁的老父亲在台北大剧院观看“四郎探母”,她笔下那个带着湖南腔,坐在脱了线的藤椅上在蚊虫乱飞的警官宿舍唱戏的男人,是她的父亲,在我的眼中却也是我的伯父。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
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中年的四郎乍见母亲,崩溃跪倒,脱口而出:“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 , 龙应台的父亲,看到这个当口,“老泪纵横,哽咽出声”,我读到此处一样心痛难当,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天,邮递员送来的一封被政府拆开过的从香港转寄来的一封信,当时生病在床的父亲接过信,忽然爆发出似乎压抑很久的男人的哭声,年少的我吓得目瞪口呆!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我有个伯父,这个伯父 1949 年去了台湾, 1979 年经香港的友人转回来一封寻母信。我无法知道父亲的哭声中的种种复杂的情感,是多年的兄长还活着的庆幸,还是终于到了有一天洗去国民党特务家属的罪名 …… 我所注意到的是从那以后,这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伯父常常托他香港的朋友寄来外币,那时外币是自动转换成人民币兑换卷,同时你还有在华侨商店购买普通市民买不到的东西的特权。伯父对他母亲的孝心不仅使得我的祖母的最后几年过得有滋有味, 更使得我们一家包括我的生活改善了很多,我还记得我的第一辆女士小轮自行车就是凭着侨汇卷在华侨商店里买的。
几年以后,当我的祖母病重之际,伯父正身处在香港岛上,电话中听着兄弟告知“母病危”,却无法前往见那最后一面,我可以想象得到握住电话筒的他是如何的心如刀绞,怎样的潸然泪下!
龙应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花了很多的笔墨,用了很多的史料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她的写法有点电影里的蒙太奇,一会儿是中国的对日战争,一会儿是国共开战,其间还穿插了苏联、德国、二战期间各国战俘营的情形,有些段落真实得残忍,让我读得心惊胆颤!虽然,那个时代已经离我那么远,但是从她的笔下,我依然能读出硝烟的弥漫和战火的纷飞!
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说“理解”都是只停留在感官之上,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正知道那两个字的意义!
记得那一年我和伯父倘佯在台北故宫的大厅里观赏国民党从北京故宫运出的国宝,伯父告诉我当年的国民政府是如何历经艰难把那晶莹剔透的玉白菜运来了宝岛,说到战争中的艰辛,他对我说:“多少年了,我闭上眼睛都能看到河里一具具漂浮的尸体!民国三十八年,我从上海的警官宿舍的操场上被招呼上卡车,什么都没带就走了,一路往南,去哪里都不知道,沿路只见江河之中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 ……”
还记得公元 1985 年,父亲和伯父在分别三十多年后第一次在香港会面,从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大陆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的父亲才了解到一直被宣传成“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台湾同胞”并不是那么回事儿,那个习惯性的称呼“共匪”的兄长带着从红色中国出来的小老弟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见识“罪恶的资本主义”的真面目!
龙应台在她的书的结尾说:“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这也许是她这本书真正想表达的意念吧!
1949 对她和她父母那一辈战乱中辗转的中国人以及不幸卷入世界大战的人类,确实是大江大海。正如她所说的“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车站、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而这本《大江大海 1949 》书,对于我却是涓涓细流!让我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与当年的战事毫无关联的海外中国人,能够站在一个合适的高度,细细品味生活、人生、人性和命运!
读完书的我和写完书的龙应台一样,心中涌动着不尽的感恩和无尽的谦卑!
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电子书连接:http://webnotes.sitefrost.com/dnovelviewcat.php?tid=795
谢谢推荐。正在阅读中,读完会写一篇谈感想。
其恢弘,人文的视角会使它成为华人文化圈的〈悲惨世界〉。
http://bbs.cnhubei.com/thread-1833709-1-1.html
通常,我们把坐井观天的蛙民称之为小国寡民。但台湾乃中国一省而非一国,做过局长的龙应台女士也似乎不能完全算在“普通”一民之列,于是,为求对仗工整,只有“小岛寡妇”比较合适了。当然,此“寡妇”非彼寡妇也。特此说明先。
龙应台新近出了本书,当然,龙女士曾经出过很多书,每每引起过不少波澜。但有美利坚堪萨斯州立大学英语系的博士和美欧大学教书的学历教历打底,有周游列洲码字出书的经历辅助,再加上文化局长的官员履历,一个遍及海外饱尝风情、亦官亦文的才女形象自然是应者云集。但其实,无论是让其名声大噪的《龙应台评小说》,还是其代表作集《野火集》,龙式评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无所不在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最明显的文风就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文学中滥觞的、建立在脱离社会现实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式的梦境和遐想,最明显的硬伤就是在所谓人道理想与人文关怀旗号下的似是而非和不求甚解。
还记得八十年代风靡华人圈的琼瑶小说吗?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主角俯拾皆是。从小出生在台湾省的龙应台,一路走得很顺的龙应台,20岁就开始在美国吃洋面包的龙应台,无论其多么努力地尝试吃俄罗斯的土豆,无论其多么努力地作出某种愿意了解的姿态,其人生轨迹所带来的认识局限性根本不会因此而发生量的积累和质的升华。就像贾府里的林妹妹,是断不会从灵魂深处去理解焦大的生活与思想的。很显然,龙女士的新作《大江大海1949》有数不胜数的硬伤。无论是全书定位的混乱,究竟是历史,还是文学?无论是论据的牵强,作为历史来写从头到尾缺乏严谨的考据和引源,作为文学来写从始至终没有明确小说的文体;无论是论证的轻浮,作为历史根本经不起稍加推敲和质疑,作为文学却堆砌了大量似是而非的“真相”,被不少有识之士发文抨击,便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龙应台曾经“高傲”地对外宣称过,“我的独立任何人侵犯不得”,俨然当代文胆也。问题是,中国的近代史,尤其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不是龙前局长想侵犯就能侵犯、想“矫往”就能“矫往”、想强奸就能强奸的。对我而言,出生在败而逃亡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当局戒严的白色恐怖之年、正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之年就远赴美国读书的龙应台,对民族和国家,对阶级和正义、对忠诚和忘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劳苦大众和“三座大山”的陌生甚至莫名其妙的反感和敌视,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也正因为如此,不管《大江大海》被当作是历史还是小说,龙应台首先在立论行文上,就闹出了一个硕大的笑话——对作为分析对象或故事背景的旧中国历史的极度无知。
而这其中,最严重的,是对共产党的历史、对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历史的空前无知。这种无知,在她试图站在周游列洲学贯中西的所谓普世人性的“高度”,俯视众生甚至指点历史的“宏大叙事”的过程中,在试图以一种不蓝不绿不红的“第四条道路”来总结国共斗争史、规划两岸未来路线图的过程中,被彻底曝露和加倍放大。
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从来不是龙应台想象中的个人恩怨,更不是其所谓不顾人民死活的政党之争、政客之争。如果说1927年以前,国共双方能在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而非如今台湾当局炮制的所谓‘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下进行第一次合作而携手北伐,彼时的国民党尚是一个革命的、先进的资产阶级政党的话,那么,以1927年上海的4·12和武汉的7·15反革命政变为标志,国民党开始蜕变为反革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官僚资本控制的、反人民的政党。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而建立中国共产党,便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从来都不是过去和现在某些人所谓的历史误会、党派恩怨,而是决定着中国、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走向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殊死较量,是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拼死决战。一无所有的共产党人紧密团结和带领广大被剥削、被压迫和被奴役的劳苦群众,经历了22年的浴血奋战、跨越了罕见的艰难险阻、付出了重大的流血牺牲,打败了无数的反动势力,才赢得了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起属于劳苦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如果不弄清楚80年前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历史,就无法搞明白60年前为什么会发生席卷中国大陆的翻天覆地和改朝换代;如果不弄清楚曾经广受拥护的中国国民党在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合流下背叛孙中山、背叛革命、屠杀工农的历史,就无法搞明白曾经极其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由一无所有到从胜利走向胜利。如果没有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没有对中国各阶级的正确分析,没有密切联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没有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就无法正确认识同样曾被历史选择过的国民党的全面失败,而只能如台湾当局至今仍自欺欺人地粉饰那样——“政府迁台”;如果没有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起源、性质和宗旨有清楚的认识,就只会对那些道听途说的“解放军拿支前民工当炮灰”、“解放军征用民工,却让他们在寒冬腊月中没有棉裤没有鞋子却奔走前线”的话深信不疑,却自以为拿到了历史的“真相”,进而发出“历史不过是看由胜利者来书写,还是由失败者来书写”的十足谬论。
历史当然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这个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是公理的胜利,更是庶民的胜利、长久的胜利。而不是反动的胜利、暴政的胜利、独裁者的胜利和一时一事的胜利。如果连这点基本的是非观、辨证观、唯物史观都没有,那么,龙应台就有十二分的理由为畏罪自杀的纳粹德国头子希特勒叫屈,为南京大屠杀下的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喝彩,而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称之为没有人性,让全世界为和平和正义而英勇战斗的人们为自己的浴血奋战“还人民一个道歉”——这不是他妈的混蛋逻辑么?!
正如有网友指出的:今天的世界融合,让国家的界限似乎模糊了,忠诚与否也似乎成了相对的概念,但惟有正义二字,是我们无法曲解和抛弃的基本观念。龙应台可以无知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右派(而不是1927年后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即民革)斗争的本质,无知苦难深重一贫如洗的工农大众、出身豪门留洋海外的上层子弟为什么会义无返顾地投身彼时一无所有的中国共产党,无知身居国民党高官显位的中共党员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危机四伏的地下战线,甚至可以自欺欺人地认为只有台独的“民主”才是民主、西式的“文明”才是文明,但是,正如人权从来不会脱离生存权、发展权而单独存在,文明的定义权和解释权从来也不是天赋西方一样,龙应台必须要放明白:历史不会因为她这样一个小岛寡妇的无知,而被重新改写;人民更不会因为她貌似“世界大同”、“普世人性”的无政府主义滥情,而丧失对国家、对民族、对政党、对正义的历史性选择、从未停止过的选择。
这不是吓你,也不妨说,你根本不值得一吓。
通读全书,龙应台在这本《大江大海》里,不仅完全无知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和共产党22年的浴血奋战史,而且刻意回避60年来大陆取得的任何成就,也看不到大陆普通群众对解放战争的亲历和感受。说1949年的中国内战,国共两党都欠人民一个道歉,这是十足的台式虚无主义梦呓。而在该书的最后,还有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六十年来,没有一声对不起(第423页)”,问题是,什么是不公平呢?是共产党没有让国民党衣锦还乡重归“正统”,还是龙女士就不该生在这东南孤岛?是曾经比大陆阔得多的台湾省更有资格代表中国呢,还是眼下比大陆“民主自由”的台湾省更应该八方来贺?这句充满哀怨的对不起,龙应台究竟应该向谁要呢?是向“剿共”十年内战三年的国民党蒋介石要,还是找民心所向解放大陆的共产党要?是向百业凋敝民生涂炭下金圆券横行的旧上海老百姓要,还是向打土豪分田地踊跃支前的解放区老百姓要?如上所论,恰恰是龙应台试图在其笔下代言的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在1949年历史的风云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把国民党赶到了东南一隅的台湾岛——而龙女士,却依旧在做着世外桃源的梦。
我喜欢龙应台,支持你!
"台湾和大陆,哪边符合我的“价值认同”,就是我的“家国”。哪边违背我的“价值认同”,就是我离之弃之抵抗之的对象。如果两边都符合我的“价值认同”,那就开始讨论统一吧。所以,我是统派还是独派呢?——龙应台 " - 好!
龙应台这样的,不理它更好。我也想起十年前的一件事。
来源: lujizize 于 06-08-04 19:59:39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九十年初有一次在火车,旁边坐着象是一家人。其中一年轻的男子泡了两杯茶,递给两位年长别的妇人,而且小声的招呼她们。年长的妇人中
有一位好象是男子的妈妈,穿着乡下人出门的大半新衣裳,是那种南方利索妇人的样子。另一位妇人似乎被男子称为婶,衣着长相都不象内地人, 她并不接茶,只说:“我不喝”,年轻的男子就把茶方在她旁边的茶几上,透过装茶的玻璃瓶,可以看到泛渌的茶水,应该是自带的新茶而不是火车上买的那种。她接着说:“台湾的茶比这里的好,这里的茶有骚味”。男子未置一词,乡下的妇人泯了一口手中的茶,轻声说道:“蛮好,不骚”。以后不再有人言语。我当时暗想:我家在台湾的亲戚不会是这样吧。
来美十几年,常听人议论,大陆人应文革都丢了传统之类,台湾如何如何。。。 其实,一个人的素养不完全来自社会,更多的来源于家教。我知道大陆的不足,并不想在这里理论这个。
看了龙应台的文章,忽然觉的她会不会是那个拒茶妇人的后人,傲慢有余而教养不足。对她这样的人,不必
把一杯茶浇到她头上,太浪费了。应该象那位乡下母子,不必理会,她也就消停了,但愿她知趣。
作者:良石 留言时间:2010-02-05 22:41:05
海云,谢谢你的分享!
我是龙应台的粉丝。非常敬重她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心,也十分欣赏她在对社会问题对普适价值观的应用于分析具体社会问题。她的立足点很高,站在人性的高度,高于个人,家族,国家的利益。她着眼于人类,对人的平等和尊重。
我们从红色中国长大的,受到扭曲了人性的教育:把人贴标签,分成不同族类,煽动他们之间的仇恨和斗争;唾弃温良恭俭让,抹杀人性;鼓吹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而最高的“集体”就是国家,而国家的利益又由GCD来代表。所以许多爱国的中国人,因为“儿不嫌母丑”,也有许多海外的中国人,为了“面子”,拒绝任何对中国的批评和对其黑暗面的揭露,这种对草根民众的背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其实成了恶势力的帮凶。
我很难过,在中国真正的历史不让人说,一切都被阉割了,扭曲了,不说“解放"前党内的内部自相残杀,就是解放后:刚立国时枪毙反革命,土改打地主,工商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大饥荒,反右,反右倾,文革,”六四“,哪一场运动不出好多无辜的冤魂?。。。。。。年轻一代对历史真相一无所知。。。。。。
现在改革开放里的”猫腻“和黑暗更是想掩盖。。。。
我知道,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智力永远不会发展成熟,他会永远犯同样的错误。文革还会再来一次吗?”六四“还会开枪吗?难说啊,如果中国还有那么多”爱国愤青“,那么多”左派“把毛奉为神明,甚至要倒回毛的时代!
现在的贪污腐败,其实是一党专制,官商一体的畸形经济开放和发展,不进行政治改革,引入民主,建立监督机制,贪污腐败和对平民的欺诈压迫只能愈演愈烈。看不到腐败根本的原因是无制约的专制制度,反而留恋高度专压的毛时代,真是南辕北徹!
好久没有发帖跟贴了,你的这篇文章令我忍不住又拿起笔来,为你鼓气!
我下面明明白白列出了地址,说明是转载。那么长的篇幅,几千几万字难道不是在评论她这篇作品? 难道只人身攻击她? 你只抓住"小岛寡妇"这四个字做文章,说明
你根本没有平和的心态。
无所谓,反正以后我也不会再进来这里。
可恶的文学城首页,只列出标题不列出作者,搞不好一不小心害我点错。
当然,对小资们来说龙应台已经够深刻的了,足以成为他(她)们的精神导师.
看来你对龙应台和民运都有一番你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用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老总结:We agree to disagree.
Have a good day! 再次感谢你平和的语气。
读书是件很享受的事,如果你觉得骂人也是,我也无话可说。
祝你有个快乐的一天。谢谢!
"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
这句话还给你最合适,你喜欢不代表别人不可以不喜欢她。别一听不同意见就跳起来。
她说是战乱百姓受难,但理念上支持台,上海,湖南独立,其亡中国之心比倭人李灯灰更甚。难道她不知道中国历史泱泱五千年,每逢改朝换代,国家分裂的几十年的乱世中,正是百姓受难之最。中国再如她愿,各位不再是过年孝敬一下父母,国破战乱中幸生的亲友都要供养。“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是不是龙小姐的梦想。我唯一读不懂的是其逻辑,愚蠢还是唯恐天下不乱。
龙小姐尚有一推崇无比之言:一将成名万古枯,但是她颠倒回避一个史实,是二战选择了中国百姓,造就了抗日将领,将领百姓不是为战而战,而是不得不战。
既然扯到刘小波,也算是二十年前一好汉。但不与时俱进,思维仍停留于二十年前,为反共而反共,竟不加思维地迎奉老共的一切对立面(大有毛太祖之遗风),不思民族大义,还欲殖民中国三百年。滔滔大江,这样的人终究会被淘汰。其结局无非过2年到美国,领些台,美银粮罢了。
可惜当年民运,只有王希哲脊骨尚存。二十年前的愤青,不是今天这衰样。
另似乎楼主与我有类似家境,70年前的学生,一家之中有投共,有投蒋,都为抗日,而抗日也是在倭人杀褥无辜后的求生之举。龙小姐对抗倭是极其嗳昧的。
赞美龙应台。
下面这段话是去年龙应台说的,从中你可以看出她的观念一二:
我对中国大陆有着深切厚重的情感,来自命运血缘,历史传统,更来自语言文化。在台湾生长,我同时发展出与这一条“家国认同”情感线平行并重的执着,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道的坚持,而从这种尊重和坚持衍生出其它的基本价值:譬如主张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譬如对贫富不均的不能接受,对国家暴力的绝不容忍,对统治者的绝不信任,譬如对知识的敬重,对庶民的体恤,对异议的宽容,对谎言的鄙视……所以您如果闹不清我究我竟是“统派”或是“独派”,不妨这样试试:台湾和大陆,哪边符合我的“价值认同”,就是我的“家国”。哪边违背我的“价值认同”,就是我离之弃之抵抗之的对象。如果两边都符合我的“价值认同”,那就开始讨论统一吧。所以,我是统派还是独派呢?——龙应台
你这篇文章不知是发表哪一年代,我下面那段龙应台访谈是2003年接受访问的完整内容,记者想“刺探”她的政治立场时,龙应台马上迸出一句:“你是想问我是不是台*独?” 接着就发表她那段令本猫很是惊讶的一段话,你可以google到这段谈话。
从刘小波文章和访问谈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龙女士是一个政治摇摆的人?或者说刘小波把龙女士反阿扁一厢情愿地认为等同于"统派"?
这里是刘晓波的一篇旧文:台湾统派文人的代表之一:龙应台。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以一本《野火集》烧遍两岸三地,成为华人
世界中颇有人望的作家。她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期间,由于角色的转
换和职业的要求,作家的龙应台沉默了,很多喜欢她的读者都感到惋
惜。而当她再次回归作家身分之后,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犀利和锋芒。
她对文化大中国的呼吁和对台湾人的“岛国心态”的批评,对陈水扁
政府的尖刻和对大陆现实的发言时的谨慎低调,特别是那篇《被绑架
的人民》,开篇就指责阿扁政府借民主绑架了人民:“独裁者去了,
平庸政客戴上民主的面具,嚣张上台。因为有民主之名,他们做的任
何事情都有我们的自动背书,我们的背书使他们理直气壮。在90年代
里,我们已经成了被政客绑架的人民。”
所以,她一直被视为台湾统派文人的代表之一,在大陆和海外华人圈
影响很大,赢得了海内外“统派”们的一片喝采。而在我眼中,龙女
士多年前点燃的那把烧遍华人世界的野火,近些年已经有逐渐熄灭之
势,内心深处很为龙应台惋惜,也赞成余杰在香港听龙女士演讲时,
向她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批评北京政权?” 然而,现在看来,
龙应台还是龙应台,野火再次燃烧,最近就两岸关系发表的文章《为
台湾民主辩护──与华人世界对话》,不止是烧过台湾人和陈水扁政
府的头发,而且烧向了庞大的中共政权的头发。
尽管,龙女士的倾向统一和反对台独的观点没有多少变化,但在此次
大选的激烈冲突还未平息、重重疑窦还未解开之时,也在许多统派人
士纷纷诋毁台湾的民主、高唱华人不适于民主的调子之时,龙应台却
一反过去对阿扁的尖刻批评、转而为台湾民主辩护的言论,不能不令
统派们大失所望。在怀有强烈的大中华主义情结的华人们看来,龙应
台在此时刻出面为台湾民主辩护,无异于为阿扁政府背书,也是对统
一事业的背叛。所以,爱国者们纷纷质疑、甚至漫骂龙应台。有人指
责她的文人思维过于情绪化和混乱。有人批评她混淆了民族大义和政
治体制合法性的区别。有人更指责她是前后不一的变色龙。因为,她
以前曾撰文批评过台湾人的“小岛心态”和“受辱情结”,现在却以
此心态来为台湾民主辩护。在众多的批评声中,尤以台湾资深新闻人
皮介行先生的《民主!民主!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之!》最为激烈。
据说,皮先生极爱国,常来往于两岸之间;皮先生推崇传统儒家的心
性道学,其言行也具儒者风范,著文必引儒家圣贤的箴言。在他批判
龙应台的长文中,也确实大谈了一番心性道学之宏论。然而,我从此
文中读到的,不仅是皮先生爱国已经爱到了颠三倒四的程度,而且其
文风颇有毛泽东式大批判的蛮横,某些段落已经沦落为街头吵架般的
漫骂。
皮文的开篇就是义愤填膺的质问:“当此正义蒙尘,法律噤声,媒体
说谎,人民悲愤之时。龙应台这样的社会名人,清流学者,难道还应
该再跑出来,践踏人性的尊严,践踏尚未死尽的人心?难道还应该再
跑出来,为大盗鼓掌,替权诈抹奶油?”
中间部分,除了拉出些传统“良知道心”和“正心诚意”等道德高
调,来批判龙应台的“邪心歪意”和“恶德恶缘”之外,还把龙应台
当年写出的洛阳纸贵的《野火集》,轻蔑地称之为“小女孩心态”,
进而指责已经名利双收的龙应台:“失去了当年的童心,失去了求真
求是的真诚。对一个更为傲慢无耻的权势集团,这个当年清流的龙应
台,却赶快凑到权贵身旁,急匆匆想扮演一个‘辩护’的角色。”
结尾更是问号、惊叹号和漫骂混合体:什么“邪灵的魔咒”、什么
“就是撒旦也颤抖了!” 什么“吁!如此恶毒,此人还有心肝没
有?”用了这一连串的质问句、惊叹号和诅咒词的皮先生,居然还好
意思在文中大谈儒家风范和心性道学,不说是自取其辱,起码也是自
我讽刺。
事实上,就我所能见到的资料而言,龙女士对陈水扁政府及台湾民主
不成熟的批评,其火力从来不比皮先生弱多少,即便龙女士在为台湾
民主辩护时,仍然延续着《被绑架的人民》一文中对阿扁的激烈批
评,比如她说:“当时并没有想到,有了民主之后,我仍然是个‘被
绑架的人民’。4年来,陈水扁以巩固政权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以对
抗中国的操弄来巩固政权,以族群对立的情绪来凝聚选票,件件都违
背我这个公民对民主原则的认知,但是他,对全世界代表了我。”
也坦承台湾民主“先天不足不成熟”,有太多弱点和缺陷:“台湾国
会里相互嘶吼、打耳光、扯头发”、“譬如粗暴多数牺牲弱势少数,
譬如短程利益否定长程利益,譬如民粹好恶凌驾专业判断”。她还特
别批评这次大选“象拙劣的警匪片:莫名的枪响、离谱的公安、诡异
的医疗;象三流的肥皂剧:控诉不公又提不出证据、要求正义又提不
出主张、召唤了群众又不知如何向群众负责;象不忍看的闹剧:总统
的肚皮公开展示,仿佛肉摊上等待卫生检查的一堆肉。”
龙应台的这些文字,难道与皮文对阿扁的批判有什么实质区别吗?没
有。既然如此,为什么皮先生还要指责龙女士“赶快凑到权贵身旁,
急匆匆想扮演一个‘辩护’的角色”呢?
其实,龙女士激怒大陆爱国者的原因很简单:(一)她为台湾民主辩
护,既不是粉饰遮丑,也不是攀权附贵,而仅仅是客观地指出:只有
17年经验的台湾民主,确实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决不会因某个政
客的丑陋和某些不成熟而被抹煞。而且,这些成就是在严酷的外在环
境的压力下、也在不成熟的公民社会的羁绊中取得的,证明台湾人已
经做得不错了。(二)龙女士一改论及两岸关系中的大陆因素时的暧
昧低调,而是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大陆的制度现实,诚实地道出了一个
在大陆难以公开言说的常识:台湾之所以离大陆渐行渐远,根本原因
在于中共当局不肯放弃独裁体制,并在两岸关系上摆出一副霸道姿
态,不断用文攻武吓来压制台湾,用国际围堵来羞辱台湾。
正是龙女士的这种客观、诚实的态度,让那些借机抹黑台湾民主的爱
国者们不爽。所以,与龙应台敢于向不允许批评的中共独裁说“不”
的良知勇气相比,只敢在自由台湾诅咒可以批评的阿扁政府的皮介行
先生,即便不是十足的懦弱,起码也有爱国爱到愚昧之嫌,更有欺软
怕硬的精明之嫌。同时,与龙应台对中共政权的两岸政策的尖锐直率
的批评相比,皮先生对台湾政府和龙应台的指责,就显得既夸张煽情
又霸道蛮横,既歪曲了台湾的政治现实本身,也侮辱了已经拥有了做
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台湾人。
她接受访问说:“政治上,我主张台*独…我不单主张台湾*独*立,我还主张上海*独*立,我甚至主张湖南也应独*立,因为那样是最理想的状态,是比较有效的管理方式!”
抱歉,几次发言都被WXC和谐了,不得不加*
龙应台接受访问说:;“政治上,我主张台*独…我不单主张台湾独立,我还主张上海独立,我甚至主张湖南也应独立,因为那样是最理想的状态,是比较有效的管理方式!”
谢谢您的分享,喜欢博文。龙应台是我最喜欢的华人女作家,博爱,真实,作品充满灵性。战争是解决人类纷争最差的途径,从人道主义角度讲,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因为世俗意义的胜利是以扼杀生命为代价的,对方的或自己的,而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宝贵的。
先谢谢你对我的些许肯定。我并不是崇拜龙应台,这本书是她众多著作中我读的第一本。我深受感动,不仅是她细腻的文笔, 最主要是让我联想起49年逃去台湾的我的亲伯父。说了解龙应台,倒是这几天我又读了她写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和一些介绍她的文章,我才知道她一个在美国读到文学博士的中国女人,虽然婚姻失败,虽然回到台湾官至文化部长,但是,我从她的生活经历中看到的她那颗平常的慈母心, 从她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和她最终辞官而去都可以看见这是个真性情的活的真实的女人!从而我敬佩她!民国的历史,我读得不少,可能因为民国的首是我的故乡的原因吧,国民党在四九年前失去人心,是国共开战后兵败如山倒的主要原因。这点,龙应台也提到。也许,我无法说太多的细节,我可以再写一篇文章来阐述我的观念。无论如何,谢谢你平和的语气, 对于不同的观念,我向来乐于倾听。
这种标题就带有侮辱性。希望对书不对人,就书论书。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是攻击别人的人是缺乏修养的。
大跃进被饿死的4千万冤魂,毛统治下文革中的8亿奴隶,河蟹时代的16亿屁民他们不是胜利者。
如果要以真伪衡人品的话,那龙应台还真实虚伪.历史已经给了国军一记响亮的耳光,而现实更让遗老遗少们孤影自怜地叹息.中国国庆60周年庆典欠对岸一个抱歉吗?笑话.我看欠台湾的是更响亮的一记耳光.
顶!
龙应台不是一般的文人。曾看过一篇她的评论“拯救大兵瑞恩”,当时就觉得这人怎么这么歪。
http://bbs.cnhubei.com/thread-1833709-1-1.html
"很显然,龙女士的新作《大江大海1949》有数不胜数的硬伤。无论是全书定位的混乱,究竟是历史,还是文学?无论是论据的牵强,作为历史来写从头到尾缺乏严谨的考据和引源,作为文学来写从始至终没有明确小说的文体;无论是论证的轻浮,作为历史根本经不起稍加推敲和质疑,作为文学却堆砌了大量似是而非的“真相”,被不少有识之士发文抨击,便在情理之中了。"
最近只要我心情一不好,就能找到一个立即奏效的快乐方法,评论龙应台。
又翻龙应台大江大海,这本书如果把下面类似的话都删掉,可读性将提高80%。这些鸡鸡婆婆的话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场雨一躲就是六十年。”
龙应台难道不知道,她所操的汉语里有一种写作手法叫白描。在描写给外公烧香时,龙非要说,那烟”像柔若无骨、有所企求的手臂,随风没入天水无色之中。”怎样能冲淡文字的悲剧感,多用这种油滑的比喻吧。
龙应台这个鸡婆,《大江大海》我已经看到了76页,里面除了费尽笔墨摹写她的父母和她自己,并无一点大历史的叙事。
我无法消受龙应台这样的叙事方式,当毛泽东演讲的时候,“槐生(龙父的名字),原来你也在这里。”
应台,我们可不可以把岁月交给风,把往事交给云,把比喻交给诗人,把修辞交给小说,把自恋交给自传,只把历史事实留给《大江大海》。
即便在引用平实的史料的时候,龙应台也压抑不住修辞的冲动。引用英国驻青岛领事日记,她也要耍耍比喻:“他记载这一天,不带情感,像一个隐藏在码头上空的摄像机。”p.77
龙应台采访诗人痖弦。痖弦是河南流亡的中学生,看到布告“有志青年到台湾去”,就参了军。部队许诺,到海那边每人发一件软玻璃雨衣。到了台湾,痖弦拿到神奇的雨衣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显然当地渔民都一人一件。
上海为什么有西藏路,台北为什么有兰州路?这个规矩原来既非国民党,也非共产党制定的。读龙应台《大江大海》得知,1862
龙应台《大江大海》中考证出,街道名字以中国省市名字命名的传统,肇始于1862年。上海英美租界合并,街道要改名。最后达成“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干脆以中国地名命名街道,以免内讧。
龙应台《大江大海》正文中,经常莫名其妙冒出三个字“飞利普”(例如P.135),如果这不是为电器公司做广告的话,那么是什么意思?
龙应台说:共军打济南时,用的是“边打边俘边补”的策略。俘虏的国军,换上帽子,或者只换帽徽,就填充前线去打国军,而统计共军伤亡时,这些反戈一击的战俘是不计入的。p.150
奔着看“长春围城”才读《大江大海》的人们,请直接跳到166页。
除了书信和说明书之外,我不能容忍第二人称叙事。比如龙应台的这些文字:“你挨饿的时候,你的身体很瘦,但四肢会浮肿。你的头发,变得很细。” p.167
被围城饿死,被炮轰死,被砍头活埋,被原子弹熔化而死,这些死法,哪一种更体面,哪一种更人道?没有任何区别!人根本就不应该那样死!也许这就是中国人从近百年世界史中获得的最大的教训。
龙应台对待历史数据的态度是很草率的,关于长春围城死亡人数,书中说,有两个数据,有人说10万,有人说65万。龙应台玉手一挥说:“取其中好了,那就是30万。”取中值的统计学依据何在?瞎掰嘛。
《大江大海》中也有精彩的内容,那就是未被文学加工的访谈录,还有历史材料的原文照登。
从物理上翻完了《大江大海1949》,用一句话评价:这本书是一流的选题,二流的材料,三流的史观,四流的叙事,五流的文笔,不入流的结构。
如果真的她想告诉你历史,何不见她有这样的书提过平民在那50年的悲惨。或许她不知道,或许她选择性的屏闭了。但她的书里会时时透露出的是对做日本皇民的羡慕,何不见二战时消失的几千万生灵,原来她是台湾人,她怎么不提倭人占据台时(她称为日治)那砍下的人头;她告诉你228源于台湾人对蒋公褴衣军的敌视,实则是始于“日本遗皇民”对外省人的“乌鲁木齐惨案”式的杀戳。
海云的文章写得好,我没有说你“愚钝”。我也崇拜过她。我想说的是,那50年的历史有很多各方资料,多读一些会增加阅历。龙小姐不是个单纯作家,更是个一直有仕途祈望的政客,她视觉选择性的书里还藏着别的东西,不是一下就露出来的。中国百姓在经历近百年苦难后,谁都不想再生灵涂炭,但台海的结局不光是大陆的所为,也有台湾的所为,莫非龙小姐已是欧人不在乎。我也是读了她不少东东,又读了些历史才读懂她。理解一个人一本书不是一次可达到的。曾经读过三遍“往事并不如烟”,第一遍与第三遍,对其作者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有扯到“爱国”的,爱国如同中国人对国家的理解,是一种家里教的感情,不是用什么等价交换的。二十年前我还挺过民运,虽然今天的观点不同以往,但二十年前的愤青,不是现在的衰样。
因为你心里还有成王败寇在作怪。
且以真伪衡人品,莫以成败论英雄。
谢谢你的链接。龙应台的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 亲情博爱,悲天悯人,是我的深爱。
我从来不知道台独和我们这些中国屁民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美国军售和我们屁民有什么关系,让我爱国,首先让我做一个公民,而不是屁民。